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樣子你也認為時壇沒什麽中間派,隻不過沒什麽代表性。可能真是沒有幾個在美真正受教育工作的美國人。那就看看別的人怎麽說的。

當然這也隻是一家之言而且我還不能確定寫文章的是地道的美國人,姑妄聽之吧。

分裂中屹立:政治敵意的上升

美國從未像現在這樣分裂。那個政客們常常跨越黨派達成交易、共和黨和民主黨選民雖然在政策上存在分歧但仍能在餐桌上和睦相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取而代之的是,兩極分化將曾以妥協和尊重對話而繁榮的民主進程,變成了一個功能失調、充滿敵意的勝者為王的戰場。國會陷入長期僵局,連最基本的立法也難以通過,這削弱了民主的原則。這一立法僵局反映了更廣泛的社會趨勢——美國人越來越將持不同觀點的人視為敵人,而不僅僅是對手。

這一發現促使學者們重新評估有關我們作為公民所分歧的曆史假設:是反移民的民族主義將我們推向兩極,還是日益擴大的不平等鴻溝?罪魁禍首可能是失控的網絡惡意言論以及傳統媒體逐漸減弱的把關作用?或者,也許是在不確定時代中強人領導的吸引力?這些自1980年代以來加劇的深刻分裂,曾一度被認為主要是美國的故事,許多專家將其歸咎於美國獨特的兩黨製。但在過去十年中,政治學家發現全球範圍內也出現了類似趨勢——不僅在兩大黨始終主導的國家,而且在社會構成、治理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各異的國家中。瑞士、丹麥和新西蘭等成熟的多黨民主國家,以及保加利亞、土耳其、捷克共和國和波蘭等新興經濟體中,也出現了這種分裂。

。。。。。。

美國並非一直如此分裂。事實上,曾經有一段時間,一些專家認為美國政治的分裂程度還不夠。20世紀50年代,美國政治學會發表了一項研究,得出結論認為政黨需要變得更加鮮明和連貫。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政治心理學家、2022年著作《激進的美國黨派性:暴力敵意的地圖、原因及其對民主的影響》的合著者莉莉安娜·梅森(Lilliana Mason)表示:“20世紀50年代,政治學家們的意思是,‘沒人能分清我們的政黨,沒人知道該投票給誰,因為我們沒有說清楚,所以我們需要變得更加不同。’”

1960年代是美國政治更加明顯分化的起點,因為民權立法促使許多南方民主黨人轉向共和黨,開始了一種分類,最終將經濟保守派與種族保守派聚集到了一起。今天,國會中黨派日益明顯的分化已不可忽視。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之間,國會的典型議員在有爭議的問題上與本黨投票的比例僅略高於60%;在1990年代,這一比例超過了80%,而自2000年以來,則超過了87%。

根據ABC新聞旗下的民調網站538的數據,2023年,平均每位民主黨參議員在拜登總統立場明確的問題上與其投票一致的比例為99%。在眾議院,這一比例為93%,而平均每位共和黨議員與總統投票一致的比例僅為5%。

。。。。。。

Why are we so politically polarized? Here’s what research says | Knowable Magazine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