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推動“戰時嚇阻”?邏輯就是讓中共難以承擔“梧桐“的代價:中共可能倒台, 台灣真實獨立

台灣如何推動“戰時嚇阻”?

“戰時嚇阻”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台灣當下可以推動的務實戰略。 真正的嚇阻不僅靠軍備,更靠政治設計:透過與美、日等盟友事先磋商,設定“侵略=承認台灣”的不可逆後果。

賴怡忠博士提出的戰時嚇阻的核心構想是:台灣應該設計一套政治、外交嚇阻機製,讓北京清楚知道,一旦對台動武,國際社會將立即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 換言之,侵略的結果不是統一,而是促成台灣獨立,這才是真正能動搖中共決策的戰略高招。

一、威脅:中國的武力企圖

習近平一再強調不放棄武力犯台,意圖以戰爭解決其政權合法性與統治危機。 對北京而言,台灣問題已不隻是領土議題,更攸關中共政權存亡。 但同時,中共也深知動武代價高昂,因此是否出手,取決於能否承受後果。 台灣的任務,就是要讓中共明白,侵略不會帶來勝利,反而導向不可逆的失敗。

二、嚇阻條件:戰前協商與外交承認

有效的戰時嚇阻,必須在戰前與美、日盟友展開磋商,確立戰爭後果的明確性。

1.戰爭即承認:台灣應說服美、日及歐洲盟邦表態—隻要中國動武,就立即承認台灣的獨立地位。 至於是承認“中華民國”還是“台灣共和國”,可事先與美、日討論,作為外交策略的籌碼。

2. 戰時承認路徑:不需平時就宣布獨立,而是將“宣布獨立”和“承認獨立”留在戰爭爆發的瞬間,最大化震懾效應,同時避免平時挑釁北京。

3.內部共識基礎:現階段“中華民國台灣”已成國內最廣泛的共識,能結合曆史憲製與民主正當性,避免陷入“國號之爭”的內耗,但需要向國際社會更廣泛地解釋“中華民國台灣”這一概念,讓嚇阻設計更具務實性與合法性。

 

台灣應該讓習近平明白,一旦對台動武,反而等於幫台灣建國,這才是真正能動搖中共決策的戰略高招。 (美聯社文件照)

三、戰略效果:侵略即建國

這套機製若落實,將產生三重戰略效果:

1. 直接嚇阻中共:讓習近平明白,開戰不會換來統一,反而等於幫台灣建國,進一步瓦解“一中框架”。

2. 團結台灣社會:透過“中華民國台灣”論述,減少統獨內耗,把注意力集中於軍事、經濟與民主韌性建設。

3. 塑造國際秩序:台灣與美、日若事前已有協議,戰爭爆發時就能立即行動,不致遲疑; 而中國則將麵臨全麵外交孤立與戰略挫敗。

 

台灣應該服美、日及歐盟,隻要中國動武,就承認台灣獨立地位。 圖為台灣劍二防空導彈。 (資料照)

“戰時嚇阻”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台灣當下可以推動的務實戰略。 真正的嚇阻不僅靠軍備,更靠政治設計:透過與美、日等盟友事先磋商,設定“侵略=承認台灣”的不可逆後果。 這樣的安排,才能讓中共在每一次考慮武力犯台時,必須麵對最嚴峻的結局—不僅無法奪取台灣,還會親手促成台灣的國家正常化。

(作者汪浩為時事評論員)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