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待售,還是非賣品?為何釜山會晤沒給出答案?
做事的人負責“鬥”,做決定的人負責“不破”,你看出這個模式了嗎?如果沒有,請進入狀況,否則會滑入不必要的失落情緒,或過於亢奮,或兩者皆有。
暫時休兵,是這次釜山會晤的目的,如果硬要用勝敗論解讀,反特朗普的美媒稱“中國贏了”,未免言過其實。個人認為,“美國輸了”是真,但論實質,中國還沒到贏的階段。所謂“美國輸了”,是指中國在象征意義上贏了。釜山會晤象征著美國徹底認清中國是平起平坐的大國。

當地時間10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釜山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會晤。
這是“鬥”來的結果,“不破”則是為了緩口氣,迎接下一個階段的鬥爭。
很多人意外,為何台灣議題沒有出現在釜山會晤上,我認為這是合情合理的“留白”,本文嚐試解答此一問題,但首先,我們還是得回頭確認當前中美關係的本質。
競爭、合作、競合、對抗,這四種關係中,競合(coopetition)是一種無奈的選項,其意涵是由競爭推動整體進步,由合作創造更大價值,目標是共存與雙贏。
然而,就好像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手逐漸取代了嘴的部分功能,視覺係統逐漸取代了嗅覺係統的部分功能,外在環境的變化往往不利於競合關係的理想性,總有一方會漸強,另一方漸弱,難以促成“雙贏”。所以才說,從現實的角度看,競合關係是一種無奈的選項,現在勢均力敵的雙方,未來總會分出高下。
因此,“競合”無法形容當前已產生結構性衝突的中美關係本質,本質就是“對抗”,但雙方又不願滑向你死我活,致使競合概念既能作為對抗關係的粉飾之詞,也可功能性地充當煞車皮。這在避險層麵上相當必要,畢竟,中美無法靠一場戰役定勝負,來日方長,別忘了,這是持久戰。
那麽,為什麽中美之間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對抗”關係呢?因為“競爭”的意涵是“比誰更好”,如體育賽事,它是進化的驅力。但當中美互相“卡脖子”時,猶如賽跑時選手互相使絆,這就不叫做競爭了。
換言之,若要分析、預測、擬定策略,我們必須承認“對抗”才是中美關係的本質,以避免競合想象或競爭錯覺讓我們產生誤判。
重點是,中美對抗不是由槍炮分高下,而是由“時間”分高下。這就是為什麽“鬥而不破”同時被中美視為雙邊關係的原則與底線,彼此都在爭取時間,而不是互相毀滅。
這麽看,即可明了中美領導會晤為何不談台灣問題。簡言之,在時機尚未成熟以前,雙方談台灣問題會“破”,而之所以會“破”,乃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對抗形式的零和遊戲 —— 中國完全統一,沒有模糊空間,終點絕不是“中美共管”,或其他妥協方案,而是“我來你滾”。
美方想“賣”台,中方不想“買”
特朗普想“賣”台,這是毫無疑問的,國務卿魯比奧稱美方不會拿台灣作為貿易問題的交易籌碼,這是“反話”,其真實意涵是“美方會開高價”。
事實上,最近一段時間,炒作“中美可能會交易台灣”的不是中方,而是美方。將台灣拿出來說事,意味著華盛頓已無牌可打,隻剩台灣牌。但此前說過兩次,“台灣牌”易手,這張牌現在是捏在北京手上,而華盛頓可能還沒意識到,或者已意識到但仍不敢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