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BeijingGirl1的評論:“這個是台灣的公眾號。 就衝其為了迷惑讀者使用簡化字就可以知道,背後是有組織的行為。 中國一貫的外交政策是不搞結盟。 台灣倒是曾經和美國結盟, 結果被一腳踢開。 中國一直在變好,現在越來越好,將來肯定是更好。 還是操心分析下台灣“民主”選舉才不到30年,為什麽會整出一個大罷免吧。”
好,這次我用簡體字,讓我們把BeijingGirl1這段貌似“義正詞嚴”,其實邏輯混亂、認知錯亂的評論,掰開了揉碎了,一針見血地還原它的荒謬。
首先,BeijingGirl1一上來就擺出一副“揭露陰謀”的姿態,說什麽“台灣的公眾號用簡化字是為了迷惑讀者”,仿佛隻要用了簡化字,就自動成了“間諜文宣”。這思維,簡直比冷戰年代的宣傳片還落後。簡化字是漢字係統的一部分,不是黨的專利,更不是忠誠測試。香港《南華早報》也常用簡體,中國駐外使館的網站卻常見繁體——照他這個邏輯,豈不是“全員滲透”?實際上,用簡體隻是為了讓更多讀者能看懂。這種“字體即立場”的思維,不僅體現了對文化的淺薄,也暴露了那種典型的政治焦慮——凡是看不懂的都要歸入“敵方勢力”。
再來看那句“背後是有組織的行為”。這套話術倒是熟得很:凡是批評中共的,一律“有組織、有預謀、有金主”;凡是擁護北京的,哪怕拿稿費喊口號,也叫“愛國”。這種思維方式,活脫脫就是陰謀論與受害妄想的結合體——既要自認為強大,又要時時覺得被世界針對。要是連一個寫文章的公眾號都能“威脅國家安全”,那這個國家的安全感,還真是脆得像豆腐渣。
接著BeijingGirl1一本正經地說,“中國一貫的外交政策是不搞結盟”。好一個“不結盟”!問題是——中國這些年和多少國家簽署了“全麵戰略夥伴關係”“命運共同體”?這難道不是新式的“結盟”?當年毛澤東喊著“自力更生”,結果轉頭去抱蘇聯大腿;後來又和美國眉來眼去——從不結盟到“兩頭通吃”,倒是搞出一套中國特色的“靈活結盟”。這位評論者要是真信那一紙口號,恐怕連外交部自己都要忍不住笑出來。
再看BeijingGirl1冷嘲“台灣和美國結盟被踢開”。這話聽上去義憤填膺,實則是酸溜溜的嫉妒。台灣確實經曆了外交挫折,但那是冷戰格局的產物。而台灣靠的不是“結盟”維生,而是製度與創新。今天的台積電能屹立全球半導體之巔,靠的不是結盟條約,而是科技與法治。倒是中國,一邊說“自主創新”,一邊靠進口光刻機;一邊罵人“外部勢力”,一邊又跪求外資別跑。這才叫真實的尷尬。
BeijingGirl1還說“中國一直在變好,現在越來越好,將來肯定更好”。這種“無條件樂觀主義”,倒真像宗教信徒的禱文。好不好,不是靠喊口號,而是靠人民的感受。房價、失業率、審查製度、社會焦慮、低欲望青年……這些問題都擺在眼前。若“變好”隻能存在於新聞聯播裏,而不是民生現實中,那這種“越來越好”不過是幻覺。一個真正自信的國家,不怕批評;一個害怕批評的國家,不可能真的變好。
最後BeijingGirl1諷刺“台灣民主選舉才30年,怎麽就鬧出個大罷免”。這句話的荒唐在於——BeijingGirl1完全不懂民主。罷免是民主製度中的自我修正機製,代表人民有權糾錯,而不是“混亂”。在獨裁體製下,官員再無能也無人可動;在民主製度中,人民可以用選票表達不滿。一個社會有權罷免,是製度成熟的象征,而不是恥辱。恰恰相反,那種一人終身執政、選舉百分百通過的“穩定”,才是最大的混亂,隻不過那混亂是被禁言的混亂,是“隻能讚美、不能思考”的死寂。
BeijingGirl1這條評論看似慷慨激昂,實則邏輯破產、認知封閉。它體現了一種典型的“被馴化式思維”:凡不同意的聲音都是敵人,凡批評的文字都是陰謀。這樣的思維,不是愛國,而是恐懼;不是理性,而是集體催眠。
真正的自信,不靠封口,不靠罵人“境外勢力”,而是敢讓不同觀點並存,敢用事實對話。而當有人動輒指控“用簡體字就是滲透”,那說明他們害怕的不是文字,而是思想。
因為他們深知:一旦人民能自由閱讀、自由判斷——他們那套靠恐懼維係的幻覺,就會在陽光下瞬間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