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美關稅鬥爭得失
筆者以為,現在就可以給出結論,中國堅決反製美國關稅戰,取得了有曆史轉折意義的重大勝利。
中美在瑞士與倫敦兩次會談的結果說明,中國的反擊動作把握很大,實力綽綽有餘,時間點也非常好。評論的人馬後炮看會覺得合情合理,時機抓得不錯,但當時確實是出乎預料的,資本市場都沒有想到。
實際上,特朗普4月2日在美股收盤後發動“解放日”行動,4月3日美股標普500指數大跌4.84%,上證指數下跌0.24%、恒生指數下跌1.52%,中國方麵反應相對淡定。4月4日中國高調反擊,當日標普500指數再跌5.97%;中國股市清明放假,4月7日周一開盤恒生指數下跌13.22%、上證指數下跌7.34%。這說明,資本市場對中國政府的反擊完全沒有預料到。
這應該是中國政府多年來低調行事,讓外界乃至自己人都沒有想到。內外部本能地認為,中國政府一般不會主動出擊,除非惹到頭上來了。多場國際焦點衝突事件,中國都不強出頭,兩邊維持關係。這次特朗普是針對全球出手,並非專門針對中國。過去即使美國專門對中國加關稅、製裁,中國的反擊也是有限度的,周旋為主,維持“鬥而不破”的格局。
但這次中國的反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實際是中美雙方首次攤牌式對抗。美國還在和全球多國打關稅戰,許多結果沒定,因此各界還未對這次對抗好好總結。
特朗普在4月8日將中國商品關稅提升至84%,4月9日進一步提至125%,中方均同步反製。全球規模最大的一對雙邊貿易關係,走向事實上的中斷。從貿易角度,這是不留餘地的。從後續表現來看,特朗普是沒牌打假牌,而中國是“不裝了、攤牌了”,是真有牌。
貿易中斷式的極限對抗沒有任何玩花招的餘地,特朗普手頭的招全都無用,不到一個月就撐不住了。而中國顯得“遊刃有餘”,4月對美出口同比下降21%,但總出口3156.9億美元創同期新高,同比增長8.1%;5月出口對美大降34.6%,總出口繼續新高3176億美元,同比增長4.8%。
事實非常明顯,中國經濟對美國出口的依賴沒有多大,遠小於外界直覺。而美國不從中國進口商品,經濟卻陷入困境。中國還實施了嚴厲的稀土管製,讓美方首次感到了被“卡脖子”的痛苦。
讓筆者意外的是,4月與5月中國出口如此強大的表現,一些業界新聞卻給出的是“不如預期”的報導口徑。對美貿易降這麽多,總出口還能增長,正說明中國出口實力極為強勁,分散也做得很好,對美出口占總出口比例已跌至10%以下。所謂的“不如預期”到底是什麽?難道是和美國不加關稅的情況比?
特朗普團隊不得不花大量時間與中國談判休戰,5月12日在瑞士達成休戰協議,取消84%和125%兩次極不理性的撒氣式關稅,並將4月2日提出的34%關稅改為10%,與各國類似,中方同步回撤對美關稅。
這次美方回撤幅度之大,出乎全球預料,本以為特朗普多少會搞些施壓,姿態性地聲稱對中國“贏了”。從結果看,以中國強大實力為基礎,中美之間已經走向真正的對等談判模式。美方通過較量,已經能正確評估中國與自身實力,沒有繼續冒進,而是選擇控製損失。
表麵上,美國也從5月14日起對中國設置了類似各國的90天談判期限,到8月12日截止。由於中國堅決的反擊姿態,這個期限已毫無意義,美方如果升級施壓,必然迎來的是對等反擊。5月12日之後,特朗普不再對中國放狂言,甚至顯得有些隱忍,風格異常。
從美方人員內部調整情況看,可以斷定美國與中國鬥爭吃了大虧,戰略損失極大。一個明顯跡象是,5月9日中美瑞士談判前夕,對中國極為強硬的貿易顧問納瓦羅不再參與中美對話,美國重要代表隻有財政部長貝森特與貿易代表格裏爾兩人。直到6月9日中美倫敦會談,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才加入組成三人小組。
5月23日,特朗普下令對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行“重大改革”,大幅裁員縮小規模。近百名負責中國事務的專家、顧問被清理,傳特朗普極為不滿。如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的副手黃之翰被掃地出門,表麵是因為泄密事件被波及,實則是涉華事務表現太差。
合理判斷,特朗普過去受納瓦羅等“專家”的誤導,輕視中國。特朗普在對中國“出狠招”之後,指望看見中國出口雪崩、經濟崩潰、社會不穩的慘景。這些都是長期被媒體與“磚家”帶歪的極端錯誤的幻想,根本就不成立,反而讓美國在談判中被動。種種跡象說明,特朗普及其團隊已深刻認識到了中國的實力,不再幻想。
甚至可以說,特朗普與貝森特等人,在某些方麵轉向了與中國合作的思維。如特朗普近期多次提到訪華,貝森特說計劃在未來幾周內與中國對口官員會麵,討論中美在貿易及其他議題上的合作。而這正是中方一直強調的“合則兩利”。

1953年7月,“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板門店的停戰協議上簽字
在中美談判史上,談成這樣,上次還是朝鮮戰爭。克拉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後表示:“我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但這是在軍事領域的鬥爭,也是在中國家門口。在經濟與貿易領域,中方處於長期弱勢。
美國自19世紀末期成為製造業霸主,經濟規模來到全球第一之後,在經貿相關的談判上,從來就沒有落過下風,多次對日本等國下狠手。中美2025年為期1個月的“硬脫鉤”式關稅戰巔峰對決,讓人們首次意識到,美國在貿易鬥爭中居然已經弱於中國了,很快就挺不住了。
美方官員趁中方與瑞士、英國官方會談時,追過去找機會談判,被動的囧況不言自明。無論是在瑞士還是在倫敦,中美雙方公布的文本都體現了嚴格的對等姿態。與2020年初特朗普第一任時的中美第一階段協議措辭相比,短短五年多情勢就已大變,東升西落之勢明顯。
筆者相信,隨著時間推移,格局逐漸清晰,中美2025年的關稅戰較量,將在曆史上留下“中勝美敗”的結論,而且在中美長期競爭中,有重大轉折意義。此役過後,中方對美方不會再有任何恐懼情緒,無論美方想玩多大,中方都會奉陪到底。
特朗普本人,已經失去了對中國居高臨下的氣場和節奏感。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能夠麵對失敗,靈活轉身,沒有蠻幹。相信在特朗普餘下任期內,美方不太可能再對中國發動如此規模的攻擊行動。
在中美談判中,美方負責的財政部長貝森特、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貿易代表格裏爾,與特朗普第一任時的財政部長姆紐欽、商務部長羅斯、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明顯感覺不同。
例如貝森特熟悉金融,認識到關稅戰特別是中國硬脫鉤式對抗對美國經濟的損害,作為溫和派將極端派擠出特朗普團隊權力中心。盧特尼克本是強硬派,6月9日新加入對中談判,應是奔著製裁與出口管製的,但麵對中方稀土製裁,美方並無辦法,隻得撤回新實施的出口管製。2018年中美貿易戰,格裏爾擔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幕僚長,操盤了對華301貿易調查;但是在2025年的談判中,更多起的是技術性作用了,不得不考慮中國堅決反擊的影響。
中方官員評論,美方參與談判的官員“專業而勤勉”,出乎預料。這正說明,美方官員應該沒有盛氣淩人,而是老實解決問題。
在對美談判取得勝利之後,能感覺到中方氣場明顯不同了。在與印度、歐盟的幾次互動中,中方多次強硬地放話、管控、製裁。
筆者以為,具體的關稅稅率、貿易壁壘、製裁措施,在中美歐這個層級,得失如何並非關鍵了,更重要的是氣勢的變化。美國與中國攤牌式對抗,一個月就敗下陣來。中方體現的戰力、戰意,已經是全球最頂級勢力了。在貿易鬥爭這個層麵,中方對全球都會是極具威懾力的,一些國家敢於和美國對抗,對中國卻隻能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