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底,美國蘋果公司突然宣布,徹底放棄曆時十年的自動駕駛汽車“泰坦計劃”,部分項目員工轉入生成式人工智能(AI)項目。彼時還在研究造車的中國科技公司小米,其創始人雷軍在微博驚呼:“看到這個新聞,非常震驚!”
就在一個月後,小米的首款智能電動汽車SU7正式推出。幾乎是一年多以後,小米又成功推出了第二款新車YU7,這款5座SUV甚至創下了上市3分鍾大定突破20萬份的驚人記錄。
在英國《經濟學人》看來,同樣是手機製造商“跨行”造車,小米在蘋果的“折戟之地”取得了勝利。並且在攻克汽車製造領域後,這家中國企業正將目光投向全球市場。
報道細數道,未來幾年,小米計劃將海外門店從去年的幾百家擴張至1萬家,用於展示旗下的時尚新車和消費電子產品。與此同時,它還計劃繼續拓展新業務領域,比如人形機器人CyberOne、自研芯片“玄戒O1”等,布局之廣“令人眼花繚亂(vertiginous)。”

月27日,上海,小米YU7上市,在小米徐匯百聯旗艦店,不少消費者前來看車。視覺中國
《經濟學人》這篇發布於當地時間21日的文章回顧稱,過去幾年,小米的崛起勢頭迅猛,令人驚訝:
首先,在全球智能手機方麵,(今年第二季度)小米的銷量僅次於蘋果和三星;其次,其旗下智能互聯設備品類豐富,從空調、掃地機器人到電動滑板車、電視,應有盡有。
在經曆了2022年的低迷後,這家公司強勢回升,去年營收增長35%,市值一度飆升至1.54萬億港元。
文章隨即特別強調,尤其隨著第二款電動車YU7的成功上市,小米實現了蘋果未能實現的“壯舉”:蘋果耗費十餘年、投入數十億美元研發電動車,最終卻放棄了這一計劃;而小米自2021年官宣造車後,在過去15個月裏,已有超30萬輛電動車在中國投放上路,未交付的訂單積壓量甚至需要一年多才能消化。
《經濟學人》評價道,盡管與比亞迪這樣的行業“領頭羊”相比,月銷約2萬輛車的小米仍然隻是汽車行業的“新手玩家”,但“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上,這無疑是一項亮眼的成就”。
文章分析小米的成功經驗時指出,根據內部人士透露的消息,創始人雷軍親自執掌造車項目,並推動公司運營模式深度變革,這與蘋果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庫克的做法截然不同。
而且,在進軍電動車領域之前,小米與蘋果一樣依賴外包生產,沒有自有工廠。但為了確保嚴格的監管,小米最終選擇在北京自建電動車工廠。目前該工廠還在擴建中。
英媒注意到,這一模式已延伸至其他業務:去年,小米開始在北京另一工廠自主生產智能手機;同時在武漢建設新工廠,計劃先從空調起步,生產其他智能互聯設備。
文章還提到,和當初時任蘋果首席執行官的喬布斯,憑借個人魅力推動蘋果初代iPhone熱銷一樣,依賴於雷軍粉絲效應的小米營銷策略,也幫助該公司向電動汽車領域擴張。
這種強大的市場號召力,讓小米汽車展現出極強的抗風險能力:即便發生了嚴重的“智駕”事故,3個月後上市的新車,其市場熱度依舊絲毫不減。
龐大的用戶基礎同樣為新產品的推廣鋪路。去年底,小米宣稱其全球設備的月活用戶數達7億,較上年增長約10%。其中,許多人會在小米的應用商店購買遊戲,並觀看小米的廣告,這些業務貢獻了小米總利潤的一半。而且,相當一部分用戶會直接在小米應用上購買產品。
“事實證明,小米很善於說服用戶升級到更昂貴的手機,”文章繼而寫道,“而隻要其中一小部分人選擇購買小米汽車,這項業務就能取得巨大成功。十多年前,小米的許多中國用戶在20歲出頭時購買了第一批智能手機。如今,他們已經30多歲,恰好是小米電動車的目標客群。”
而“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更多指的是小米敏銳地趕上了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厚積薄發的“東風”。
《經濟學人》分析稱,如今中國擁有豐富成熟的汽車製造經驗,讓雷軍得以從其他公司吸納頂尖人才;國內零部件和機械設備供應鏈的完備,又大幅降低了其造車成本;加之中國工廠的審批與建設效率遠高於其他多數國家,這都為小米造車的快速落地提供了堅實支撐。
這種來自整體產業生態上的差距,或許正是中美兩家科技巨頭在“造車賽道”上走向不同結局的更深層原因。
文章提到,小米計劃在2027年前開始向海外銷售電動車。與此同時,各大中國電動車企也都在加速出海布局。
美媒《紐約時報》21日的報道也注意到,長城、比亞迪等中國車企正在收購福特、奔馳等歐美車企撤離巴西後留下的廠房,希望在這一全球第六大汽車市場站穩腳跟,最終輻射整個拉美市場。中國車企憑借快充技術、價格優勢及全球化布局,在全球汽車業轉型中崛起,也給巴西等國帶來機遇。
中國汽車製造商已在匈牙利、印度尼西亞、俄羅斯、泰國、土耳其建廠,或正處於建廠過程中。盡管麵臨高額關稅,但中國電動車展廳已遍布米蘭至孟買。如今,中國正進軍拉美市場。
“中企的目標是重塑巴西的出行方式,最終改變整個拉丁美洲的出行格局,這與中國車企在亞洲多數地區的成功實踐如出一轍,也是它們希望在歐洲達成的目標,”《紐約時報》寫道。
“這一轉變反映出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曆深刻變革。在過去,美國和歐洲的燃油車定義了全球汽車潮流,但這個時代正迅速被中國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