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餐飲品牌“西貝”陷入預製菜風波,羅永浩一句預製菜還賣那麽貴,點燃了輿論怒火,眼睜睜看著這個曾經主打“良心菜”的品牌,如今因為預製菜而岌岌可危。這並不是一起簡單的公關事故,而是一場關於飲食文化、情感記憶與商業邏輯之間的激烈碰撞。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有著極強的情感屬性。幾千年來,“吃”從來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方式。家庭聚餐、親友來訪、年夜飯、婚宴、喪事、謝師、祭祖……無不圍繞一頓飯展開。飯桌上不僅是食物的擺放處,更是情感的交匯點。
對很多中國人來說,一頓飯是否“用心做過”,比它本身是否“好不好吃”更重要。
中國飲食的魅力,恰恰在於“變化”——同一種食材,不同人做出來就是不一樣的味道。火候、刀工、調味、食材搭配的千變萬化,才是中國烹飪藝術的核心。這種“不可複製”的技藝,是幾代人靠手藝、靠經驗、靠心意傳下來的。
記得我小時候,爺爺是家裏掌勺的人。他走南闖北,學了不少地方菜,燒得一手好菜。最讓我難忘的,是他做的豬油蛋炒飯,油亮的米粒、焦香的蛋邊、一點點蔥花,一口下去,就是家的味道。直到今天我還念念不忘。
那時每家每戶,哪怕隻是最簡單的一道菜,都是用心現做的、熱氣騰騰的、有煙火氣的。
而預製菜呢?標準化、流程化、冷鏈運輸、機器翻炒,它可以複製味道,卻複製不了鍋氣,更複製不了那一份“等你回家吃飯”的感覺。
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理環境與風俗習慣,孕育出了八大菜係,數不盡的地方小吃、民間做法。從川菜的麻辣到蘇菜的清甜,從粵菜的鮮到魯菜的香,每一口食物背後,都是一個地區的文化基因。
而預製菜所追求的是“效率”和“統一”——標準化意味著去掉個性,去掉差異。慢慢地,你吃到的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紅燒獅子頭,在全國各地、每家商超、甚至不同品牌之間,味道變得毫無差別。
這是對中國飲食文化的“降維打擊”。
預製菜最早被接受,是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中:寫字樓裏的白領、應酬多的社畜、打工人的夜宵。這些場景沒問題。但當餐廳開始以“堂食”名義端出預製菜,當“新中餐”被徹底標準化成“微波爐一熱”,顧客依然要為此付出人工炒菜的價格時,這就是赤裸裸的“降本增效”與消費欺騙。
它不是不可以存在,但如果它慢慢侵蝕了我們最後的一點“餐桌尊嚴”——那頓為你現炒、為你現煮、為你等待的熱飯,那我們到底還剩下什麽?
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更講究“吃飯是頭等大事”。這背後,其實是一種對“日常生活”的重視。飯不能馬虎,吃飯是一種尊重,尊重廚師的手藝,尊重家人的等待,也尊重生活本身。
我常常想:如果爺爺還在,他會怎麽看現在的飯店?他會不會生氣?他會不會說:“這樣也配叫飯?”
他當然不會罵人,他隻是會默默去市場買菜,一樣一樣挑回來,洗好、切好、炒好,然後告訴我:“你回來啦,快,趁熱吃。”
可是他已經不在了。
他帶走的,不隻是那口飯的味道,更是一代中國人對“飯桌”與“生活”的理解。
我們這一代人,還能守住最後一點“家”的感覺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