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田語、唐曉園
編輯|田語
視覺設計:星船知造
作為一個曾為世界貢獻了鷂式戰機的國家,今天英國已無法獨立製造一架完整的現代戰鬥機。
這不僅是航空工業的困境,也是英國高端製造、傳統產業乃至新興領域競爭力整體下滑的縮影。
《星船知造》本文想討論的是,以英國工業衰退為例,可以清晰看到:新全球化時代下,食利國家正在經曆的、向自身真實水平的均值回歸。
source:unsplash
英國昔日的工業強盛,其根基並非來自胼手胝足、共建家園的集體奮鬥。而更多依賴於從殖民曆史到金融霸權所構建的全球尋租體係。
當各階層普遍沉醉於依賴尋租的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巨額利潤與體麵——工業衰落的種子就一並種下。
這種建立在非洲和東印度累累白骨之上的“體麵”,又常與英倫風情、紳士風度等符號綁定,被包裝成一種高級文化商品行銷世界。贏兩次。
它從根本上削弱了一個國家投身長期艱苦建設的意願與能力。
當國家的財富積累並非源於實幹與創造,衰退的種子就在工業體係裏生根發芽。
結出的惡果已在今天英國工業各領域加速顯現。
工業的衰退又必然伴隨著產業的自主可控、國家戰略的獨立與完整,也一並悄然旁落。
大國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主導自身命運的能力。
G7內部,英國日益邊緣;北溪管道被炸,它噤若寒蟬
《星船知造》在《歐洲,又一個寒冷的暖冬》中寫過——
為了補上自俄羅斯管道輸入的能源缺口,英國和歐洲隻能用原來三倍的價格購買美國的天然氣。
缺電情況下,人民洗澡開秒表計時,工業用電大幅縮水……上麵還在跟隨華盛頓的指揮棒起舞。
●2025年6月,美國與英國達成了一項新的貿易協議:
英國每季度前10萬輛輸美汽車可享受10%關稅待遇,超出部分按照27.5%稅率加征。
美國對英國商品則維持10%基礎關稅未作任何讓步。讓本就孱弱的英國汽車產業雪上加霜。
●同時,英國將設立1.3萬噸/年的美國牛肉免稅配額。同時取消對美加共享的 WTO 配額(1000噸)下的20%關稅。這意味著,本就不樂觀的英國本土農業受到了更猛烈的衝擊。
在2024/25財年,英國政府支出約為1.28萬億英鎊,約占GDP的44.7%。英國公共部門淨債務占英國GDP的95.8%,是自196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
時代不斷向前,又為那顆衰落的種子吹去更多破土的季候風。
今天,世界多極格局已經形成。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金磚國家的綜合GDP已達77萬億美元,約占全球GDP的40%。G7國家的綜合GDP為57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33%。
那些曾靠著堅船利炮和不平等法條獲得過先機的國家、那些從根本上漠視艱苦建設的國家,已經無法在今天維持食利者的生態位,也不可能追趕上流血流汗的建設者。
日不落的舊錨沉入太平洋,不列顛的新帆今天已縫製著中國製造的線纜。
01 新英式冷笑話兩則
海軍曾是英國的驕傲,打出過持續近三百年的殖民擴張。
笑話的密集上演則始於2022年。
這一年,英國航母開始“共享船錨”。
航空母艦威爾士親王號2022年的首次出航不太順利,先是螺旋槳聯軸器遇到風浪後斷裂;數月後,航母的船錨又被拆下,“借”給了姐妹艦伊麗莎白女王號使用。
2025年,威爾士親王號出航印太,號稱要“捍衛國際秩序”。這一次,換成了伊麗莎白女王號拆下船錨給威爾士親王號裝上。
再次上演航空母艦版的海上拚團。
被笑話的對象也輪到了英國導彈。
2024年3月,皇家海軍“先鋒”號核潛艇在美國佛羅裏達州附近海域進行“三叉戟 II”導彈發射演習,但導彈偏離路線,幾乎“直上直下”。這是該型號導彈八年來連續第二次在試射過程中出現故障。
英國的“三叉戟 II”導彈是問美國買的,每枚價值約 1700 萬英鎊,隻能由美國進行維護和升級。
這枚導彈幾乎完美複刻了BBC經典英劇的經典台詞——“我們的核導彈是美國人賣給我們的,他們不會給我們真的,他們隻會給我們一些裝了鞭炮的空殼。他們不會告訴我們怎麽用,也不會告訴我們怎麽停止。”
漢弗萊還是太領先了
身為五常,英國軍工沒能力再自研和生產洲際導彈了。
航母翻來覆去共用一個船錨,則像全家窮得隻剩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它和同樣依賴外國零部件的英國坦克、戰鬥機、導彈一起,構成了英國產業空心化的縮影。
source:giphy
英國的企業投資占GDP比重長期在G7國家中墊底,意味著政府已沒有足夠的財力進行大規模的長期投資(如基礎設施和科研)。
軍工力量的衰退,是英國工業現狀的直觀體現
●英國已無法獨立設計和製造一架現代戰鬥機。其下一代戰機項目需要與日本和意大利合作,以分擔成本和技術風險;
●陸地裝備上,英國新一代主戰坦克中關鍵的炮塔和火炮技術需要從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引進;
●軍隊規模上,英國陸軍被削減至7.3萬人,這是18世紀拿破侖戰爭以來規模最小的陸軍。同時,陸軍裝甲部隊規模也急劇萎縮,能即時部署的現代化主戰坦克數量不足百輛。英國已經基本放棄了作為一支獨立軍隊的能力。它在北約體係中的作用,越來越偏向於提供情報和特種作戰等輔助性支持。
source:pexels
從行為上看,這是英國持續數十年“拆錨賣鐵”的結果。
以重工代表鋼鐵業舉例。曾經,從謝菲爾德的熔爐到南威爾士的鋼廠,熊熊火焰鍛造出了日不落帝國的工業骨架。
今天,英國是七國集團中唯一一個實質上徹底退出原生鋼鐵冶煉產業的國家。
英國鋼鐵公司(British Steel)2019年宣布破產,隨後被中國河北民營鋼鐵企業敬業集團收購。敬業集團曾通過設備升級和供應鏈優化,使企業實現短暫盈利。之後英國政府通過設立特別法案獲得了公司控製權,僅維持了兩座高爐的運轉。
英國粗鋼產量從1970年的峰值2831萬噸,跌至2024年的 400萬噸。
作為一個曾向世界貢獻了貝塞麥煉鋼法的工業家而言,英國未來無法再生產對先進製造業至關重要的高純度鋼材。
鋼鐵的消亡先抽走了造船業的筋骨,再切斷了與之緊密相連的重型機械、國防軍工等龐大產業鏈條。
成為推倒英國航母“共享船錨”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星船知造》G7粗鋼產量與核心能力一覽,點擊下圖放大
英國曾是全球主要造船國之一,其產量高峰出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
但到了2024年,隨著全球造船市場的持續增加,英國船廠數量卻不斷下降。大量造船業國際市場份額被中國吃下。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等截至2024年底數據,以載重噸計,2024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6.7%、76.2%、57.0%。
以修正總噸計,中國船廠占全球新船市場份額的70%。
反觀英國,其船舶製造正因綠色轉型和基礎設施滯後(缺乏高壓變電站、風電渦輪機、高壓電纜供應鏈緊張、全國港口設施升級滯後)等原因而停滯不前。
source:giphy
IMF的預測顯示,到2027年,英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排名可能會進一步下滑。
謝菲爾德熔爐的金色火焰熄滅了。
02 三重崩塌
歐洲和英國的民眾已經完全生活在中國和美國的數字經濟生態裏。
對英國而言,淪為高級零部件供應商已是最優解。
《星船知造》綜合研報及2025年數據,梳理了2025年英國製造業仍保持競爭力的幾個主要領域,具體點擊下圖可放大
但這些優勢產業有兩個問題:
一是從汽車工業、航空航天到化工和電子產業,幾乎都在收縮。
二是這些核心產業的多個環節都依賴於外部供應鏈——英國本身扮演的是高級零部件供應商的角色。
比如,作為最後幾顆幸存的工業明珠,航空製造業中無論是為全球半數寬體客機提供心髒的羅爾斯·羅伊斯(Rolls Royce)航空發動機,還是為F-35等尖端戰機提供關鍵航電與機體結構的BAE係統,雖穩居世界頂級技術梯隊——
但明珠再也串不成一頂完整的皇冠。
高端製造領域,英國的係統集成能力和最終產品定義權已經喪失——成為英國工業第一重崩塌。
英國曾自主研製了轟炸機和革命性的垂直起降戰機,如今卻隻能在別人的棋盤上扮演棋子
大飛機:空客是一個由法德主導的泛歐項目,其總部、最終組裝線和戰略決策中心位於圖盧茲和漢堡。
英國位於威爾士布勞頓的工廠負責製造所有空客飛機的機翼,是技術含量最高、製造難度最大的部件之一。
英國在其中扮演的是一個包工頭角色——它可以分享利潤,卻交出了主導權。
source:unsplash
戰鬥機:先進隱形戰鬥機項目中,英國是美國頭號合作夥伴,貢獻了約15%的製造份額,負責製造飛機後段機身、垂直和水平尾翼等關鍵部分。
項目同樣由美國主導,核心技術、軟件代碼和未來升級路線圖都牢牢掌握在五角大樓手中。
英國投入巨資,卻隻能被動接受項目的成本超支和交付延遲。
英國航空工業的窘境已蔓延到更多高端製造領域:
擁有製造“核心器官”的頂尖技術,卻失去了“完整身體”的產業鏈。意味著利潤的大頭、產業的自主,都在這個過程中悄然旁落。
英國幾十年來最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連接倫敦與北部的高鐵項目(HS2),預算失控疊加管理混亂,其北段(連接伯明翰至曼徹斯特)被取消。以爛尾收場。
source:unsplash
其第二重崩塌是全球化浪潮下傳統製造的旁落。
英國斯托克城幾乎是用黏土建成的。這裏曾是全球陶瓷工業的心髒,陶瓷業不僅是英國經濟支柱,更是幾代英國人的身份認同、社區紐帶和生活本身。
數個世紀裏,韋奇伍德(Wedgwood)、皇家道爾頓(Royal Doulton)、斯波德(Spode),從特倫特河畔斯托克那些標誌性的瓶狀窯中走出,擺放在各國的餐桌上。
直到全球化浪潮中的致命一擊。
它在成本上無法和來自亞洲的陶瓷產品同台競爭。許多英國品牌陷入財務困境,最終被外資收購。例如,韋奇伍德最終歸於芬蘭公司旗下。新的所有者看重品牌的曆史價值和高端市場利潤,又進一步將大規模生產線外遷至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
信奉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英國政府選擇了袖手旁觀。英國的去工業化過程,不僅是放棄了鋼鐵等重工業,更是連同與本國文化和社區記憶深度綁定的傳統製造也一並丟棄。
如今的斯托克城,瓶狀窯已成受保護的曆史建築,是供遊客憑吊的景觀。
source:pixabay
一片又一片製造版圖的消失,帶來的不僅是GDP的數字變化,還有穩定社區的瓦解——
●財富開始高度集中在倫敦金融城;
●地方政府接連宣布破產(西威爾士和山穀地區淪為最貧窮地區);
●曾經的工業重鎮,如英格蘭北部、威爾士等“紅牆”地區,淪為鏽帶;
●據約瑟夫·朗特裏基金會(JRF)的報告,英國有超過1400萬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相當於每五個英國人中就有一個生活在貧困之中,其中包括數百萬兒童。
高失業率、高貧困率與依賴福利的代際傳遞,使這些地區與繁榮的倫敦及東南部形成了“兩個英國”。
被遺忘的怨氣,在英格蘭上空凝結,最終匯聚成一場2016年脫歐公投的磅礴暴雨。
英國製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續下墜。點擊《星船知造》下圖可放大
工業曾為英國提供了區域經濟的穩定器、社會流動的階梯和社區認同的基石。當這一切消散後,倫敦金融城的玻璃幕牆卻越建越高。
2007年金融服務業產值已占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1%,2001年時占5.5%。1990年代至2008年,英國金融業占GDP的比重從約5%激增至9%,增長速度遠高於製造業。
一盛一衰之間,國家加速成為一個依賴全球資本流動的食利者。
第三重崩塌很快如約而至。
新興產業的全麵掉隊。
source:unsplash
全球公司市值排行榜中,微妙的格局已經形成:
科技巨頭隻有中美。(歐洲大陸僅結出了荷蘭ASML(阿斯麥)和德國SAP(思愛普)兩顆果子。且排名都在20名開外。)
但這兩家公司的存在,反而更加凸顯了歐洲的困境:
ASML製造頂尖的光刻機,但它不掌握數據,不麵向消費者,不構建生態係統。且其前兩大股東皆為美國企業。
它的成功,恰恰證明了歐洲能在某個單點技術上做到了極致,卻無法構建平台型的科技帝國。
SAP是工業時代的軟件巨頭,代表著歐洲製造業舊日榮光在軟件世界的延伸。但在AI、雲計算等決定未來的賽道上,從非領跑者。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如AI、物聯網等,並非憑空產生。它需要大市場構成肥沃的土壤,也需要強大的製造能力構成堅實的根基。
英國在這兩方麵都存在致命缺陷。
以自動駕駛為例,中美之所以領先,是因為兩國巨大的汽車工業基礎、複雜的城市交通場景和海量的駕駛數據來喂養和迭代算法。英國汽車工業早已凋零,無法為自動駕駛技術提供大規模的商業化土壤。
與此同時,自動駕駛算法需要強大的芯片來運行,物聯網需要海量的傳感器來感知,5G/6G網絡需要龐大的基站來覆蓋。在這個領域,技術和設備的主要玩家是中國(華為、中興)和少數歐洲公司(諾基亞、愛立信),但後者在市場份額和技術演進上已顯疲態。
英國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僅在5G建設中排除華為,導致成本上升、進度延遲,更關鍵的是,它在下一代的6G技術研發上,同樣缺乏係統性的國家投入和產業生態支撐。
歐洲和英國的民眾已經完全生活在美國和中國的數字經濟生態裏。導致其既沒有自己的平台企業,也沒有積累起相應的技術人才。
英國政府近年來頻繁推出未來產業戰略、AI強國計劃、綠色工業革命。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產業基礎、技術生態和市場規模——
其所有關於新興產業的宏大敘事更多是一種表演性質的政治姿態。
03 均值回歸中的祖業大甩賣
工業奇跡,一定程度上是國家力量在經濟領域的投射。
這種力量並非指單一的政府指令,而是國家通過頂層設計,將金融體係與產業命脈深度綁定的戰略意誌。
核心目標是服務於國家長期戰略,犧牲短期流動性以換取技術優勢和產業主導權。
它如同工業文明的血液,以數十年為周期,係統性地滋養著產業與市場。
英國不可能選擇這樣一條道路。當一個國家選擇成為食利者,而非流汗實幹的生產者——衰落的種子就已經埋下。
source:pexels
過去,它依靠的是長達數個世紀的殖民紅利。
其本質是吸血而非製造。曼徹斯特的紡織品可以毫無競爭地賣往印度,英國的機械可以主導整個殖民體係——英國工業也就在最需要夯實根基的時刻,選擇了舒適的惰怠。
源源不斷的殖民地財富輸入,以及傾銷式的專屬市場,讓其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視國內的生產效率低下、勞資關係緊張、區域發展不均等深層矛盾。
source:pixabay
它帶來另一個更為長遠的問題——
當一個國家的中上階層在過去幾百年來培養的核心技能是殖民地與金融運作,也意味著,對於工業衰退這個核心病症,英國既無力,也無意解決。
如何推動產業升級?
如何協調緊張的勞資關係?
如何平衡區域發展不均?
如何培養現代技術工人?
這些問題需要的是深入細節、吃苦耐勞、尊重技術、與工人階級打交道。但這恰恰是習慣了在倫敦俱樂部裏運籌帷幄的紳士們最不屑也最不擅長的。
source:pexels
戰後,英國以一個普通歐洲國家的身份,重返它早已不熟悉的全球市場。
其國家力量沒有將資本引向實體工業,而是將整個國家機器變成了倫敦金融城的附庸。
政府長期推行的“去工業化”,更是一場延續至今的祖業大甩賣。
身為國家工業命脈的產業被一個個抽走——
英國電信、英國航空、英國石油、英國天然氣、英國鋼鐵被接連拍賣。
1979年上台的撒切爾政府,選擇了便捷卻短視的路徑:大規模、係統性地變賣國有資產——這個曾經的工業帝國最重要的祖業。
私有化浪潮讓英國國企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驟降至幾乎為零——這些舉動迅速充盈了國庫、兌現了小政府的政治承諾,卻無異於飲鴆止渴。
變賣祖業的行為並非撒切爾一人的獨角戲,它是一場跨黨派的國家共識。
托尼·布萊爾領導的“新工黨”,在1995年廢除了寫入黨章近八十年的第四條款——對生產資料公有製的承諾。
布萊爾上台後全麵繼承了撒切爾的自由市場框架,將政策重心徹底轉向了公共服務投資與倫敦金融城的繁榮。
鐵路等更多核心產業被私有化了。
當作為產業鏈鏈主的國有企業被分拆、出售後,今天英國的供應鏈已經支離破碎。企業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合力。
source:unsplash
英國的私有化更像一種將國家幹預能力的工具箱徹底砸毀的革命——
它也是我們上文提到的揮向國有鋼鐵巨頭的第一個重錘。
麵對產業的全球競爭,當時的英國政府並沒有選擇走艱難的產業升級之路,而是粗暴地關閉、裁員、出售,加速了本土產能的斷崖式下跌。
之後,全球脫碳壓力帶來的高電價和高轉型成本,疊加俄烏衝突下的能源危機、美國關稅和歐盟碳交易體係的額外壓力,英國鋼鐵業已無複生可能。
倫敦金融城則如同引力黑洞,不斷將資本、人才和政治資源從實體經濟中抽走,加速了英國高端製造與基礎製造的雙重崩塌。
在這裏,盎格魯-撒克遜資本主義奉行的股東價值最大化信條,就是被國家默許甚至鼓勵的唯一準則。資本所追逐的,是立竿見影的季度財報與高額分紅,與製造業長周期、高風險的特性天然為敵。
source:pixabay
中國和上世紀的美國是照出英國自毀實力的鏡子。
上世紀80年代,美國通過國防訂單持續為高科技產業輸血。
比如,為了應對來自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威脅,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總計投入約17億美元扶持半導體產業發展。這種直接的資金投入幫助美國在半導體領域保持了領先地位。
source:pixabay
中國新能源汽車、船舶製造、大飛機等產業的崛起也離不開頂層設計的長遠布局。
英國產業政策缺乏連貫性。
由於長期的產業鏈斷層,英國電池儲能不足等問題還要依靠中國的遠景能源和印度塔塔集團。
初創公司Britishvolt雖然拿到了英國工業史上最大的補貼項目——26億英鎊的專項資金。但還沒有公布有關計劃產能的任何細節。
更多閱讀:星船知造《中企的歐洲扶貧路:新能源的共同富裕沒那麽簡單》
中國新能源車的崛起,更是一場長周期的深謀遠慮。
從2009年“十城千輛”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到2015年工信部發布的電池領域“白名單”;從上海率先通過引進特斯拉,實現“先富帶動後富”(讓中國電機、新材料等產業借著進入特斯拉供應鏈提升實力,最終反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到中國礦企洛陽鉬業、紫金礦業多年前就開始的“全球找礦”——
中國始終通過長遠、連貫的頂層意誌來壯大新興產業,保護工業肌體。
當它和中國大規模製造能力、巨大本土市場結合起來後,也必將走上產能和產品的全球化之路。
source:giphy
而英國,則是主動拆除了所有的防護結構,幾乎以裸奔的姿態,衝進了全球化競爭。
產業空心化成為其自身實力“均值回歸”最具體的表征——然後,如同所有沒落的貴族一樣,剩下的孩子們隻能為爭奪最後幾件銀器反目成仇。
尾聲:不列顛的中國新帆
最後,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是:這片工業廢墟,是否還有複興的可能?
曆屆英國政府都在將希望寄托於新興產業的圖景上,大力發展如海上風電、新一代核能、電動汽車和人工智能。與其說是產業升級,不如說是對傳統製造業衰敗的繞行。
這些圖景中,中國正扮演一個既是協助者,又無法繞行的角色。
英國政府曾提出,到2030年完成43至50吉瓦海上風電裝機,27至29吉瓦陸上風電裝機,以及45至47吉瓦太陽能發電裝機。但根據中國能源報2025年相關報道,即使加上目前英國所有規劃階段以及在建的海上風電項目,英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也不超過38吉瓦,無法達到2030年既定目標。
2024年,Green Volt 風電項目建於蘇格蘭海域,是英國政府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一環。
該項目首選的供應風力發電機供應商,是來自中國的明陽智能。這意味著,英國未來能源安全的基石,將建立在中國製造的硬件之上。
對於英國,以及同樣失去方向的歐洲而言,唯一的續命之道,是徹底埋葬早已腐朽的帝國舊夢,正視自己作為普通國家的現實,真誠地融入全球新秩序。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今日的英國和歐洲而言,不是一句遙遠的政治口號,而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當日不落的舊錨沉入太平洋,不列顛的新帆卻已經不得不縫製著中國製造的線纜。而風的方向,從不詢問帆的國籍。
主要參考資料:
[1] Davis Kedrosky: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conomy,Works in Progress,21st July 2022
[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3]SMMT-Motor-ndustry-Facts-July-2025
[4]UK Aerospace Outlook 2025
[5]GovConnex Industry Briefing-Pharmaceutical 2025
[6]The Chemicalindustries Associatior
[7]The UK Biopharmaceutical Sector 2024
[8]Research and analysisiemiconductor sector stud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