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號 蘭德一篇文章: 考驗自力更生:貿易戰揭示了中國的脆弱與實力

*2024年5月12日,美國和中國在雙邊貿易幾近禁運的邊緣前止步。**此前,由於特朗普政府在4月宣布加征新關稅,雙方陷入了升級螺旋。到4月11日,雙方加征的關稅已達到了極具阻礙性的水平。最終,通過在日內瓦的談判,雙方得以解除各自的報複性措施,避免了貿易關係的崩潰。

 

**雙方都宣稱勝利。**短期內,特朗普政府實現了“相互降低關稅”的目標,北京也承諾恢複稀土和磁體的出口。與此同時,中國獲得了美方“無意與中國脫鉤”的口頭承諾,以及建立未來雙邊談判機製的共識。

 

**此後,雙方圍繞出口管製的持續或升級成為新的核心爭議點。**6月10日,雙方在倫敦就一項新框架展開談判,旨在實現進一步降溫。但即便如此,中美之間的停火狀態依然可能破裂。

 

盡管中美貿易關係的走向仍存不確定性,但有幾點教訓已較為清晰:

 

 

 

 

1. 經濟對抗更取決於

政治意願是否能承受痛苦

,而非痛苦本身。

 

 

北京認為其策略成功:進行反製、讓國內做好長期鬥爭準備、並等待華盛頓主動尋找台階下。這一策略今後可能再次被采用。

 

 

 

 

2. 與美國的貿易禁運對中國會造成傷害,

但這種脆弱性正在減少

 

 

中國正在轉向其他出口市場,並努力減少對外部的進口依賴。然而,中國在一些關鍵技術(如美國控製的軟件)上的依賴仍然是更嚴重的弱點。尤其是在當前中國國內經濟較為疲軟的背景下,若遭遇貿易衝擊,影響會更為直接。

 

 

 

 

3. 美國近期的行動從側麵

印證了中國高層推行科技自主與產業自立政策的必要性

 

 

不論未來雙邊談判的結果如何,這些政策都不會被放棄。盡管中國經濟受到內需疲軟的困擾,但在最近一輪貿易戰中,中國在製造業與出口方麵的主導地位仍顯得非常突出。

 

 

 

這場貿易戰既是對中國經濟韌性的考驗,也是對美國經濟施壓能力的檢驗。盡管華盛頓在貿易上對北京仍有很大影響力,但這種影響力正在減弱;而與此同時,中國憑借出口在貿易中的影響力正在增強。

 

如果未來的衝突重點從關稅轉向出口管製,那將可能導致衝擊範圍更小但影響更深的後果。例如,中國的航空航天工業與美國的電動車產業都可能受到嚴重打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