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與擴張(15世紀末-16世紀)
1. 背景:
-
西班牙完成“收複失地運動”(Reconquista)後,伊莎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統一國家,成為強大的天主教雙王。
-
1492年支持哥倫布的航行,發現新大陸,為殖民擴張奠定基礎。
2. 主要擴張地區:
-
美洲大陸:
西班牙迅速占領中美洲(墨西哥)、南美洲西部(秘魯、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加勒比海諸島。 -
亞洲:
1565年占領菲律賓,以馬尼拉為據點統治東南亞一帶。 -
非洲與太平洋:
在非洲沿岸(如赤道幾內亞)和太平洋部分島嶼設有據點。
二、鼎盛時期(16世紀-17世紀)
1. 主要成就:
-
建立“美洲殖民帝國”:
建立新西班牙(以墨西哥城為中心)和秘魯總督區,後又擴展為多個總督區。 -
白銀輸出:
玻利維亞波托西銀礦成為西班牙財政的支柱,銀子大量流入歐洲和亞洲,推動全球經濟“第一次全球化”。 -
文化傳播與宗教改造:
天主教廣泛傳播,印第安文化遭到壓製,但也出現混合文化。
2. 統治方式:
-
實行等級森嚴的殖民官僚製度。
-
殖民地人民(印第安人)遭受強迫勞役(如恩貢製度、礦山勞役)。
-
與葡萄牙共同簽署《托爾德西裏亞斯條約》,劃分全球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