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車產業的十字路口,許多國家選擇大力補貼電動車和新能源產業,試圖以此實現碳減排目標。然而,從國家安全、經濟成本、產業韌性等多重角度來看,盲目押寶新能源,尤其是電動車,並非明智之舉。
一、戰略安全:燃油車更穩健
燃油車的稀土需求極低,僅在三效催化器中使用廉價而豐富的氧化鈰、氧化鑭。即便遇到供應緊張,也可以通過增加貴金屬用量來替代,不會造成致命衝擊。相比之下,電動車高度依賴釹、鏑、鋱等關鍵稀土,這些資源全球供應高度集中,一旦遭遇戰略封鎖,電動車產業可能陷入癱瘓。反觀石油與天然氣,美國及其盟國擁有豐富儲備與生產能力,供應多元、安全性更高。
二、經濟成本:燃油車更親民
燃油車技術成熟,製造與維修體係完善,整車成本穩定且可控。普通消費者可以負擔,並能依賴龐大的汽修體係保持車輛壽命。電動車則不同,其電池與稀土電機成本高昂,價格隨礦產市場劇烈波動。一旦原料價格上漲,電動車的成本壓力將不可避免地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更不用說,未來廢舊電池、廢舊電機的回收成本沉重,遠超傳統燃油車的處置難度。
三、產業韌性:燃油車守住就業與產業鏈
燃油車產業鏈龐大,從發動機製造、零部件加工,到加油站、維修廠,都是社會重要的就業來源。新能源轉型則伴隨巨大的結構性衝擊:大量傳統產業崗位可能消失,而新興新能源產業鏈集中在少數環節和少數國家,難以在短期內吸納相當數量的就業人口。這會帶來社會與經濟的不穩定風險。
結語
電動車與新能源產業看似代表未來,但它們背後的資源依賴、成本風險與產業衝擊,卻是政策製定者不容忽視的現實。燃油車並非落後,而是成熟、安全、可靠的選擇。與其盲目追逐所謂“新能源轉型”,不如在保障國家安全與經濟穩定的前提下,堅持發展燃油車,逐步提升效率和清潔技術。這不僅能避免稀土的戰略依賴,更能守住產業鏈與就業的根基。
燃油車不是過去,而是穩定未來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