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原油遭遇“國際冷板凳”!中企緊急停購,陸上輸油能否救場?

美國和歐盟聯手搞了新一輪製裁,直接瞄準俄羅斯兩大石油巨頭羅斯石油和盧克石油,這倆公司加起來占俄羅斯石油出口的半壁江山。結果呢,全球原油市場一下子就亂套了,中國幾家大國企趕緊刹車,暫停從海上買俄羅斯原油。
美國財政部在2025年10月22日正式出手,把羅斯石油和盧克石油列入特別指定國民名單,這意味著這兩家公司在美國的資產全被凍結,美國人或公司不能跟它們做生意。羅斯石油是俄羅斯石油生產的扛把子,產量占全國四成多,盧克石油則在歐洲和中東有不少煉油廠。
這次製裁不是玩虛的,直接針對石油出口核心,因為這兩家處理了俄羅斯海運石油出口的近一半。全球供應鏈立馬感受到震動,好些航運公司開始掂量風險,不敢輕易接單。
歐盟也沒閑著,10月23日通過第19輪對俄製裁方案,擴大了對俄羅斯能源企業的限製,包括逐步禁止從2027年1月起進口俄羅斯液化天然氣,還加強對第三方銀行和加密貨幣服務的監控,防著俄羅斯繞道走。
歐盟甚至直接禁了羅斯石油和盧克石油的子公司業務。這輪製裁的背景是持續的地緣衝突,美國說這是為了削減俄羅斯的能源收入,限製它的軍費開支。俄羅斯外交部馬上回懟,說這些措施是非法的,還威脅要反製,比如可能限供西方能源。
石油分析師們分析,這次製裁跟以往的價格上限不一樣,是直擊生產商,可能會讓俄羅斯石油在國際市場的流動性大降。航運數據顯示,俄羅斯從波羅的海和黑海港口發出的貨量開始波動,有些油輪公司幹脆不接新訂單了。印度作為俄羅斯石油的大買家,也被卷進去。美國國務院之前就多次勸印度少買,甚至把這事兒跟美印貿易協定掛鉤。
10月23日的報道顯示,印度煉油企業像信誠工業那樣計劃減少或停買俄羅斯原油,避免二級製裁。印度石油公司在2025年8月簽了首批用人民幣結算的俄羅斯石油合同,通過中國銀行渠道轉錢,這本來是緩衝,但製裁後,印度國有煉油廠的采購量預計降20%以上。全球石油庫存數據表明,2025年前九個月,俄羅斯對印度的海運出口日均超150萬桶,但10月下旬的製裁可能讓月度總量下滑。
土耳其和巴西這些買家也開始小心翼翼,好些合同被推遲。石油期貨市場反應快,10月23日,紐約商品交易所的西德克薩斯中間基原油期貨價漲超5.8%,收在每桶60美元上方。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漲4.5%,創兩周新高。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的原油期貨主力合約也漲超4%,亞洲市場敏感度高。中東產油國如沙特和阿聯酋的報價跟著上調,西非安哥拉和尼日利亞的輕質原油價漲3%。
市場機構說,浮動庫存接近2020年高峰,OPEC+堅持每天增產50萬桶,整體供應寬鬆限製了漲幅。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2025年全球石油日產量超需求100萬桶,這給價格穩住提供了空間。俄羅斯的石油出口策略在製裁中露了底。羅斯石油通過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管道把原油送到遠東,然後從科茲米諾港海運出去。
這種ESPO混合原油亞洲買家愛買,但製裁後,保險和融資難了。航運追蹤顯示,10月下旬,多艘油輪在太平洋航線上等著指示,有些貨轉向黑市。歐盟還針對俄羅斯的影子船隊,這些老油輪用來繞價格上限。英國和歐盟聯合凍結了中國和阿聯酋船東的資產,指他們幫俄羅斯運油。這讓全球航運市場更緊張,運費指數漲10%。
俄羅斯政府說用國家基金緩衝經濟衝擊,但分析師估算,2025年石油收入可能少15%。中國是俄羅斯石油最大買家,進口結構在調整。中國海關總署10月20日發的9月數據,俄羅斯供應828.7萬噸,環比增4.3%,穩坐首位。但這多靠陸上管道,每天約90萬桶不受製裁幹擾。海運部分就麻煩了,獨立煉油廠還買,但國企謹慎。
全球能源格局在變,製裁推買家轉向中東和美國,沙特國家石油公司宣布增對亞洲出口。俄羅斯轉內銷,擴煉油產能,但設備維護靠西方技術,有瓶頸。國際能源署預測,2025年俄羅斯石油產量降5%,出口降10%。這些事兒暴露了能源貿易的地緣風險,逼各國多搞供應鏈多元化。
中國幾家國有石油企業製裁一出就停了俄羅斯海運原油的現貨交易。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和振華石油至少短期內不招標,避免二級製裁。這些企業之前每天海運進口超40萬桶俄羅斯原油,占對華海運總量四成。
暫停針對遠東港口的ESPO原油,但陸上管道供應穩穩的,每天80萬桶,通過長期協議保連續,避免海運亂子。中國外交部表態,中俄能源合作正當合法,反對沒國際法依據的單邊製裁,這給管道貿易撐腰。
製裁引發全球石油市場短期波動,但OPEC+增產和庫存足限製價持續漲。中國外交部強調合作合規,為管道貿易提供支撐。後續看,俄羅斯可能多賣給印度,但人民幣結算或緩壓。整體上,陸上輸油成穩定關鍵,海運恢複需幾個月觀察。
俄羅斯收入或降,但全球供應過剩,油價不會瘋漲。印度麵臨關稅壓力,可能轉中東油。中國能源安全靠多元化,管道作用凸顯,但長遠需多源頭。俄羅斯經濟扛壓,但軍費影響大,談判空間或開。各國能源策略在調,地緣博弈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