老式的搪瓷缸、提袋上印著的五角星……近期全國多地的“人民咖啡館”走紅,引發關注。
全國爆火
“人民咖啡館”引質疑
在河北石家莊市中山路上,一家以“人民咖啡館”為標識的門店引發關注。該門店以紅色為主色調,招牌使用了“人民咖啡館”字樣,下方還帶有“人民咖啡為人民”的宣傳語。
網友貼文截圖/圖源:中國青年報
有媒體記者搜索發現,目前,全國多地出現了以“人民咖啡館”為店標且裝修高度相似的店家,已經成為社交平台的打卡新地標。
對此,有消費者認為,“人民”一詞具有強烈的公共屬性和政治內涵,這樣被用於商業咖啡館的標識,令人感到突兀和不適。其店標因使用“人民”字樣,法律合規性也遭到質疑。
“潮人民咖啡館”怎麽
變成了“人民咖啡館”?
據了解,“人民咖啡館”已陸續在全國18個省份、20個城市開設近30家直營門店,其母公司為要潮(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企查查數據顯示,要潮文化的咖啡店名起初為“THE PEOPLE”,自2022年起先後多次申請“人民咖啡館”商標,均被駁回,目前僅持有“潮人民咖啡館”“要潮人民咖啡館”兩個注冊商標。但記者查詢其多家直營店門麵圖片發現,並沒有“潮”和“要潮”的字樣展示出來,各門店均為“人民咖啡館”樣式的招牌。
今年10月,要潮文化曾發布聲明,稱“全國湧現大量人民咖啡館模仿者涉嫌盜用品牌名稱、視覺設計,甚至開展非法加盟”。目前在“人民咖啡館”的官方賬號上已看不到相關聲明。
“人民咖啡館”
從店名就可能不合法?
商家直接將“人民”一詞用於日常商業品牌,容易讓公眾誤以為該咖啡館背後有國家機關、公共機構或公益組織的色彩,進而給人以“國企背景”的錯覺。這種混淆現實,正屬於“可能使公眾產生誤解”的法定情形。
與此同時,將“人民”一詞直接歸入市場運作,帶有濃厚的逐利性質,有違其本應承載的社會公信力和獨特屬性,可能被認定為“違背公序良俗或有其他不良影響”。
其次,拿未取得的“人民咖啡館”商標開店“蹭熱度”,也不符合相關法律規定。
“人民咖啡館”,不妥!
“人民”一詞具有鮮明的公共屬性和深厚的政治內涵,承載著特定的社會情感與公共利益,不容褻瀆,更不能被濫用。一家市場化運作的公司以“人民”名義四處銷售商品,不免令人感到驚愕。
此前,“要潮文化”多次申請“人民咖啡館”商標被駁回,說明相關部門已經就此亮明了態度,而該企業拿著“潮人民咖啡館”“要潮人民咖啡館”的注冊商標,混淆視聽地經營“人民咖啡館”,亦是對法律法規和公眾情感的不尊重。
從“THE PEOPLE”到“人民咖啡館”,“要潮文化”為什麽緊盯著“人民”做文章?說白了,這不過是“噱頭經濟”的又一次變種。
伴隨著新國潮的湧起,傳統的往往也是現代的,傳統的藝術、審美也可以成為流行的、市場的。以“用咖啡講述中國故事”為特色,無疑是新國潮的一個縮影。極具年代感的裝修、各種穿越曆史時空的擺件,甚至門頭上倍感熟悉的字體,無一例外都彰顯著獨特的風格和魅力,並因此成為不少人心中的網紅打卡地。
但是,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種,守住道德與法治的底線是最基本的敘事方式。
“人民咖啡館”的店名不符合商標使用的規範要求,還打著“人民”的旗號招搖過市,本身就與“人民”的內涵不符;同時,此事也是對相關管理部門的一個提醒:對於那些語出驚人的店鋪招牌和廣告語,應及時驗明正身並作出相應處理。
營銷可以有創意,但不能無底線。歸根結底,真正的“國潮”內核在於文化自信與品質追求,而非流於表麵的符號挪用。唯有對“人民”二字常懷敬畏,企業才能真正講好現代中國的品牌故事。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