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醫療篇(補章)》
川普“60日藥價令”:製度強壓與醫保結構性困局
一、事件背景:川普致信17家藥企,要求60天內拿出降價方案
2025年7月31日,美國總統川普通過Truth Social向包括輝瑞(Pfizer)、默克(Merck)、禮來(Eli Lilly)、再生元(Regeneron)在內的17家全球製藥巨頭發出公開信,
要求它們在60天內拿出“實質性藥價下調方案”,
否則將麵臨聯邦政府的強製反製措施,包括定價幹預、關稅懲罰和市場準入限製等製度手段。
信中明確提出9月29日為最後期限,附帶多項具體要求。
這是繼5月川普簽署行政令、推動藥價部分與國際均價掛鉤後,邁出的更激進一步。
二、製度邏輯:從“定價自治”到“國家限價”的治理躍遷
川普所提出的“最惠國定價製度”(Most Favored Nation, MFN)核心是:美國藥價不得高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該製度原計劃適用於所有聯邦醫保項目(Medicare、Medicaid),覆蓋所有新舊上市藥品,無論支付方是政府或私營保險。
這是對美國數十年來“市場定價—專利保護—研發投資”邏輯的一次顛覆式製度挑戰。
該機製如果完全推行,將意味著:
藥企必須對聯邦醫保係統執行國際均價對標;
醫保支付機構可拒絕支付超出上限的藥品價格;
政府可對高價藥企業施加進口懲罰性關稅或限製準入;
“定價主權”從企業移交至政府。
川普稱此舉是“係統性溫和”改革的一部分,其政治語言雖保留談判餘地,但製度本質上已接近歐盟式“國家藥價指導線”。
三、市場結構矛盾:製度性創新為何始終難行?
美國藥價問題的核心,不是技術難題,而是製度結構衝突:
1. 醫保支付係統的“錯配激勵”機製:
保險公司承擔成本,但藥價談判權由藥廠與PBM(藥品福利管理機構)控製,形成利益外部化鏈條。
2. 聯邦醫保“不能直接談判藥價”曆史限製:
直到《通脹削減法案》(IRA)通過之前,美國Medicare長期被禁止參與藥價談判。
川普所推動的,是“談判權回歸國家”的一次突破嚐試。
3. 製藥企業的全球轉嫁機製:
美國作為全球藥價最高國,事實上承擔了整個跨國藥企研發回本與利潤提取的主力市場。
一旦美國強製降價,藥企勢必壓縮其他市場,帶來全球藥品價格與供應鏈重構風險。
四、現實衝擊:醫療通脹困局與保險溢價上漲
就在政策公布前一天,聯合健康(UNH)發布財報與2025年下半年展望,盈利指引低於預期,股價創五年來新低。原因直指兩點:
醫療服務成本快速上漲,尤其是住院與慢性病管理;
新一輪醫保報銷改革導致PBM利潤與醫保公司間邊際壓縮。
這背後正反映出一個結構性張力:
一方麵,川普政府希望通過行政與立法“強壓藥價”,直接讓消費者獲益;
另一方麵,保險與藥品之間的支付與風險結構失衡,短期內反而可能造成市場動蕩與係統溢價上升。
這正是美國醫療體係的悖論所在:不調結構,成本繼續轉嫁;調結構,價格短期失控。
五、製度武器庫與市場信號的最後一戰?
川普在信中最後一句話,極具象征意味:
“如果製藥公司不配合,他的政府將‘動用我們武器庫中的一切工具’,以保護美國消費者。”
這不僅是語言,更是製度宣言。
川普深知,在AI醫療數據互通政策之後,藥價將成為醫保製度現代化的最後硬戰。
如果這一戰贏下,美國可能迎來醫保成本的長周期調整;若失敗,則意味著藥企繼續掌控定價主權,醫保通脹將持續擠壓中產生活質量。
這是製度與資本、國家與企業、消費者與產業結構之間的一場公開對賭。
而今,60天的倒計時已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