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飛往多倫多航班上的思考:為什麽有錢or高知家庭都把孩子送出國

在飛往多倫多航班上的思考:為什麽有錢or高知家庭都把孩子送出國

 
圖文/迷糊畫意生活

立秋後的上海暑氣還未散盡,南京西路的櫥窗已換上秋季的裝飾。陸家嘴的玻璃幕牆將落日折射成萬千碎金,灑在黃浦江蒸騰的水汽中。沈清如在恒隆廣場的咖啡館望著窗外,看著樓下拖著行李箱走向專車的少年——那是她合夥人十六歲的兒子,今日啟程前往加拿大安省寄宿學校。

這已是本周她遇見的第三個遠行的孩子。每年一到8月底9月初,身邊的孩子們便紛紛飛走。

青瓷杯中的瑰夏咖啡漸涼,她想起昨夜與鄰居徐醫生的對話。那位瑞金醫院的心外科專家,談及送女兒去英國讀寄宿中學時,無意識地轉動著手中的紅酒:“不是上海的國際學校不夠好,隻是希望她能在更遼闊的世界裏找到自己的坐標係。”

 

徐家客廳掛著夫妻倆在劍橋的博士合影,柚木畫框精致如這個高知家庭的規劃。他們選擇讓女兒在康河畔吟誦徐誌摩的詩句,而非在黃浦江邊背誦考試提綱。

這樣的選擇在古北新區已成常態。清如的投行丈夫調侃說,這裏的孩子像候鳥,還未完成換羽便要跨越洲際。張總家的雙胞胎去了新加坡讀初中,李教授的兒子則遠赴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習工業設計。

“上海沒有好學校嗎?”清如曾問複旦任教的李教授。那位研究古典文學的學者沉吟片刻:“正是太了解教育的本質,才更希望他獲得被應試體係稀釋的東西——試錯的勇氣、慢生長的權利、不被分數定義的自我價值。”

這些精英父母在喝手衝咖啡的午後,談論的不是常春藤錄取率,而是孩子在某次森林課堂寫的十四行詩,或是參與非洲公益項目時眼中的光芒。他們用全球化的眼光審視教育資源,最終選擇將最珍貴的財富——孩子,投放到另一片大陸。

 

然而幾條弄堂之外,清如的瑜伽課搭檔慧敏卻截然不同。這位經營著三家本幫菜館的母親斬釘截鐵:“孩子就得待在身邊。交大複旦不好嗎?每周能回家喝醃篤鮮,畢業進金融機構或公務員,平平安安就是福。”

慧敏的女兒去年拒絕了港大offer,選擇本地的上海財經大學。每周日,這個金融係的女孩都會來幫母親核對賬目,糖醋小排的香氣中,母女倆用軟糯的上海話閑聊。這種畫麵在高知家庭中幾乎絕跡——他們的孩子此刻可能在安大略湖上劃艇,或在多倫多圖書館查閱古籍。

教育選擇折射出不同階層對孩子未來和風險的理解。精英階層將全球化視為必然,把孩子打造成“世界公民”來期待不確定性的未來;普通家庭則更依賴地理與情感的親近性,物理距離帶來的安全感抵消了對外部世界的焦慮。

 
 
(網友對此主題的留言)

清如想起徐醫生最後的剖白:“我們這代人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現在要證明的是,我們的孩子能夠屬於任何地方,又不被任何地方限定。”

外灘華燈初上時,清如收到女兒從多倫多發來的照片。少女穿著校服站在歐式建築旁,身後是點亮的CN塔。照片備注寫著:“今天我獨立策劃了跨文化研究項目,用了你們沒想到的創意方式。”

某個瞬間,清如忽然理解這種選擇的深層動機:我們這些父母追求的不僅是優質教育,更是一種教育哲學的重構——將孩子從熟悉的評價體係中解放,讓其在文化融合中生長出更堅韌的自我認知。

 

梧桐葉仍在飄落,覆蓋了清晨的車轍。但清如知道,當春天來臨,這些深藏的軌跡會重新顯現,延伸向肉眼不可及的遠方。候鳥或許終將歸來,隻是歸來時,它們攜帶的已是整片天空的記憶。

兩種選擇背後,是同樣沉重的愛與期待,隻是在風險評估與價值排序上分道揚鑣。而所有父母共同分享的,或許是深夜查看世界時鍾時,那種甜蜜又悵然的牽掛——無論孩子身在何方,外灘的鍾聲永遠回蕩在異國的夢境裏。

黃浦江潮汐往複,江畔的候鳥們沿著不同航線飛向天際。而在石庫門老宅與陸家嘴豪宅之間,關於“遠方”與“家園”的辯證,正在咖啡香與書卷氣中靜靜流淌。

(圖為作者在上海機場候機時的留影)

所有跟帖: 

因為在國內沒有競爭力,卷不過別人家孩子 -Amerix- 給 Amerix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4:34:45

我88年,19歲出國留學。說實話,那時侯不是什麽安全感,主要是我父母的堅持。現在我很感恩我父母的遠見。 -amico- 給 amico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4:50:10

真早。我那時就短視了有機會都不出來。後來在廣州有這個移民風氣,又有了孩子,才決定全家一起出來。不後悔,隻感歎加拿大今非昔 -隨意看看~- 給 隨意看看~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4:56:07

有公費留學生,優秀的孩子不用自己出錢。 -隨意看看~- 給 隨意看看~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5:01:29

人家說本科了嗎?少見多怪。19歲才上本科留了幾級? -隨意看看~- 給 隨意看看~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8:19:36

拿著公費留學卻不回去 -遛遛彎兒- 給 遛遛彎兒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6:00:42

那時代除了頂級權貴,哪有公費留學的本科生或高中生 -孤獨的異鄉人- 給 孤獨的異鄉人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7:36:38

那個年代非公費出國雖然少,也不是沒有。我一個中學同學比上麵這位仁兄晚兩年出國讀本科。 -citybiker- 給 citybiker 發送悄悄話 (315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19:58:40

我每次回國跟朋友們聊起很多話題,其中一個就是我一直認為,如果有經濟能力,給自己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送他們出國留學 -amico- 給 amico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4:47:36

有條件全家移民最好。許多新移民挺務實的,無論國內做什麽職位,在這邊做技術工作都很坦然。大富移民除外 -隨意看看~- 給 隨意看看~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04:52:39

因為有錢,孩子不行,被中介騙了。現在還要移民印加王國,真是有病。多少中產都離開印加王國了。還有很多想走走不了的。 -ROUTARD- 給 ROUTAR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10:49:59

有錢就多了選擇,可以跟風別人家送孩子出國,至於真正的為什麽,很多家長自己也不清楚。 -limetree- 給 limetre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11:27:17

人都是這樣 -hagerty- 給 hagerty 發送悄悄話 (102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11:44:18

那時候公費的不少 但是讀大學的不多 -雪狗2014- 給 雪狗2014 發送悄悄話 雪狗2014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11/2025 postreply 20:55:1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