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在英國購買土地建大使館的來龍去脈, GROK

中國政府在英國購買土地建大使館的來龍去脈

中國政府計劃在英國倫敦興建新大使館的爭議事件,源於外交需求與地緣政治摩擦的交織,已持續數年。該項目旨在替換現有使館設施,但因選址敏感、規模龐大及國際幹預,引發多方反對。以下按時間線梳理事件脈絡(基於公開報道,截至2025年10月):

起源:外交需求與土地購置(2018-2019年)

  • 中國現有駐英大使館位於倫敦肯辛頓宮花園(Kensington Palace Gardens),建於1970年代,已無法滿足現代外交需求(如安保、辦公空間)。
  • 2018年,中國政府開始物色新址,最終選中倫敦東區塔姆沙爾(Tower Hamlets)的前皇家鑄幣廠(Royal Mint Court)舊址。該地塊占地約5萬平方米,毗鄰倫敦塔(Tower of London)等曆史地標,交通便利。
  • 2019年,中國以約2.55億英鎊(約合23億人民幣)從英國房地產開發商手中購得該地塊。交易合法,旨在興建一座集辦公、住宅、文化交流於一體的“超級大使館”,占地規模將超過歐洲現有任何外交建築(約50英畝)。

初步爭議與地方阻撓(2020-2023年)

  • 購地後,中國提交建築方案,包括高層辦公樓、住宅區及綠地,但強調“高質量設計”以融入當地環境。
  • 2020年起,當地居民、環保團體及人權組織發起反對:擔憂大使館將帶來交通擁堵、隱私侵犯(恐遭監聽)、抗議空間受限,以及對附近曆史景點的視覺衝擊。
  • 2023年8月,倫敦塔姆沙爾議會以“規劃違規”為由,否決中國方案。理由包括建築高度過高(部分達18層)、破壞綠地及影響當地社區。該決定被指受“反華情緒”影響,導致中國投資“打水漂”,項目擱置。

外部幹預加劇:美國插手與國際壓力(2024年初)

  • 2024年,美國國會“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約翰·穆萊納爾公開施壓英國,稱批準該項目將“獎勵中國”,並可能威脅英美情報共享(如“五眼聯盟”)。美國擔憂大使館位置靠近倫敦金融城,易於情報收集。
  • 同時,英國國內抗議升級:港人、藏人、維吾爾人及當地居民團體聯手,組織多場示威,稱大使館將壓製異見聲音。2025年2月,倫敦爆發近年最大規模反使館抗議,參與者逾千人。

中央政府介入與態度轉變(2024年底-2025年初)

  • 2024年12月,英國中央政府(住房與社區部)以“國家安全與外交利益”為由,從地方議會手中接管審批權,繞過塔姆沙爾議會的否決。
  • 2025年1月,英國外交大臣及住房大臣介入,提出兩條件:中國須承諾“增強社區參與”(如增加公共空間)和“加強安保透明度”(避免影響周邊居民)。英方態度軟化,考慮批準開工,以維護中英經貿關係。
  • 2月,英國政府初步表態支持,但強調需符合規劃法規。中國回應稱方案已優化,承諾不幹擾當地生活。

持續爭議與最新進展(2025年中期至今)

  • 2025年6月,BBC報道項目仍未動工,美國繼續遊說英國否決。反對者指責中國方案“過於宏大”,可能成“間諜中心”。
  • 9月,一位英國頂尖規劃律師警告:若批準,可能違反《規劃法》,因未充分評估對曆史遺產的影響。塔姆沙爾議會重申上訴,項目審批懸而未決。
  • 截至2025年10月7日,英國政府尚未最終拍板。中國外交部多次敦促英方“公平對待”,強調大使館為互惠外交所需。預計2026年前後或有突破,但地緣緊張(如中美關係)可能進一步拖延。

此事件反映中英關係中的信任赤字:中國視之為正常外交升級,西方則擔憂安全與人權。未來進展取決於英國內部政治與國際協調。若需具體文件或更新,可提供更多細節查詢。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