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生退學潮洶湧,學曆貶值觸目驚心
讀完研,飯碗就能穩嗎?
2025年春天,朋友圈裏最火的不是曬offer,而是曬退學申請。三年學費二十萬,換不來一個麵試電話,誰還願意耗下去?
研究生退學現象背後的現實困境與學曆價值再思考
近年來,研究生群體中出現的“退學潮”與社會對“學曆貶值”的討論形成強烈共鳴。
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達388萬人,錄取率僅約22.5%,但在校研究生主動退學率接近3%,未按期畢業者占比高達四分之一。
這一矛盾現象折射出教育選擇、個人發展與社會期待之間的深層張力。
研究生退學的核心驅動因素
科研壓力與學術適配性不足
從選題被否、資源匱乏到實驗停滯,科研過程中的挫敗感是退學主因。
跨專業學生周望因導師臨時更換研究方向,需在完全陌生領域獨立摸索,每周組會成為“壓力源”;農學專業學生龐程因長期失眠、身體透支,最終放棄二戰才獲得的讀研機會。

心理負擔與家庭期待衝突
部分學生將讀研視為滿足家人期待的“任務”。席萱坦言“讀書是父親的期待”,退學過程中因擔心“家人以我為恥”而極度焦慮,甚至形容自己“像老鼠一樣”躲避他人目光。
心理谘詢、興趣轉移(如滑輪、脫口秀、電商創業)成為他們的“自救”方式。
專業選擇與職業規劃脫節
金融專業的Eva因“順應家人期待”而非興趣選擇方向,最終因缺乏動力放棄學業。這一現象與部分專業“讀研後仍就業困難”的現實形成呼應,如生物醫學工程本科畢業生多從事銷售,需讀研甚至出國深造才能進入研發領域。
學曆價值的爭議與本質回歸
“學曆貶值”的認知誤區
盡管2023年高校畢業生達1158萬人,研究生就業優勢被削弱,但學曆的本質是“學習能力與堅持的證明”。順利完成學業意味著通過了課程、科研、論文等多重考核,這一核心價值並未因畢業人數增加而改變。例如,985院校畢業生因“學習能力強”仍受雇主青睞,職業院校學生也可通過考研實現逆襲。
學曆與能力的辯證關係
學曆是“敲門磚”,但職業發展取決於綜合能力。部分冷門專業(如文中未具體列舉的5個“讀研仍難就業”專業)學生需通過轉專業或跨考調整賽道;而生物醫學工程等“高大上”專業,讀研是進入核心領域的必要條件。這提示學生需結合自身興趣與行業需求規劃路徑,而非盲目追求學曆。
理性選擇:讀研與就業的平衡策略
明確讀研動機
避免將考研作為“延緩就業”的被動選擇,需評估專業前景(如金融、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的學曆門檻)。
參考國家教育規劃,中職、高職、職業教育等多元路徑同樣提供成才機會,並非隻有“名校光環”一條路。
動態調整發展方向
若在讀期間出現嚴重適應性問題,可借鑒退學學生的“自救”經驗,通過實踐(如創業、興趣探索)尋找新可能。
關注行業趨勢,對“讀研後仍難就業”的專業及時止損,通過轉專業或跨考實現賽道轉換。
強化能力提升
學曆與能力需協同發展:985學生可能掛科,職校生也能考研逆襲,關鍵在於主動積累成績與技能。
利用高校資源參與科研項目、實習實踐,將學曆優勢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結語:在岔路口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
研究生退學現象並非“失敗”,而是個體對“不適合道路”的主動修正。正如席萱等人通過開滴滴、搬去大理重新定義“成功”,社會應包容多元選擇,學生需理性權衡學曆、興趣與職業的關係。學曆的價值,終究體現在能否讓人更從容地“麵對內心的聲音”,而非單純換取“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