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就直言:“印度經濟終會超越中國”,有一重要原因

李顯龍:這國經濟終將超越中國,有一重要原因

李顯龍最近在一場活動的講話,把“印度經濟終會超越中國”的這個老話題再度推上熱搜。

李顯龍就直言,從長期來看,印度經濟有機會趕上甚至超過中國,而他給出的重要原因就是,印度人口結構更年輕,而中國則麵臨人口下行與老齡化壓力。

這個判斷聽起來很有道理,畢竟人口結構更年輕,也就意味著勞動力更豐富,但若把結論簡化為“人口決定一切”,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先說幾組數據,當前中國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和總體經濟規模顯著領先印度,中國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製造業增加值與產業鏈完整性,依然是印度短期內難以複製的硬實力。印度當然增長快,但“快”是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基數上實現的,追趕需要時間和質量的躍升,而不僅僅是人口紅利的堆積。

至於人口與增長的關係,李顯龍指出的核心點沒錯,人口結構會影響長期增長潛力。聯合國與多家機構的中長期人口預測顯示,印度人口年輕、未來勞動力占比保持較高水平,而中國在人口拐點上確有挑戰。

 
 

人口年輕是潛在能量,但要把這股能量轉化為生產力、技術進步與持續創新,需要做好3件事:普及且高質量的教育與職業培訓、現代化的基礎設施與物流網絡、以及能把資本、高附加值產業與人力有機結合的治理與製度環境,缺一不可。

若隻有人口而無製度配合,這個人口紅利很快會變成人口負擔。

印度的優勢與短板都很清晰,優勢是市場規模、英語優勢、服務業與數字經濟活力,以及近年來吸引外資的政策有所改善。短板則是教育質量參差不齊、識字與學習成果仍需提升、基礎設施落差顯著、製造業配套與供應鏈深度不足、以及邦與邦之間在製度協調和法製效率方麵存在問題。

國際組織和智庫都曾發出提醒,印度若不能在就業創造、技能提升與基礎設施建設上補課,所謂的“人口紅利”可能會被浪費甚至演變成青年失業窗口。

 

所以問題回到三個判斷題上,印度有可能超越嗎?這條路容易嗎?這是否必然?

我的答案依次是:可能性不大,不容易,絕非必然。曆史上沒有哪個大國的崛起是靠單一變量實現的;它是製度、教育、產業、外交與技術長期互動的結果。

印度如果在未來10年裏完成製造業吸收能力的躍遷、讓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快速提升質量、把基礎設施短板補齊,並能把外資與本土企業的協同做實,那麽在中長期它確實有望縮小與中國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領域實現超越。反之,若這些製度性改革不到位,增長可能繼續是“高但不穩”或者“快而不優”。

另外“人口決定論”的毛病說實話很明顯,比如若隻看“年輕人口等於未來贏家”,那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孟加拉早該成為世界頂流了。

可事實卻並非如此,尼日利亞盡管人口年輕,但受製於治理薄弱、基礎設施短缺和資源性病症困擾;巴基斯坦盡管人口龐大,卻長期受教育、治理與安全問題拖累;孟加拉近年來通過成衣製造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其產業升級路徑、科技含量與高端製造能否複製中國模式仍然存在極大差距。

人口是必要條件,卻遠非充分條件。

真正決定能否把人口紅利轉化為經濟紅利的,是教育、基礎建設、製度效率與長期政策一致性。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多家機構的研究都在反複強調:人口紅利如果不配合就業創造與技能提升,反而會形成社會與經濟負擔。

 

印度若想“趕超”中國,有幾條路徑可選?以及這些路徑會麵臨哪些現實阻力?第一,服務業與數字化路徑:印度在軟件、IT服務與數字創業上確有優勢,繼續擴大這部分將帶來高附加值輸出,但服務業難以吸納像製造那樣龐大的勞動人口。第二,製造業承接與外資吸引路徑: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背景下,印度有窗口期吸引勞動密集型製造,但要形成完整產業集群、降低物流與交易成本,仍需大量製度與基礎設施投資;第三,區域一體化與內需釋放路徑:若印度能通過區域貿易協定與內需激活,把區域市場做成增長引擎,那前景會更好。

可問題在於,這些路徑都不是短周期能完成的工程,且對治理能力、長期投資與產業政策執行力要求極高。現實中的印度在這些領域雖有進步,但遠未達到“複製中國奇跡”的程度。

李顯龍的話,提醒世界關注人口與長期趨勢的權重,但更不能忽視“執行力、製度、投資與教育”的決定性作用。

最後,曆史早已告訴我們,人口紅利會褪色,製度紅利與科技紅利卻能長期積累。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