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音--在濃縮鈾上,伊朗為什麽那麽軸?

本帖於 2025-06-28 20:41:42 時間, 由普通用戶 美國老師 編輯

1926年4月25日,禮薩·汗以波斯曆史上第一位行伍出身的君主身份,將古代帝王象征的“巴列維”冠冕戴於頭頂。

1927年10月1日,他斷然宣布廢除列強在伊朗享有的治外法權、最惠國待遇等不平等條款,收回關稅自主權。1931年頒布《對外貿易專營權》,宣布國家壟斷對外貿易,在經濟危機狂潮中為本國經濟築起防波堤。這些舉措,彰顯了一個決心擺脫半殖民地枷鎖的君主形象。

1935年,一道敕令震動世界:國名正式由“波斯”(Persia)更改為“伊朗”(Iran)——“雅利安人之地”。啟用古稱既是斬斷殖民烙印(西方堅持使用Persia),更是向納粹德國遞出的戰略橄欖枝。

他的“西方化”指令更為激進且充滿強製色彩。1928年廢傳統頭巾改戴“巴列維帽”,1936年又強推歐式禮帽。同年,更以國家暴力推行婦女“去麵紗”運動,警察當街強行摘除女性麵紗。這種粗暴的世俗化在虔誠的馬什哈德市引發流血衝突,1935年7月與1936年的兩次大規模抗議均遭軍警殘酷鎮壓。盡管他也鼓勵婦女進入公共領域工作,允許政府機關雇用女性,但強製手段帶來的社會撕裂遠大於解放。

1941年,當英蘇軍隊鐵蹄踏入伊朗,這位依靠強權維持統治的“現代沙阿”便迅速黯然退場,其倉促打造的現代化工程也顯露出根基的脆弱。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伊朗的戰略位置使其成為盟軍援蘇通道。雖然禮薩汗選擇'中立”,但是其親德立場盡人皆知。當英蘇要求驅逐五千名德國專家時,禮薩汗的拒絕詞充滿悲壯:“他們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血液”。

而英國和蘇聯則不會再等待,他們決定以武力清除禮薩汗朝廷的親德國勢力,對其”去日耳曼化”,“去雅利安化”。同年8月,英軍從波斯灣登陸,蘇軍自高加索南下,兩周內兵臨德黑蘭。9月16日,禮薩汗在英蘇最後通牒下簽署退位詔書,將王位傳給21歲的兒子巴列維,自己帶著一小袋伊朗國土流亡南非。

1953年伊朗政變(在伊朗又稱莫爾達德月28日政變[3])是指由英國和美國情報機構在1953年8月19日策動推翻伊朗王國民選首相穆罕默德·摩薩台的政變,美國中央情報局代號為阿賈克斯行動[4]。政變使沙阿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由立憲君主變成倚賴美國支持在位的當權人物,直至1979年2月被推翻[5]。

1951年,領導伊朗國會內民族主義議員的摩薩台提出的國有化伊朗石油產業議案得到國會幾乎一致的通過。過往伊朗的石油一直由英屬的英伊石油公司控製[6],

摩薩台被捕,經過軍事法庭審訊後以叛國罪作出判決。1953年12月21日,摩薩台被處以三年徒刑,及後被軟禁家中直至逝世[15]。摩薩台的支持者也遭到圍捕、監禁、拷問及處死[16]。

 

巴列維在政變往後的26年裏作為民主的君主統治國家,直至1979年被蘇聯支持的革命推翻。美國推翻伊朗民選政府所得的實際利益包括伊朗的石油財富[17],並且堅決製止了伊朗政府投向蘇聯的可能性,後者的動機引起了史學家的爭議[18]。美方持續支持沙阿,幫助沙阿訓練他的秘密警察組織薩瓦克[19]。該政變被認為造成伊朗和中東的反美情緒高漲[20]。1979年發生的回教顛覆廢黜了親西方的沙阿,建立持反西方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21]。

1978年1月7日,官方報紙刊文誹謗霍梅尼為“英國間諜”,引發庫姆神學院抗議。

 

在他要求官方報紙刊登這個汙蔑霍梅尼的文章的時候,新聞主管和報社主編都是反對的,

1978年聖誕夜,美國駐伊朗大使沙利文向白宮發出密電:“國王已無能力控製局麵”。

伊朗群眾是如何反感美國的,他們稱呼巴列維為“美國國王”,“美國的武器,國王的兵,就是來殺我們的”。大勢已去,收留巴列維,導致大使館都被端了

 

zt

所有跟帖: 

時壇一幫人隻知伊朗反美,卻不知前因後果。 -監考老師- 給 監考老師 發送悄悄話 監考老師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29/2025 postreply 04:50:2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