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的查理·柯克Charlie Kirk槍殺案震撼世界。眾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科克頸動脈中彈血濺,恐怖畫麵瞬間傳遍全球。僅區區33小時後,槍手泰勒·羅賓森Tyler Robinson投案自首,“誰殺了柯克”真相大白。猶他當地檢方周二提起公訴。
必須旗幟鮮明反對暴力凶殺,這個沒有商量。同時,必須謹慎對待凶殺案動機歸因與定性,以免造成二次傷害。我們嚐試還原、探索真相,全網獨家,記得訂閱轉發。原定本周發布的《五月花美國凋零》臨時推遲。
羅賓森的殺人動機、作案細節有待調查,但同樣值得思量的是輿論反應:從天怒人憤、山崩地裂,到時過境遷、海清河晏,輿情隔夜翻轉,神出鬼沒,來也衝衝,去也匆匆,堪稱謎中謎、謬中謬,凶險莫測。
三個硬核為什麽:為什麽那麽多瞬時極端反應題不對文?為什麽殺手身份越來越如出一轍?到底為什麽,暴力槍殺風潮愈演愈烈?
“政治暴力”?
911恐怖襲擊24周年日前一天,頂流辯手、網紅查理·柯克到猶他穀大學UVU舉辦例行演講活動。31歲的柯克18歲輟學,創辦美國拐點Turning Point USA,全職為反主流運動呐喊。13年來,他走遍美國及大西洋兩岸,以滔滔雄辯和從容自信征服無數少男少女。在UVU,他坐在類似神壇的天蓬下,麵對3000多大學生侃侃而談。天蓬四緣,是巨幅招牌“Prove Me Wrong 來證明我錯啊”。
柯克留給世界的最後話語,是與學生的現場對辯:
被問:美國有過多少起變性人凶殺案?
他答:太多了。(掌聲,歡呼)
問:5起。這十年有多少起凶殺案?(有人查過:大幾千,變性人不到千分之一)。
答:包不包括黑幫團夥凶殺...(槍聲...噴血...立仆...送醫...定格...)
全球震驚,各方立即回應:
川普立即從橢圓辦向國人講話,攻擊“左翼暴恐”,誓與左恐死磕到底,盛讚柯克生偉大死光榮,下令全美半旗誌哀四天,追授總統自由勳章,致電柯克妻子慰問。
馬斯克、班農、川長子小唐立即聲討“左暴”,歌頌柯克是大英雄;萬斯立即改道前往Orem,親自扶棺,空軍2號載運遺體飛往亞利桑那柯克老家。
盧比奧的國務院立即公告,外國人慶祝柯克遇害,一律取消簽證並禁止入境。
有國會議員立即要求移除馬丁·路德·金雕像,改立烈士柯克像。
相關當局立即宣布案件為政治謀殺,從川普到州長誓言緝拿凶手、刑求處死。
有民間力量立即聲言要武力應對左翼暴行。有員工因為“不尊重”柯克而立即丟工作。
前總統小布什、克林頓、奧巴馬、拜登立即分別聲明,怒斥謀殺案踐踏言論自由、血腥殘忍、無恥孬種。桑德斯高調哀告自由民主遭踐踏。紐森感念柯克垂範和平文明對話。主流媒體立即一致聲討政治暴力,重申尊重言論自由。坊間左翼立即競相呼喊“誓死捍衛自由話權”。
當然,還有別的聲音。
俄國前總統梅德韋傑夫抗議“美左暴行”,稱其支持“烏克蘭法西斯”。歐盟議會有人提議起立默哀,遭議長拒絕。眾院共和黨議長約翰遜的提議也引發吵鬧。眾參兩院民主黨首席傑弗裏斯、舒默反對指控“左暴”,呼籲國人團結一致,應對愈演愈烈的“政治暴力”。2016年希拉蕊競選搭檔、參議員Tim Kaine哀歎“越來越難說出口:這還是咱國”。
有人說,像是回到了政治謀殺成風的1960年代。有人幹脆把柯克比作當代版馬丁·路德·金,稱鮮血擦亮國人雙眼,必成曆史性分水嶺。嘛噶聲音說,去年槍擊川普,現在又殺害柯克,美左匪徒無法無天。也有人質疑川普過分、偏心,隻拿共和黨遇刺說事,對民主黨人遇害和一波接一波無辜孩子犧牲卻不管不顧。
流言蜚語充斥社媒,陰謀論包括:因力主公示愛潑斯坦性奴門案卷,柯克遭滅口;得罪以色列被摩薩德處決。以色列方麵,內塔尼亞胡明確否認其政府涉猶他槍殺案。
槍殺案真是“政治暴力”嗎?柯克真是當代版馬丁·路德·金嗎?暴力政治還是美國嗎?誰暴力?誰家政治?誰的美國?什麽國?
“蠻荒時代”?
槍手意外投案,讓輿論風暴瞬時轉向,如同33小時前瞬時爆發般倏然,其興也勃,其熄也忽。川普即興嫁禍,高潮過後很快意興闌珊,當場轉移話題,跑去看球,手舞足蹈。厲聲要死刑的嘛噶議員梅斯Mace立即改口,說要為槍手的迷失祈禱。嘛噶一片沉寂,間或有稱那孩子一定是“受了左翼洗腦毒害”。網紅寫手老師們絞盡腦汁搜腸刮肚,解釋死亡的倫理困境和政治內涵。
然而,所有的高屋建瓴都隔夜淡變為寂寞:殺手又是個朦朧的政治菜鳥,隻是個打小喜歡玩槍的“好人家”“模範生”好孩子,呃,熊孩子。又。隻。各路調侃怪話刷屏:如此惡性刺殺案,拜登就一點責任都沒有嗎?川普果然又TACO了?共和黨人暴恐起來,哪還有民主黨什麽事?
為什麽殺?必須深問。為什麽急?更要追問。殺是一個人,急卻是全社會。關於恐怖的恐怖,認知和元認知都出了大問題。一宗慘烈槍殺案誘發各路高大上:主流“誓死捍衛話權自由”,嘛噶“烈士聖徒”“左暴極端”,網紅“倫理兩難”?
語言的貧乏,折射時代敘事的崩潰與理念的破產。嘛噶十年,已經不再有人說正常人話了,表達方式動輒無限拔高。如此之廣泛、強烈、齊整,暴露了當下美國跨階層集體無意識中的流行心理疾患:妄想與譫妄。
主流媒體有人厭惡“川普時代”的提法,對其避之不及。這十年的美政敘事不隻是混亂、歹毒,更是荒謬滿滿,讓人見識了史無前例的公共語言蠻荒,幾代人日夜飽嚐語無倫次、穿鑿附會、題不對文、雞毛令箭,匪夷所思、荒謬絕倫俯拾皆是。蠻,是臨床妄想;荒,是臨床譫妄。集體無意識中充斥無稽妄想、無際譫妄。有門檻,別急。
妄想症患者持續執著不真實與高度扭曲的信念,拒絕接受事實證據,擺脫不了被迫害、背叛、嫉妒、誇張、自大、軀體妄念等幻覺,導致焦慮、恐懼和持續行為不當。環境成因包括童年受虐與社會孤立。聽著是否很熟悉?
譫妄精神症狀表現為認知功能突變、思維混亂,定向力、注意力下降,認知狹窄,言語紊亂,甚至幻視幻聽、妄想。症狀波動性大,常見於老年人和生理亞健康者。
槍殺案觸發了滔天妄想狂潮:聲討“政治暴力”,誓言“捍衛話權”,社會各界紛紛痛心疾首、口誅筆伐。川普立即率嘛噶討伐所謂“左暴”,33小時後立即開小差看球。臨床心理解釋遠比黨爭、意識形態更深刻。
去年我們長文細說了川普的“惡變自戀”(自戀-反社會雙重人格障礙)與共和黨人的“精神分裂”與“多重人格”(解離性人格障礙)。那些是長期頑疾,而當下的妄想與譫妄是間發性病症。不正常的常態是變態,持續變態有後果,尤其是經常性語無倫次。
慣常性不自洽,會積累大量認知衝突、態度畸變;慣常性穿鑿附會,會造成嚴重認知短路、偏差、謬誤,降低行為能效;造成內隱、閾下心理傷害和持續關係損傷。白話說,就是精神恍惚、身心恐懼。變態的總統、不正常的執政黨、經常性語無倫次東拉西扯,果然整體改變了國風。於是全民惶惑,全社會互敵,國是動蕩,合眾國成了撕鬥國。
喪鍾為誰而鳴?到底是什麽招致查理·科克殺身之禍?
“鮮肉槍手”?
有人很不喜歡查理·柯克,他的做派、台風,尤其是立場、話語。可再討厭也不至於動手殺人,合眾國雖處蠻荒語言的軟內戰,但還沒到明火執仗殺人的地步。即便1月6日暴亂,嘛噶暴徒們也隻敢傷害,沒敢殺人。這次殺人者非暴徒,也不是政治狂熱分子。
他是個“幹幹淨淨”的白娃小鮮肉,絕非誇張,看過照片和采訪報道的都知道。人幹淨,家境幹淨,背景幹淨,絕對根正苗紅,絕非民主黨、移民、變性人、異教徒。
“幹幹淨淨”是泰勒·羅賓森的奶奶黛碧說的。奶奶覺得,22歲的孫兒簡直是天使。有親友說,那家人政治與宗教都不強烈,是親切、平實的一家好人,安居樂業,全家騎全地形車ATV出遊、打獵。有鄰裏說,那娃靦腆體貼禮貌。家在深紅南猶他,川普贏了76%選票,父母都是共和黨,摩門教徒。長子泰勒是優等生,獎學金考進州大,是家人驕傲。
案前情況仍在調查。案發後,他逃回家。警方發布監控視頻截照後,被父親認出。晚餐時問起,他承認了。父親要他投案,他“寧可死”。父親求助教區負責青年工作的牧師,牧師談過後,他平靜投案、接受逮捕、配合調查,直到被律師禁言。
意外嗎?不應該。從政治謀殺視角看,實在乏善可陳。可仍有嘛噶在執念,稱“這就是政治暗殺,不是孤狼,與射擊川普那個槍手相似,年齡相仿,都是優質生。顯然是學校的左翼宣傳培養了激進的仇恨。”
但他隻在2021年上了一學期大學網課,之後就轉到Dixie技術學院,學電工到三年級,與大學的人和課接觸極其有限。羅賓森從未投過票,猶他州記錄為無黨派,近期才關注政治。傳言他參與極右白男之上主播富恩特斯Nick Fuentes的粉絲群Groyper(有譯“悲傷蛙”)。
Groyper與柯克的美國拐點TPUSA是多年死對頭。在美國右翼內部,TPUSA 被視為“親建製青年右翼”,而 Fuentes 的 Groyper 則是“極端民族主義青年右翼”。兩派爭奪同一批年輕受眾,但敵對互斥,在公開場合直接對抗。槍擊案發後,Fuentes立即痛悼,強烈譴責暴力,警告粉絲不得擅動,否則驅逐。
羅賓森的確堪稱是又一個去年槍擊川普的克魯克斯Thomas Crooks:溫和、績優STEM小鮮白,中產共和黨家庭、社區,涉政治不深。相仿身世的還有:
-2024年射殺聯合健康保險公司首席執行官布賴恩·湯普森的曼吉奧內Luigi Mangione
-2024年喬治亞中學槍殺案凶手格瑞Colt Grey
-2023年佛州商店槍殺案凶手帕爾梅特Ryan Palmeter
-2024愛荷華高中槍殺案凶手巴特勒Dylan Butler
-2022年布法羅槍殺案凶手根得隆Payton S. Gendron
驚人一致的殺手概貌浮出水麵:十幾、二十幾歲年輕白男,中產、上中產家境,小鎮、市郊安穩社區,學業優等、科技迷,性情溫和,政治青澀,槍迷。
柯克槍殺案同日,科羅拉多丹佛西郊Evergreen高中也發生槍擊案,數個孩子傷亡,槍手霍利Desmond Holly隻有16歲。又一起中上產社區校園槍擊慘案。
聯邦政府表示,國內暴恐已成國民安全的頭號威脅。有數據顯示,國內暴恐凶手近乎全數白男,許多是未成年、準成年白男槍迷。案發後,大量家庭照片顯示羅賓森從小就玩槍。
繞來繞去,還是槍的問題?
憲法第二修正案說:A well 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 良好規製的民兵部隊,為自由州之安全所必需,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之權利,不得侵犯。大麻煩是:誰是人民?
製憲時,新創的合眾國沒有龐大常備軍,依賴各州民兵保安。製憲者擔心,解除人民武裝、削弱州民兵,會在麵對暴政時無力抵抗。快進到20世紀,硬核分歧浮出水麵:二修保障的持槍權,到底是州權,還是個人?憲法一修與二修,誰贏?輿論有稱,遭槍殺是求仁得仁。真是如此嗎?
“槍不殺人”?
擁槍,禁槍,控槍,曆來是政治與司法熱點。現實看,無論州還是個人,持槍都早已無法抵抗聯邦武力。回懟“槍支泛濫殺人”,裏根說:槍不殺人,人殺人。2008年,最高法院裁定持槍權歸個人。5比4,一票之差。裏根的話和最高法意見都不清不楚,以至於國族至今仍無共識。咬文嚼字沒用,必須妥協,美式集體決策。
好在控槍可行。1934到2022年間,國會陸續通過七項控槍法,限製武器無條件擴散。從未有過國會後續立法或最高法院裁決推翻成法的先例。川普並不反對控槍,但仍有嘛噶稱,控槍就是變相禁槍。
2023年4月,查理·柯克在鹽湖城講話中說:“我認為每年付出一些槍支致死的代價,是值得的,這樣我們才能保有第二修正案,保護我們其他上帝賦予的權利。I think it's worth to have a cost of, unfortunately, some gun deaths every single year so that we can have the Second Amendment to protect our other God-given rights.”
2022年11月28日,柯克發推:“Political power grows out of the barrel of a gun 槍杆子裏麵出政權”,被認為是公開支持武力,視持槍為政治手段,爭議極大。網媒調侃熱傳:“我不讚同槍殺查理·柯克,奈何查理·柯克支持。”
槍不殺人,人殺人?誰殺誰?
統而言之,個人持槍,無論是否遵憲合法,概有六殺:
-
殺外敵,保衛國土;
-
殺惡政,保衛家園;
-
殺壞人,自衛保命;
-
殺同胞,解決衝突;
-
殺無辜,表達心情;
-
殺親友,不幸事故。
前三殺似合情,後三殺不合理。一國之內,暴力相殺無論如何絕不可以當做解決手段,否則就是內戰。正常社會裏,無人想要內戰,沒人敢。但卻有人敢說,什麽都敢說,包括褒揚暴力、政治暴力,默認暴力可以解決問題、人命與人命不平等。
有人認為,鮮肉槍手們是受蠱惑誤導而行凶,但終極禍首,是誤信槍殺可以解決問題。政治暴力絕對不可接受,這是底線、門檻,必須是。政治分歧與對立,隻能、必須政治解決——投票,競選,辯論,妥協,共識,約法。
人不殺人,槍殺人?槍在誰手?槍手信誰?更關鍵的是,要看怎麽說,所以語言暴力導致動手殺人。話語要緊,妄言要命。槍手殺人是極少數,類似病毒攻陷弱勢個體。當極端妄言病毒無量傳播,群體感染,個別鋌而走險隻是個概率問題。控槍可以緩解,但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槍杆子打不過筆杆子,槍戰噴不贏口水戰——內鬥內耗從來難敵。
有人指出,隻逞口舌之利、煽情閃擊、征服涉世未深的未成年、準成年人,不惜踐踏理據、訴諸反動,都不能算是嚴肅政治。拒絕自己並不刀槍不入更是妄想——川普都遭槍擊,誰能百分百安全?妄言不絕,槍殺不斷?
“偉大辯家”?
妄言口水戰無關政策、理念,而是生意。柯克、川普都擅長賣嘴、賣形象、賣品牌,並借此上位發達,借推銷保守主張獲利豐厚,占有實力後則成為攻陷昂撒美國的利器。柯克被譽為極致急智的“偉大辯論家”,未必所有人都讚同。
仔細看其辯論,有人覺得更像吵架詭辯、先聲奪人,而非對話交流、以理服人。2024拜登沒因為老邁昏庸而輸掉辯論——那不是辯論,台前幕後都拒絕對話、理據。他輸給了過度勞累,而且不過隻是開頭十分鍾。
柯克自2012年起發動直銷、傳銷式輿論運動,從憲政茶黨升級到嘛噶川黨。他主攻教育係統,畢生鼓吹“大學無用”、“除了被洗腦一無所獲”。但上大學的真正價值,不是接受洗腦,而是形成對係統思維、理性因果的信念。他和許多戰友都低年級輟學(Groyper領袖尼克·富恩特斯Fuentes也是大一退學),沒有機會形成這些信念。
小白鮮肉槍手們同樣沒有機會形成係統思維和理性歸因的信念,社會成熟度嚴重欠發展。人腦前額葉在二十幾歲才最後發育完成,這個鮮為人知。沒有硬件,高級認知能力何以形成?社會成熟度不僅是待人接物,更是認知力和元認知力。錯過成熟發育的人就是巨嬰。
值得注意的是,柯克刻意選擇與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對辯,是槍手的同齡人。這種營銷策略顯得更謙和、易接近,感覺是在“傾聽”年輕人。有人認為,他的在辯場上咄咄逼人、製造衝突感、用火藥味拉流量,是表演性爭吵。
批評者稱:他抓住年輕學生知識有限,用無知小聰明、簡單粗暴的論點、浮皮潦草的論據壓服對方、贏得認同,完全繞過知識與理據門檻,搶得短期人氣和影響力,尤其是在青少年和預成年群體。據認為,不幸的是,誤導所造成的群體認知漏洞破壞曆史素養、批判思維、公民教育、文明尊重,不可作為青年榜樣,不能升檔為英雄、烈士、聖徒。
最新消息,猶太州長考克斯星期天早上對媒體說,羅賓森與保守家人政見不同,其室友“男友”是變性女。這被嘛噶再次當做“左暴”鐵證,但有人指出,“男友”“變性女”的說法自相矛盾,語義混亂。考克斯弄錯、說漏嘴?還是另有隱情?目前都不得而知。
考克斯在周五案情發布會上講話,號召國人思考怎樣應對暴力犯罪,不要受政治宣傳和社媒蠱惑誤導,獲廣泛好評。而川普上狐狸電視,繼續怒罵“邪惡左暴”,再次引發激烈爭議與質疑。
川普致電慰問柯克遺孀,後者對公眾講話,盛讚川普與亡夫非同尋常的親密關係,稱槍殺點燃了戰鬥意誌之火,發誓繼承遺誌、把柯克開創的事業進行到底。TPUSA將於9月21日在亞利桑那舉行大規模、高規格公祭,川普將出席。有共和黨議員梅斯等人提案,在國會大廈舉行公眾瞻仰國旗覆棺。
柯克是否聖徒?羅賓森是否左暴?怎樣從天使激變成殺手?爭執恐怕很長時間不會平息,重要的是,然後呢?槍殺案會成為怎樣的分水嶺?美國陷入硬內戰,還是國族幡然猛醒、拒斥暴力殺戮?請看下集《五月花美國凋零?》
最後再次重申,本文討論媒體報道的涉案輿論、社會心理與政治現象,絕對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行為。我是風鳴,歡迎評論,感謝打賞支持,記得訂閱轉發。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