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美國,台灣的B計劃是什麽
在川普再次當選時,中華民國官員曾低調樂觀。他的顧問中有幾位強硬的對華鷹派,堅持美國必須履行承諾,在中國大陸發動攻擊時協助台灣自衛。
外交官和軍事指揮官也記得,川普第一任期內增加了對台軍售和官方接觸。此外,台灣還有“矽盾”——全球最大半導體製造商位於台灣,美國的人工智能產業依賴這些芯片。
但不到一年,台灣就麵臨著最深的擔憂:如果美國拋棄台灣會怎樣?
官方立場上,美國的政策沒有變化。但川普正專注於與北京談判一項貿易協議,這項協議可能也將涵蓋台灣。他在5月曾暗示,這樣的協議將“有利於統一與和平”。
雖然美國官員事後出麵澄清,但10月19日,川普再次讓台灣感到不安。他表示,計劃在10月底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韓國會麵時討論台灣問題。
而這還不是全部衝擊。
川普對中華民國加征的貿易關稅比對日本和韓國的還要高;他要求台灣將國防支出提高到GDP的10%(而去年為2.5%);還要求台灣芯片巨頭台積電將大量生產轉移至美國。
其他令人擔憂的跡象包括,他推遲了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原定的過境訪問,並且遲遲未批準新的對台軍售。
與此同時,川普政府中的多數對華鷹派已被清除,取而代之的是孤立主義官員,這些人希望不惜一切代價鞏固美國本土安全。而中方官員也在施壓,重申長期要求,希望美國淡化對台灣的支持,甚至明確反對台灣宣布正式獨立的任何舉動。

中華民國政府聲稱與美國的關係依然穩固。但近幾周,台灣官員已在加緊調整對外發聲、私下外交、經濟政策和國防規劃,以應對這些變化。
他們的主要目標是說服川普繼續維持美國對台灣的承諾。但他們也開始防範一種風險:川普可能與習近平達成一項犧牲台灣利益的“大戰略交易”。
這種轉變在賴清德10月10日的國慶演講中表現得很明顯。他對中國大陸的評論格外克製。
自2024年就任總統以來,賴清德曾多次公開發表激怒中國、讓部分美國官員感到不安的言論,包括去年的國慶演講。北京為此舉行了大規模軍演,指責賴清德搞分裂,警告他“玩火”。
這次演講中,賴清德言辭謹慎,顯然是為了避免幹擾川普的貿易談判。
與去年的另一個對比是,賴清德承諾將增加國防開支。他表示,2026年將把國防支出提高到GDP的3%以上,到2030年提升至5%。他還公布計劃,在台灣建設名為“T-Dome”的防空係統。他承諾今年稍晚將提出一項“特別國防預算”——雖然預算可能在立法院麵臨阻力,官員表示預算規模可達33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可能用於購買美製武器。
這些計劃是台灣試圖向川普證明自我防衛投入的具體表現。呈現方式,也反映出台灣意識到過去對美遊說過於依賴影響力日漸式微的對華鷹派。
甚至“T-Dome”這個名字也旨在吸引川普注意,引發這位總統對自己“金圓頂”導彈防禦係統的聯想。
10月7日,賴清德還罕見地出現在一檔美國右翼知名電台節目中。他不僅宣傳了台灣的國防計劃,還表示如果川普能讓習近平放棄對台動武,就應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不久後,賴清德會見了美國右翼政治活動人士馬特·施拉普,他受台灣官方軍事智庫邀請訪問台北。
在這一外交攻勢展開的同時,賴清德也在悄悄加強與美國以外夥伴的防務合作。他在國慶演講中表示,台灣政府將“與先進國家的軍事工業合作”。中華民國官員不願透露細節,擔心北京報複相關國家。但合作重點集中在無人機等“非對稱”作戰能力方麵。
最近,這一合作明顯聚焦於歐洲,因為俄烏戰爭後,歐洲國家也在增加國防開支。
9月舉行的台灣最大防務展上,歐洲政府和企業的參與程度高於往年。德國在台貿易辦事處首次參展,設立了展示4家德國企業的展館。空中客車公司也到場,展示了一款戰術型無人機。
同月,在波蘭,台灣的國防產業代表團與波蘭和烏克蘭同行達成合作協議,共同生產航空無人機。
歐洲和其他非美夥伴不太可能向台灣提供高價值武器,因擔心遭中國報複。但防務企業之間仍有進行低調合作的空間。民國政府“民主、社會與新興科技研究院”的賴俊魁指出,台灣可為試圖降低對北京依賴的國家提供高科技電子零部件,包括國防產業領域。作為交換,台灣希望獲得技術與專業知識,以提升自身能力。
不過,一些批評者表示,這一切都太少、太遲。
即便川普及其支持者認可台灣的國防投入,他們與中華民國執政黨民進黨在性別議題、綠色能源和死刑等方麵仍存在更深層分歧。台灣在美的前駐華盛頓代表、國民黨人士黃介正指出,賴清德的國防預算計劃可能在現在到2028年下屆總統選舉之間遭遇阻力。10月18日當選國民黨新主席的鄭麗文已表態反對提高國防預算。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美國的安全承諾失效,這些計劃都不足以彌補。但台灣的希望不是找到美國的替代者,而是提升自身防衛能力,到足以讓習近平相信,即使攻台成功,代價也遠大於收益。
沒有美國,這一目標可能根本無法實現。但除此之外,別無他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