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關稅戰的互掐脖子中,美國出手的芯片禁令,雖使我國受困,但還是有不那麽高端的國產芯片可替補;而我國反製了稀土禁令後,美國幾乎所有的重要工業都將麵臨停產。因此美國無賴可耍無計可施,還無法模仿2010年那樣挑出我國稀土管製的瑕疵,隻得坐下來規規矩矩地開始了談判。
回顧2010年因和日本的釣魚島的摩擦,我國采取了稀土製裁,日本聯合美歐向WTO起訴,結果2014年裁判我國敗訴,2015年我國隻得被迫重新開放。
我查閱了這樁官司的由來,我國被起訴的理由:管製稀土出口違反了自由貿易協定。我國抗訴的理由:為減少環保汙染,中央在和地方協調作稀土生產的總量管製,需要實行出口配額。
WTO是有明文規定,當為了保護環境、保護動植物、保護人類安全,才可以對出口配額。但當時我國稀土業現狀是一片亂象:中央並沒有建立管理地方稀土開采的有效機製,各地的開采亂無章法,不僅環保問題非常嚴重,而且稀土走私還達到了出口總量的1/3。由於各地各自為政相互壓價,稀土賣成了白菜價;政商黑社會勾結亂挖,造成了環境的嚴重汙染和資源的極大浪費。
WTO經現場調查後認定抗訴理由不成立,即環境保護和出口管製在當時不存在因果關係。在敗訴後的上訴中,我國卻還照搬原來的抗訴理由,上訴自然失敗,這說明了:自身不硬,怎麽能打好鐵呢。
2015年之後,我國痛定思痛,在反腐敗同時實施了一些列措施:立法規定了稀土歸國家所有,開采需要國家頒發的許可證;強製執行嚴格的稀土企業環保規定;整併全國的大小稀土廠家,組建成六大稀土集團,由中央統籌規劃、開采,提煉和出口。
國務院在去年公布的“稀土管理條例”中還實行了KYC(Know Your Customer),用區塊鏈來跟蹤稀土流向:買家是誰,再轉賣給誰,終端使用者是誰。終於,我國自10年前的敗訴以來,經過有條不紊整頓,補齊了我國在工業強國拚圖上的稀土業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