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同行激烈的競爭下,外國人也不傻,逐漸摸清你的車價、清關、物流等成本,這樣車商甚至被逼的連國內退稅的錢都得讓一部分出來(我國出口商品可退13%增值稅)。
而且這種近乎無底線的低價競爭,受傷的不僅是車商,對於車企以及中國的汽車行業來說,都是百害無一利。
最明顯的就是擾亂了汽車的價格體係。
在哈薩克斯坦,一輛宋 PLUS DM-i比亞迪官方賣 1778 萬(折合人民幣 23.5 萬),而當地的零公裏二手車隻需要 1000 萬(折合人民幣 14 萬)出頭。這樣的差價,買誰大夥都懂的。
俄羅斯更絕,去年 10 月提高了 70%-85% 的回收費,並說明每年都會上漲 10%-20%。到今年,先是取消關稅同盟國(EAEU)的回收費豁免,堵住進口車商從中亞報關再免稅運入俄羅斯的漏洞。
然後再把回收費的計算方式從單純的看發動機排量和年份,增加一個汽車功率的參數,進一步增收新能源車的稅費。現在一台中國汽車出口到俄羅斯,光這回收費就得交 6 萬塊人民幣。
而俄羅斯的本土車企,或者是在俄羅斯建廠的車企,則有相關的補貼與退稅機製。。。

人家這些操作,明顯就是先讓你二手車進來培育市場,然後再引導正規車企進來,最後再在當地建廠,帶動供應鏈,拉拉就業,有錢一起賺。

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裏,中國汽車出海最終會以車企為主導。
現在再回頭看四部委的通知,那一切都很清晰了。
當年我們以市場換技術,請外資車企進來,現在輪到我們走出去,希望別落下什麽 “脆皮” “斷A柱” 的軼事了。
這話聽起來挺官方,在輿論場上也沒啥水花,但其實話少事大。
咱翻譯翻譯:以後純電新車想光明正大地出海,可不能隨便找個貿易公司,要拿到車企的授權才行。
之前那些大量出口的 “零公裏二手車” ,估計要逐漸收緊了。
脖子哥翻閱了具體的海關編碼,這次新增了具有識別代碼的純電車 (編碼:87038010.90) 這一類目,與原來二手純電車(編碼:87038010.10)並不一樣。


但結合之前商務部召集行業機構與車企開閉門會,以及隱隱約約 “新車登記後 3-6 個月禁止轉二手” 的流言,毫無疑問,有關部門正逐步規範電車出海,遏製亂象。
隨著近年來中國車企自己造船出海,相信這種通過新車轉二手車來出海的方式也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