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技術篇(擴展修訂稿)》
AI共同體的製度原型:從算力聯盟到財富再分配
一、導言
美國七大科技巨頭(Alphabet、Microsoft、Amazon、Apple、Meta、Nvidia、Tesla)陸續發布季度財報,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製度信號窗口。除了Meta因一次性稅務調整導致每股收益驟降外,其餘企業幾乎全麵超出預期(看好英偉達,將發布於11月19日)。營收增長與利潤彈性並行,顯示出美國AI產業從單點競爭轉入體係化協作的新階段。
這種“體係化協作”並非市場幻覺,而是製度層的真實重構。過去十年間,科技公司以平台為王,爭奪用戶與生態;而2025年後,競爭重心轉為“算力+協同”,即通過共享基礎設施、標準與算法,實現資本與國家的再綁定。企業已不隻是盈利體,更是製度引擎。
二、製度機製觀察
1,算力與平台製度再造
Alphabet在2025年第三季度營收突破1023億美元,同比增長16%。其中雲業務(Google Cloud)收入達到151.6億美元,增長速度顯著超過廣告部門。這標誌著Alphabet正式完成從“流量平台”向“算力平台”的製度轉型。穀歌的Gemini模型、TPU v6芯片與DeepMind應用正在構建“雲上智能生態”,未來利潤不再依賴廣告點擊,而依賴算力出租與AI生產服務。
2,協作轉向共治邏輯
微軟Azure雲收入同比增長約40%,連續三個季度維持高雙位數增速。微軟在財報說明會上明確指出,與OpenAI、Anthropic、Cohere的合作屬於“基礎設施層級共建”。這意味著過去的“技術授權”正演化為“算力共享”。這一共治邏輯形成了美國AI體係的中樞——以Azure為能源,以OpenAI為算法,以企業客戶為訓練場。Meta雖營收強勁(+26%至512億美元),卻因一次性稅務支出159億美元拖累淨利,這正說明孤立的商業模式無法抵消製度性開支風險。
3,資本—國家製度交匯
Amazon公布季度營收18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AWS雲營收330億美元,同比增長20%。同時宣布為AI基礎設施擴容3.8吉瓦電力,推出Trainium2芯片,並啟動Project Rainier數據中心。此舉不僅是技術更新,更是國家—資本協同的象征:能源部、電網與企業共同參與的“AI能源聯盟”使算力成為新型戰略資源。
4,財富分配結構的調整
Apple第三季度營收940億美元,同比增長10%,其中服務業務(App Store、Apple Pay、iCloud)創下曆史新高。它的製度特征是“生態鎖定+高附加值服務”,抗波動能力強,但增長彈性有限。相比之下,Meta的財報揭示傳統廣告模型在製度轉型中的脆弱性。若不轉入算力聯盟,其邊際成本將繼續上升。
5,製度的隱性聯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之間正在出現“非正式聯盟”:Google與Nvidia在超級計算平台上互通;Amazon與AMD合作雲端GPU;Microsoft與Intel共研Gaudi 3架構;Tesla則通過Dojo訓練芯片切入AI基礎設施層。AI共同體已具雛形,它不以合約為界,而以算力共享、算法兼容、資金協同為紐帶。
三、資本與財富再分配視角
1,算力成為新財富源泉
在AI經濟中,算力即土地。誰掌握更多GPU、TPU、NPU資源,誰就占據未來生產資料的壟斷地位。Alphabet、Amazon、Microsoft憑借雲端算力集中化與訂閱模式,重新定義了“資本積累”的路徑——利潤來自使用權,而非所有權。
2,平台聯盟製度溢價
競爭已演化為協作。Google、Microsoft、Amazon不再互相侵蝕,而是共享技術、共享算力、共享資金。這並非誇張修辭,而是財報現實。微軟將部分Azure算力出租給OpenAI與Oracle,亞馬遜允許Anthropic運行在AWS上,穀歌開放Gemini接口。這種“協作即利潤”的邏輯,使整個生態獲得製度紅利。
3,科技國家製度綁定加強
美國政府的AI政策正通過財政與能源體係嵌入企業運營。例如,美國能源部在2025年批準七座AI超級計算中心;商務部延長AI芯片出口許可豁免期;國會討論算力稅收抵扣方案。政府—企業—資本的協同強化了AI基礎設施的國家屬性。資本市場以更高估值響應——Nvidia與Microsoft市值均創新高。
4,財富流向結構重構
財富流動方向正在改變:從硬件製造和消費電子,轉向數據中心與模型訂閱;從一次性銷售,轉向持續算力租賃;從傳統利潤分配,轉向平台紅利分層。Apple的穩定象征“舊製度的金本位”,而Amazon、Microsoft代表“新製度的算力本位”。Meta因稅負受挫,正說明製度適應力的差異已決定未來估值。
5,製度成本與長期收益的張力
重資產企業(如Meta、Tesla)承擔的折現壓力巨大;而高接口密度企業(如Google、Microsoft)則受益於邊際收益遞增。製度壁壘越高,利潤周期越長。Meta的稅務波動隻是表象,實質在於其尚未完全嵌入AI共同體的協作體係。
四、製度比較與主權注腳
美國AI產業的製度速度來自三重合力:一是資本協同;二是能源配套;三是政府監管寬容度。企業之間的算力合作不僅提升效率,也在客觀上削弱國家與市場的界線。AI共同體正在成為“製度的中間層”:上承國家戰略,下接全球資本。
對中國與其他經濟體而言,挑戰不在技術差距,而在製度速度。算力基礎設施、電力與冷卻供給、稅製與監管配套,必須同步升級,否則AI財富紅利將持續外溢。若不能建立本國的“算力聯盟”,未來的競爭將不再是市場份額,而是製度主權。
製度餘響
這一輪財報季揭示的核心真相是:財富的遷移已完成方向轉折。AI不再是一場技術競賽,而是一次製度重構。美國企業通過協同、共建與共享,把競爭轉化為製度紅利;而資本市場以估值回應,確認這一製度性繁榮的現實基礎。對於觀察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追逐波動,而是理解製度:誰能將資本開支金融化為長期現金流,誰就掌握未來的財富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