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暴力篇(第一章):槍擊事件與製度無解的循環》
一、血與製度的交匯
2025年9月10日,猶他州歐倫,Utah Valley University 的講台上,查理·柯克在全國直播中倒下,成為美國政治暴力製度循環的又一次注腳。事件發生在公開演講過程中,槍聲打斷了原本的政治表達,轉而將其納入美國長期存在的製度困境之中。
二、悼念與製度的姿態
川普總統隨即發布悼詞,稱柯克為“偉大,甚至傳奇的人物”,並簽署公告,下令全國及海外美國機構降半旗五日。拜登與奧巴馬作為前總統,也分別強調“暴力在美國沒有立足之地”,並為柯克家屬致以慰問。
國際社會同步作出回應:英國外交大臣庫珀指出“政治暴力在我們的社會中沒有容身之地”;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稱柯克“捍衛自由”,並強調其象征意義。美國媒體與文化界亦在不同平台表態,《The View》將此事件稱為“悲痛”,深夜節目主持人則強調分歧不應以槍械方式解決。悼念跨越了黨派與國界,但其製度含義更值得關注。
三、製度困境的四重結構
1. 憲法層麵:第二修正案保障公民持槍權,這一製度條款構成了任何立法限製的根本障礙。
2. 政治層麵:國會在槍支立法上長期僵持,利益集團維係槍支與“自由”的敘事框架,阻斷了改革通道。
3. 司法層麵:個案懲罰雖嚴厲,但難以形成預防機製。大多數槍手在行凶後自殺或被擊斃,“嚴懲”缺乏可見性。
4. 文化層麵:槍支在部分群體中被視為身份與自由的象征,成為抵禦中央權力的製度心理屏障。
四、悼念與無力的循環
柯克遇刺後的製度反應,依舊遵循既有循環:槍擊發生——輿論震驚——總統降半旗——跨黨派與國際社會悼念——媒體呼籲克製——公眾追問“何時根治”——製度陷入僵局。
這種循環不斷重複,成為美國政治生活的常態。悼念與追責雖未缺席,但都未觸及製度性根源。
五、製度餘響
柯克之死,將被記錄為美國政治暴力鏈條中的一環。他的名字不僅代表一個保守派人物的倒下,更指向製度性問題的延續:槍支暴力的發生頻率與製度改革的缺失形成長期張力。
六、主權注腳
槍擊事件與製度無解的循環,不是偶然現象,而是製度結構的必然產物。它揭示了自由與秩序的矛盾,也揭示了製度在麵對文化認同與政治分裂時的無力。柯克的死亡因此成為製度史上的一枚新注腳:美國民主的運行,仍在暴力與悼念之間徘徊,缺乏根治之道。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