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的網紅企業家董明珠又“霸屏”了: "海歸派裏有間諜, 格力絕不用海歸派......"

71歲的網紅企業家董明珠又“霸屏”了。但這一次不是因為那句“讓世界愛上中國造”,而是一句讓人瞠目結舌的表態:

“格力絕不用海歸派,隻在國內高校裏培養自己的人才。海歸派裏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我隻能保守地選擇。”

這一表態並非私下交流,而是董明珠在格力電器(SZ000651)臨時股東大會上公開回應格力“管理層年輕化”時,親口講出的。

此次股東大會上,董明珠以超過35億股的同意票數、124%的高讚成票率當選新一屆董事會董事長,開啟她執掌格力電器的第五個三年任期。與此同時,她不再兼任總裁職務,由張偉接任。這一人事調整也意味著格力內部管理結構開始出現微妙變化。

盡管董明珠強勢風格保障了格力在多次關鍵轉型期的果斷決策,但她的“個人光環”正成為格力治理現代化道路上的一道複雜變量。

此次關於“海歸派”的言論,更是引發了輿論海嘯,也讓公眾和資本市場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位網紅企業家的“認知局限”問題。

 

董明珠的言論,表麵上是出於“安全”考慮,但其實暴露的是一種對“他者”的深度防備——一種將“海歸”等同於“間諜”的危險思維方式。

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將“海歸群體”與“間諜”畫上等號,本身就是一種情緒性指控。這不是國家安全層麵的專業判斷,而是典型的捕風捉影,甚至是無端抹黑。

放眼中國科技史,從“兩彈一星”的錢學森,到如今人工智能、芯片、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的突破,哪一個離得開海外歸國人才的貢獻?

董明珠否定的,不是某一類人,而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價值。歧視海歸,是對國家整體安全觀與人才觀的嚴重背離

你可以不用海歸,但你不能把他們汙名化

企業家本該最尊重的是能力,是技術,是業績。但現在,一部分企業家仿佛成了民粹言論的代言人,熱衷扣帽子、劃陣營、製造對立。

曆史回溯,大清都知道要派“留美幼童”,並且培養出了詹天佑這樣的工程奇才。那是一個已經腐朽的帝國尚且具備的開放視野。

而如今,中國站在全球科技產業鏈的關鍵節點上,正需要兼容並包、廣納英才。此時卻有企業家高調排斥“海歸”——這不僅令人寒心,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時代的退行。

 

品牌對個人領導者的高度依賴,帶來的不僅是光環,更潛藏結構性風險。

董明珠在戰略製定中擁有絕對主導權,進一步固化了“內部人控製”的公司治理格局。董事會缺乏有效製衡,一旦方向失誤,糾偏空間極為有限,其帶來的負麵後果遠甚於集體決策下的容錯機製。

例如,格力的多元化戰略屢次折戟:手機業務曇花一現,重金押注的銀隆新能源至今營收占比不足2%,格力整體收入仍高度依賴空調主業,占比高達78%。

反觀美的,早在十年前即啟動事業部製改革,成功布局智能製造、機器人、工業自動化等多元領域,營收結構顯著優化,總營收突破4000億元,達格力的2倍,抗風險能力遠勝格力。前者的集權式路徑與後者的製度型進化,構成鮮明對比。

“董明珠健康家”的命名雖在短期內帶來流量紅利,卻削弱了“格力”這一國民品牌的長期認知錨定,尤其在年輕消費群體中,其過於強烈的個人符號感難以建立持續共鳴。

近年來,格力高管頻繁變動,核心高層出現離任潮,“接班人”王自如與孟羽童“夭折”,反映出企業在梯隊建設與人才培養上的明顯短板。

 

“董明珠卸任總裁,格力還姓董嗎?”已成為市場關注的核心問題。而她公開表示“絕不用海歸派,因為可能有間諜”的爭議言論,也加劇了外界對格力企業文化包容性與治理透明度的質疑。

格力的挑戰並不止於“換人”層麵,真正的轉型關鍵在於打破“董明珠依賴症”,建立起具備持續韌性與傳承能力的現代企業治理體係。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