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戰爭,由以色列先發起。 明麵上,以色列有準確的情報,精確的導彈,炸死了數百伊朗人,其中包括一些伊朗高官和搞核物理的棟梁。伊朗進行了大規模的反擊,但導彈命中率不高,被炸的以色列目標不是那麽Critical,以色列死亡了才幾十人(由於以色列對新聞的"保密"這個數字不一定準確)。
以色列肯定是在衝突中占了上風。 但是不是意味著伊朗輸了呢?
伊朗人口是以色列的十倍,麵積是以色列的七十倍。 比較一下八年前,伊朗曾經經受了一次大地震,有大量建築遭到破壞和人員傷亡近萬人, 伊朗這次的損失對於整個國家幾乎是微乎其微的。 也就是說以色列玩"蛇吞象"的遊戲,但伊朗能承受遠遠高於以色列的損失。
盡管美以聲稱伊朗沒了製空權,但這並沒能阻止伊朗連續地對以色列、甚至對美軍基地的反擊。
我們所看到是, 短短幾天以色列便招架不住,下令美國出兵幫著打。 在開了緊急軍事會議後,Trump說等兩個禮拜再決定,顯然他是偏向不打伊朗的,隻是他不敢抗命罷了。 幾天後,美國突然對伊朗進行了空中打擊,伊朗也進行了導彈報複。 事後我們通過Trump的大嘴得知,雙方竟然都是在演戲,因為事先都通知了對方。 美國向以色列交差"我幫你打過了", 伊朗挽回自己的麵子"我報複過了"。
伊朗象征性地報複美國,可以理解,因為它顯然不是美國的對手。 那麽美國為什麽也象征性地打擊伊朗? 顯然美國知道無法一棍子將那麽大的伊朗給打亖, 繼續打下去會升級衝突,後果可能非常嚴重的: 霍爾木茲海峽被封鎖,影響全球貿易;美軍在中東的軍事基地會被摧毀;中俄進一步聯手挺伊;大筆軍費開支。 這些後果都是美國無法承受的。
此次戰爭對於伊朗會產生這樣一係列後果:
1。被美國公開允許"合法"賣油給中國
2。中止與IAEA的合作,以後美國不再能管控伊朗的核能(核武器)發展進程。
3。加速從中俄進口先進武器, 包括遠程、精確導彈,防空係統,和無人機。 從數量上和精度上對導彈和無人機進行全麵提升。 我們知道,今天的戰爭,誰擁有導彈和無人機的數量優勢,誰就能勝出。
4。丟掉不搞核武器便能祈求到和平的幻想。 會有6個月到2年的核能的恢複期,隨後的發展反而可能是以色列最不願意看到的。
5。依然保有具備打擊周邊美軍基地和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威懾力。
可以預料,如果2年後,以伊再次開打,伊朗的導彈威力必定會更猛。
雖然三方都說此次戰爭"贏了",以色列最多隻是"贏"了眼前,但卻輸了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