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格陵蘭人(主要是因紐特人或格陵蘭原住民)在曆史上也遭受過類似的基於外貌的歧視,但情況和中國人麵臨的“眯眯眼”刻板印象略有不同。具體來說:
1. 外貌特征與刻板印象
- 因紐特人(包括格陵蘭原住民)的眼睛、鼻梁和麵部特征常與北亞或東亞人有相似之處,比如單眼皮或眼裂偏小。
- 在歐洲殖民者的記錄和文學描寫中,他們的外貌經常被“異化”,例如形容“麵部扁平、眼睛小”,帶有貶低意味。
- 這種視覺刻板印象和“眯眯眼”的貶義用法在邏輯上類似,但歐洲描寫更多強調“野性”、“原始”,而不是直接政治上的侮辱。
2. 曆史背景
- 殖民與探索時期(18–20世紀)
- 丹麥、挪威等國殖民格陵蘭時,官方文件和探險日誌中經常描述原住民的“奇異外貌”,帶有種族主義色彩。
- 現代文化中
- 雖然不如亞洲麵孔被廣泛嘲諷,因紐特人的形象在漫畫、電影和廣告中偶爾被誇張或刻板化。
- 例如曾有西方媒體稱他們“眼睛小、臉扁”,或把他們描繪成“冰原原始民族”,屬於帶有偏見的刻板描寫。
3. 對比中國人的情況
- 相似點:都是基於眼睛、麵部特征的刻板化、視覺歧視。
- 不同點:格陵蘭人遭受的歧視更多集中在“原始/野蠻化”的文化刻板印象,而中國人則長期被描繪成“狡猾、落後、威脅西方”,有明顯的政治和經濟動機。
總結:格陵蘭人的眼睛確實曾被歧視過,但形式偏向文化和種族刻板化,不像亞洲人在曆史上經曆的辱華宣傳那樣有係統的政治經濟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