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如何以克格勃手段鏟除異己?

21世紀的俄羅斯,反對派與異見者的命運,並非由民意或選票決定,而是掌握在一個熟練操控權力機器、出身神秘機構的強人手中。他就是弗拉基米爾·普京——一位從克格勃官員搖身一變為俄羅斯總統的現代沙皇

 

普京的執政軌跡是一部現實版的《權力的遊戲》:他不靠口才取勝,更不靠寬容博得人心。他所依賴的是一整套延續自蘇聯秘密警察傳統的壓製哲學”——法律包裝下的清算、信息戰主導的汙名、心理戰術營造的恐懼,以及不惜手段的消音失蹤

 

普京深知,暴力鎮壓雖然奏效,但代價高昂,國際輿論壓力也難以承受。因此,他更傾向於將政治鬥爭去政治化,以依法治國的名義將異見去合法化。納瓦利尼(Alexei Navalny)可謂普京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反對派人物。他既不持槍,也不搞暴力,而是依靠網絡輿論與反腐調查不斷動搖政權基礎。他的博客與YouTube頻道,揭露了俄羅斯精英的貪腐內幕,令克裏姆林宮如芒在背。

 

2020年,納瓦利尼在西伯利亞被神經毒劑諾維喬克毒害,幾經搶救才在德國生還。但他頑強地返回俄羅斯,立刻被捕並以違反假釋規定為由判刑。這不過是法律戰的經典操作:先製造有罪標簽,再利用模糊的法律進行精準打擊。2024年,納瓦利尼在獄中自然死亡,時機之巧合、監控之缺失,讓人不禁聯想到克格勃教科書中的濕活(指有生命危險的秘密行動)。

 

普京的法律武器庫裏,有外國代理人法 任何接受外國資金的組織或個人,若涉及政治活動,都可以被強行貼上外國代理人標簽;有極端主義法 用於封禁反對派團體,模糊定義導致任何批評政府的言論都可能被定性;還有假新聞法:凡是與官方敘述不一致的戰爭都可能觸法。普京的法律戰,是一場靜悄悄的政敵獵殺:不見鮮血,卻能斬草除根。

 

 

在普京的俄羅斯,誰掌控信息,誰就掌控真相。國家主導的媒體生態幾乎覆蓋所有主要輿論平台,反對派的聲音要麽被邊緣化,要麽被妖魔化。2023年,年僅36歲的鄧佐娃(Ekaterina Duntsova)作為一名獨立記者,試圖競選總統,並提出反戰”“公正女性領導力等進步理念。她並未組織抗議、也無犯罪記錄,然而其參選資格,被中央選舉委員會以手續不完備為由駁回。

 

媒體對她的報道方式也耐人尋味:親政府媒體稱她為被外國操縱的花瓶缺乏治理經驗的理想主義者,意圖在形象上將其去魅、去威脅化。普京式媒體戰不是直接封口,而是通過輿論自證敵人的荒謬性,從而在群眾心中種下對異見的輕視與警惕。

 

普京的輿論操控手段,包括國營電視台與主流新聞網站的統一口徑;社交媒體上的水軍大軍對異見言論進行攻擊、舉報、降權;利用陰謀論愛國敘事包裝國家行為。反對派不僅要麵對警察和法庭,還要麵對一整個話語生態的圍剿。

 

你可能不會坐牢,但你可能突然死去。”——這就是普京治理邏輯中的非製度性懲罰。克格勃訓練的精髓,在於控製不通過控製本身,而是通過製造不可預測的高壓氣氛,使反抗者自我噤聲。鮑裏斯·涅姆佐夫(Boris Nemtsov)曾是俄羅斯副總理,卻在卸任後走上街頭,成為普京最有力的批評者之一。2015年,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外光天化日之下被數槍擊斃。雖然有嫌疑人被定罪,但其背後主謀至今未查清。此案震撼之處不僅在於謀殺本身,而是其象征意義——在權力心髒地帶的暗殺,是一種赤裸裸的權力暴力美學

 

另一個代表人物亞曆山大·利特維年科(Alexander Litvinenko)是前FSB特工,2006年在倫敦被釙-210毒殺。此種放射性元素極為稀有且操作複雜,被英方調查指認國家級別才能完成,普京是否直接下令雖然無從查實,但誰得利這一問題已是答案本身。

 

普京的模式總結為:操作方式隱秘(投毒、墜機、槍擊);案情審理常年無解(司法不合作、關鍵證人消失);效果遠超直接威脅: 異見者往往在事發後選擇噤聲或流亡,自我審查成為社會潛規則。這正是克格勃慣用的心理戰示警式鎮壓”——一人被殺,萬人自律。

 

除了清除,普京還熱衷於驅離”——以軟硬兼施的方式迫使反對派離開俄羅斯。這樣既能去除國內隱患,又避免製造烈士。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這位前尤科斯石油寡頭,在支持反對派後遭到突襲逮捕,被控逃稅並服刑十年。出獄後被建議離境,自此成為海外反普京的精神圖騰,但再也無法在國內激起波瀾。

 

國際象棋大師加裏·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本可安享名聲,卻投身政壇反對普京。屢次被拘留後被迫流亡,如今活躍於美國及歐洲智庫圈,但在俄羅斯境內幾乎被徹底邊緣化。

 

普京的手法是一旦異見人物離境,國內曝光度迅速下降;通過護照吊銷、親屬威脅等方式限製其活動空間;在國際上發動外交與媒體戰術,將流亡者描繪為國家叛徒。對普京來說,異見的最佳處理方式,不是擊斃也不是囚禁,而是讓他們在俄羅斯消失

 

普京治國的核心不是贏得民心,而是掌控風險,其底層邏輯是典型的克格勃思維模式:不信任任何公開組織,嚴控NGO、禁止境外資金;以穩定為核心詞,所有改革與言論必須有利於國家安全;預防勝於事後打擊,先發製人壓製潛在反對派或抗議活動;恐懼是最有效工具,維持不確定性,從而製造自我審查與群眾冷漠。

 

蘇聯解體後,許多人曾以為鐵幕已然落下,俄羅斯將迎來一個更加自由與開放的時代。然而,普京的崛起與其治理風格,卻讓人恍若時光倒流:這個冷靜、隱忍、擅長心理操控的前克格勃官員,不是以坦克壓境,而是以合法、靜默、無形之力讓異見者一一退場。在普京治下的俄羅斯,反對派的命運是坐牢、流亡、噤聲,甚至——死亡。這正是現代專製的高明之處:不靠刀光劍影,而靠噤若寒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耶利欽是好人 -美國老師- 給 美國老師 發送悄悄話 美國老師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9/2025 postreply 19:53:03

普京可是在葉利欽手裏上位的。 -不能再沉默- 給 不能再沉默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30/2025 postreply 06:24:5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