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要的是,特朗普的言論與政策總是與其個人立場、政治策略或輿論焦點相關。他對哈佛大學的成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1. 哈佛從來都是作為“精英象征”的標簽
哈佛大學常被視為美國精英教育、自由主義傾向和“建製派”(Establishment)的代表。特朗普的政治形象一直以“反建製”為基調,批評哈佛則是他對傳統精英階層不滿的一種必然延伸。
在保守派選民中,部分人對常春藤盟校的“左翼主導”氛圍存在反感,特朗普的批評和打擊意在鞏固這一群體的支持。
2. 具體事件的直接衝突
新冠疫情應對的爭議。2020年疫情期間,哈佛大學曾因接受聯邦中小企業救助資金(PPP貸款)引發爭議。盡管哈佛後來退還了資金,但特朗普公開批評該校“不當占用資源”,稱其擁有巨額捐贈基金卻申請援助“不光彩”。
政治立場的對立。哈佛師生和校友中自由派占多數,且多次公開反對特朗普的政策(如移民、環保等)。小肚雞腸的特朗普獲得權力後必然通過各種打擊哈佛來報複政治對手。
3. 輿論戰與轉移焦點
特朗普擅長通過攻擊高關注度目標(如媒體、名校)來引導輿論。哈佛的知名度使其成為容易引發公眾討論的靶子,批評和打擊哈佛意在轉移公眾對其他議題的注意力。例如,在司法案件或選舉壓力增大時,他可能通過挑起文化戰爭(如批判“精英教育”)來動員基本盤。
4. 個人經曆與情感因素
特朗普本人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但他與學術精英圈關係疏離,甚至多次貶低“紙上談兵”的專家。這種對立情緒可能延伸至對哈佛的仇視。
此外,哈佛校友(如奧巴馬、拜登)多次成為他的政治對手,間接強化了他對哈佛的負麵態度。
5. 更廣泛的教育政策分歧
特朗普推動削減科研經費、限製留學生簽證等政策,這些與哈佛等研究型大學的利益存在嚴重衝突。他對哈佛的打擊可能也是他推行高等教育整體政策立場的一場先頭戰。這體現在特朗普對其他名校的一些批評。比如:
耶魯大學:稱其“過度政治正確”。
普林斯頓大學:質疑其課程設置“去殖民化”。
總之,特朗普對哈佛的打擊既符合其“反精英”的人設的政治主張,也能有效煽動保守派選民的情緒,更帶有個人的情緒。彰顯出特朗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獨裁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