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塔克拉瑪幹沙漠育出千畝水稻,柯坪鹽堿灘的小麥堆滿糧倉。2024年,新疆的糧食總產466億斤,超越“魚米之鄉”江西、比肩“黑土地之鄉”遼寧,成為全國糧食主產區。
新疆沙漠裏的水稻基地(圖源:新疆廣播電視台)
更不可思議的是,它還是畝產狀元和增產冠軍:2024年,新疆糧食畝產524.8公斤,首次成為全國第一;全年糧食種植麵積達4440萬畝,較上年增加202.8萬畝,麵積增量居全國第一。
為什麽新疆硬要在沙漠種出糧食,從荒漠“絕地”變成祖國新糧倉?
新疆的崛起,對民族複興和全球經濟又有怎樣的影響?
1曆史上,新疆長期是缺糧省份。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疆糧食總產量為110萬噸,僅占全國糧食總產的0.97%。
現實中,新疆農業麵臨三座大山(沙多、缺水、風大),要想啃下來,難度簡直逆天。
先說沙多和風大,新疆和田的民豐縣,一年280天沙塵天氣,沙塵暴常駐90天,最高的沙包能有5層樓那麽高。
怎麽辦?
新疆人選擇硬剛,草方格鎖沙丘,防護林一圈圈圍起來,一個“格子”一個“格子”地搶地盤,沙裏硬生生種出綠洲。
阿克蘇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北邊緣,一年四個月都在沙塵中熬著。現在,沙漠被逼退,塔克拉瑪幹戴上了“綠圍脖”,3046公裏的防護帶,相當於從北京到曼穀的距離。
僅2024年,新疆就完成了相當於1.3個上海麵積的三北工程建設任務。
不同於喜歡喊口號的歐美環保組織,新疆治沙人訥於言而敏於行。他們不會演講,也不懂媒體宣傳,卻用幾十年功夫搞出了一片又一片的綠洲。
麥蓋提縣生態林基地(圖源:新疆廣播電視台)
再說缺水。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新疆集合全區之力,修建了一座又一座大型水利灌溉係統,把冰川融水、雨季洪水和地下水用到了極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從2021年的0.571提升至2024年的0.587。
2024年,新疆農業灌溉供水達到了567億立方米,相當於1.44個三峽水庫的總庫容。
圖/塔裏木河流域巴音郭楞管理局網站
把短板補上後,新疆種莊稼全是長板。
一是新疆地盤夠大,適合使用大型農機裝備。截至2022年,新疆農機總動力達到2466.85萬千瓦,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48%,位居全國前列。
現在新疆農民種地,再也不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的體力活,而是“腦力活”。農田裏,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係統隨時監測土壤濕度,缺了就及時補水;天空上,裝配北鬥導航係統的無人機,能幫農民播種、噴灑農藥。
二是氣候給力,晝夜溫差大、積溫高、無霜期長。
科學家為新疆培育了新的水稻品種,成熟時間被縮短到平原地區的一半。這樣,多出來的時間,又被聰明的新疆人用來種棉花,土地產出、農民收入,雙雙提高。
“治理—貧困—再沙化”的死循環,硬是被新疆玩成了致富流水線。
2有人會問了,新疆為什麽要這麽拚?
糧食作物的商業價值遠不如經濟作物,新疆多搞點瓜果和棉花不好嗎,為什麽非要大費周章種糧食?
這背後的原因,離不開新疆重要的戰略定位。
當地農業廳的負責人明確表示:
“在種植結構調整中,新疆當然知道一些作物的現實經濟效益更高,但從服務貢獻‘國之大者’考慮,新疆還是旗幟鮮明、堅定有力地抓糧食生產。”
歸根結底,是為了保糧食安全。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25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4年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95億人遭遇突發重度饑餓,較2023年增加近1400萬。全球麵臨“災難性”饑餓的人數增至190萬人,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新疆不斷增加糧食種植麵積,就是為了把糧食產量提上去,實現“區內結餘、供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