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新冷戰加劇了國內反亞裔種族主義

 

美國外交政策會對美國民眾的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美國對華政策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美國推行敵對的反華外交政策時,美國亞裔和華裔群體的種族主義和壓迫就會加劇。

另一方麵,當與中國的關係良好時,例如二戰期間或 20 世紀 80 年代,主流媒體將美籍華人描繪成友好、愛國的“模範少數族裔”。

隨著美帝國主義對華新冷戰升溫,熟悉的模式正在新的條件下重演。

曆史背景

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雇傭了大量中國移民修建橫貫大陸鐵路的西段,該鐵路於1869年竣工。然而,在鐵路竣工儀式上,卻沒有華裔工人受邀參加。尤其是在重建運動被推翻之後,種族主義情緒盛行,1882年《排華法案》得以簽署。該法案禁止華裔工人進入美國;這是第一部針對特定族裔或原籍國的反移民法案。

1913年,小說 《陰險的傅滿洲》 大獲成功,並成為一種文化象征,充斥著對潛伏已久、陰險的傅博士的種族主義刻板印象。然而,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和中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成為重要的盟友,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和侵略。

美國媒體對中國大規模抗戰的報道非常正麵。例如,賽珍珠的小說 《大地》 對中國農民和人民的苦難進行了充滿同情的描寫,並成為美國暢銷書。《 時代》 雜誌的封麵上,蔣介石總統麵帶微笑。蔣介石夫人也曾訪問白宮,為爭取美國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更多援助而進行公開宣傳。

然而,隨著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勝利並取得政權,文化和社會形象再次發生改變。中國如今已成為冷戰時期的敵人,那些對華友好的人士也被迫噤聲。被認為“對華軟弱”的美國國務院官員被解職,許多外交官的職業生涯也隨之毀於一旦。

韓國人被稱為“gook”(意為“亞洲佬”),在社會主義大規模建設項目中身穿藍色工作服的中國工人被稱為“藍螞蟻”。正如電影 《滿洲候選人》所描繪的那樣,亞洲共產黨人被認為是可怕的心理專家,擅長給倒黴的西方人“洗腦” 。同樣,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媒體和流行文化中對越南人的種族主義描述也很常見。

隨著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緩和,以及80年代美國企業擴大對中國資本主義和非公有製經濟的參與,中國人再次被描繪成可愛友好的形象。教育和文化交流迅速發展,許多中國人來到美國大學學習和從事研究。

主流媒體將亞裔描繪成模範少數族裔,他們勤奮努力、認真對待教育、注重家庭、事業有成。小說 《喜福會》 曾是全國暢銷書,並被改編成熱門電影。2008年北京奧運會堪稱電視界的盛事,受到美國觀眾的廣泛關注,新聞評論員也對此讚歎不已。

關係惡化

然而,隨著2008-2009年經濟大衰退的到來,情況再次發生變化。盡管中國出口行業損失了數百萬個就業崗位,但中國政府通過大規模刺激支出來應對,用於建設鐵路、住房和農村基礎設施。中國人民銀行下調了利率,並降低了地方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很快,經濟再次快速增長。

中國成功應對危機,保持增長與穩定,與西方經濟衰退形成鮮明對比。美國統治階級越來越擔心迅速崛起的中國會成為經濟強國,甚至可能成為一個危險的“同等競爭對手”。

因此,時任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於2011年宣布“重返亞洲”戰略,將軍事規劃和資源轉向東亞,尤其是在中國周邊建立軍事基地和聯盟。奧巴馬政府加大了對華軍事壓力,但同時在2015年巴黎聯合國氣候峰會上保持了相當程度的合作,包括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

特朗普第一任政府時期,美中關係急劇惡化。他的2018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正式將中國確定為大國競爭新時代對美國全球主導地位的主要長期挑戰。

2018年,特朗普單方麵提高了對中國產品的關稅,並對中國領先的高科技電信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實施了銷售禁令和製裁,旨在阻止其尖端製造能力。美國甚至威脅加拿大綁架了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兩年後,她被解除軟禁。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特朗普借用反華種族主義,將自身失職歸咎於他人,並以此為借口,將“中國病毒”和“功夫流感”等冠以“中國病毒”等字眼。與此同時,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數量也急劇上升。

舊金山州立大學一位教授創立的“停止仇恨亞裔美國人”(Stop AAPI Hate)組織收集了顯示這一增長的數據。當時,街頭充斥著辱罵,一些華裔老人甚至不敢乘坐當地公交車或步行去雜貨店。此外,還發生了直接暴力事件,最終導致亞特蘭大水療中心槍擊案,造成六名亞裔女性喪生。

共和黨政府還啟動了“中國計劃”,將數百名涉嫌為中國製造安全隱患、間諜和技術竊賊的美國主要大學和研究中心的人員列入黑名單。該項目並未揭露真正的間諜,卻讓麻省理工學院、田納西大學、南伊利諾伊大學等多所大學的一些傑出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遭受打擊。

一些被針對的人離開崗位,返回中國,在不信任的氛圍中,這已成為一種趨勢。哈佛大學著名納米科學家查爾斯·利伯被指控與武漢理工大學秘密合作;他離開哈佛大學,前往亞洲尋求發展機會。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曾將華裔科學家列為潛在安全風險進行調查。西北大學的吳珍博士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實驗室被關閉,職業生涯也遭受重創。她於2024年7月10日自殺身亡。在《南華 早報》報道這起悲劇事件的調查過程中,西北大學拒絕提供任何關於她的信息,甚至在她去世後也沒有在其網站上設立悼念儀式。

反共產主義成為焦點

拜登政府和主流媒體加大反華政策力度,重點阻止美國向中國出售先進矽芯片等高科技產品,試圖在“激烈競爭”中擊敗中國。

強硬的反共勢力在國會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共和黨主導的美國眾議院成立了“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專門研究和倡導反華反共政策。該委員會起草並推動了各種反華立法。

美國許多州重新推行“外僑土地法”,禁止向中國公民出售土地和房產;這讓人想起1922年華盛頓州禁止日本移民擁有房產的法律。實際上,“外僑土地法”本質上既歧視公民,也歧視移民。

美國國會提出一項法案,禁止中國公民獲得赴美留學的學生簽證——這是一種新的排斥形式。雖然該法案尚未正式生效,但赴美就讀大學的中國人數正在急劇下降。這項2024年的反華立法突襲帶有一絲偏執的色彩,似乎在暗示一種對敵對的中國以某種方式接管美國市場的擔憂。

2023年,波士頓一名華裔美國工人、“團結共產主義地方工會”(Unite Here Local 26)的退休成員因涉嫌在一場支持台獨的活動上拍照而被捕,並被指控為外國政府的未注冊代理人。最終,審判結果顯示所有指控均無罪,但這起事件反映出,在華人社區,例如支持社會主義中國或中國政府時,他們被迫保持謹慎和恐懼的氛圍。

特朗普第二屆政府

特朗普第二屆政府上任伊始就頒布了一係列行政命令。其中最早的一項行政命令於1月20日頒布,限製了非美國公民移民子女的出生公民權。這一問題在華人社區引起了強烈反響,因為華人社區長期以來一直否認公民身份和移民權利。

這項行政命令被聯邦法官阻止,理由是它明顯違反了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該修正案保障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人都擁有美國公民身份。最高法院定於5月審理此案。

1898年,黃金德和華人社區提起的訴訟中,最高法院支持了出生公民權。但直到1943年《排華法案》廢除後,華人才被允許申請入籍。二戰期間,中美兩國曾是共同抗擊法西斯的盟友,但如今,“永遠的外國人”刻板印象卻死灰複燃。

特朗普的反移民和反外國人運動又帶來了新的受害者。“中國倡議”也死灰複燃:印第安納大學一位來自中國的終身教授在突然受到審查後與妻子一起失蹤。在另一場針對高等教育的攻擊中,美國眾議院中國共產黨特別委員會致信包括馬裏蘭大學在內的幾所知名大學,指示對校園內中國人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展開調查。

與此同時,ICE加大了對移民社區的壓力,逮捕了包括合法移民在內的人員。南加州各地舉行了支持移民權利的集會,全國範圍內也舉行了“無移民日”抗議活動,以反對特朗普的大規模驅逐計劃。在許多情況下,外國學生的簽證突然被吊銷,隨後又恢複,最終又被吊銷。

這些措施都加劇了仇外心理和種族主義的氛圍。一些美籍華人因擔心被拒絕入境而不願回國探望家人和祖先。

沒有冷戰2.0

極右翼反共人士在2025年國會會期之初提出立法,否定“一個中國”政策,完全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此舉將引發一場戰爭;台灣問題是中國的第一條“紅線”。

與此同時,特朗普發動了一場全球關稅戰,將中國列為主要問題,並設定了145%和245%等荒謬的關稅。關稅戰加劇了美中關係的持續惡化,並加劇了美國國內反華的壓製氣氛。

國際工人階級不希望戰爭。當務之急是反對冷戰2.0,致力於和平,並支持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和中國的倡議,以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流行病、戰爭和貧困等全球問題。

美帝國主義把世界分裂成敵對陣營,這是錯誤的策略。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繁榮與合作。美國對外推行霸權政策,在國內助長種族主義;在國內爭取正義與自由的鬥爭,也是在國外爭取和平的鬥爭。

穀歌翻譯US imperialism’s New Cold War against China fosters anti-Asian racism at home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