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要關閉美聯儲!他能成功嗎?

 

馬斯克要關閉美聯儲?

先來看這個推文裡的視頻片段:馬斯克:結束美聯儲!他們似乎已經嚴重臃腫了 觀眾:“您對美聯儲有何看法?您打算與他們一起做些什麽嗎?”馬斯克:“結束美聯儲!是的——你知道,我一直想這麽說!我認為美聯儲大約有 20,000 名員工——這個數字似乎相當高”

https://x.com/tchigtvnews/status/1906528221904224491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男人, 人的臉孔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那麼,馬斯克說要關閉美聯儲,真的有這個可能嗎?

馬斯克(Elon Musk)近年來確實多次公開表達了對美聯儲(Federal Reserve)的質疑,甚至在社交媒體上支持“結束美聯儲”(#EndTheFed)的觀點。他認為美聯儲作為一個非民選機構,擁有過大的權力,且其貨幣政策(如印鈔和利率調整)可能導致通貨膨脹、經濟不穩定等問題。然而,他是否真的能推動關閉美聯儲,涉及到法律、政治和經濟等多重複雜因素,可能性非常低。以下是具體分析:

法律障礙

美聯儲是根據1913年《聯邦儲備法案》由美國國會創建的,其地位和職能在法律上得到保障。要關閉美聯儲,需要通過國會立法,廢除或大幅修改該法案。這不僅需要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多數支持,還需要總統簽署,或者在總統否決的情況下,國會以三分之二多數推翻否決。目前,美國政治體係高度分化,達成這樣的共識極其困難。即使共和黨在2025年控製參議院和總統職位(假設特朗普連任),眾議院的控製權仍未確定,且許多議員(尤其是溫和派和金融界支持者)可能反對徹底廢除美聯儲。

此外,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Jerome Powell)曾明確表示,他不會因政治壓力辭職。法律規定,美聯儲主席隻能“因故”(for cause)被解職,而政策分歧不構成合法理由。如果特朗普或馬斯克試圖強行幹預,可能會引發憲法危機,甚至訴諸最高法院裁決。

經濟影響

美聯儲在現代美國經濟中扮演著核心角色,負責貨幣政策(調控利率和貨幣供應)、金融係統穩定以及應對經濟危機(如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疫情)。關閉美聯儲意味著美國將失去一個統一的中央銀行,這可能導致:

  • 貨幣政策真空:沒有替代機製的情況下,利率和貨幣供應將失控,可能引發惡性通脹或經濟崩潰。
  • 金融市場動蕩:華爾街和全球投資者高度依賴美聯儲的獨立性和可預測性,廢除它可能導致股市暴跌、美元貶值。
  • 國際影響: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可能動搖,削弱美國在國際金融體係中的主導權。

馬斯克曾提到回歸金本位或審計諾克斯堡的黃金,但現代經濟體量遠超金本位時代,黃金儲備不足以支撐美國經濟,且操作上不可行。

政治現實

盡管馬斯克在特朗普政府中可能通過“政府效率部門”(DOGE)擁有影響力,但他的角色更多是顧問性質,缺乏直接立法或行政權力。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也曾批評美聯儲,但從未采取實質性行動廢除它。關閉美聯儲的想法在某些保守派(如參議員Mike Lee)和比特幣支持者中有市場,但主流經濟學家和金融界普遍認為這是不現實且危險的提議。即使特朗普支持馬斯克,也需要麵對來自商界、學術界和國際社會的巨大阻力。

馬斯克的動機

馬斯克的表態可能更多是表達對現狀的不滿,或吸引關注,而非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他曾批評美聯儲加息影響特斯拉的借貸成本,也對通脹和政府支出表示擔憂。結合他支持比特幣的立場,他可能傾向於去中心化的貨幣體係,但這與關閉美聯儲是兩回事。

結論

理論上,馬斯克或特朗普可以推動相關討論,甚至發起立法嚐試,但實際關閉美聯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需要克服法律障礙、說服國會、替代現有貨幣體係,並承受巨大的經濟風險。目前的美國政治和經濟架構下,這更像是象征性的口號,而非可操作的計劃。短期內,美聯儲可能會麵臨更多政治壓力(如審計或政策幹預),但徹底關閉幾乎不可能。

 

美聯儲的曆史

美聯儲(Federal Reserve,簡稱Fed)的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它是美國中央銀行體係的核心機構。以下是其發展曆程的簡要概述:

起源與背景

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美國經濟多次經曆金融恐慌和銀行擠兌,例如1837年、1873年和1907年的危機。這些事件暴露了美國缺乏一個集中化的貨幣管理機構來穩定經濟和金融體係。當時,美國的貨幣發行由私人銀行控製,國家銀行體係分散,缺乏協調。

1907年的銀行危機尤為嚴重,華爾街的大規模恐慌促使銀行家和政治家開始認真考慮建立一個中央銀行。J.P.摩根等金融巨頭在危機中臨時充當“最後貸款人”,但這也引發了公眾對私人金融勢力過大的擔憂。

創建過程

  • 1910年:傑基爾島會議
    一群銀行家和政治家,包括參議員納爾遜·奧爾德裏奇(Nelson Aldrich),在佐治亞州的傑基爾島秘密會麵,起草了一個中央銀行的初步計劃。這次會議奠定了後來美聯儲法案的基礎。
  • 1913年:聯邦儲備法案通過
    在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的領導下,美國國會於1913年12月23日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該法案於同日簽署生效,正式建立了美聯儲。法案的設計試圖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銀行的影響力。

美聯儲的結構

美聯儲由以下幾個主要部分組成:

  1. 聯邦儲備委員會(Board of Governors:位於華盛頓特區,是中央決策機構,由7名成員組成,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確認。
  2. 12個地區聯邦儲備銀行:分布在美國各大城市(如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負責執行貨幣政策和監管地方銀行。
  3.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負責製定貨幣政策,尤其是通過買賣政府債券來調節貨幣供應和利率。

美聯儲被設計為一個半公共、半私有的機構:地區儲備銀行由私人銀行擁有股份,但其政策由政府監督。

關鍵曆史節點

  1. 大蕭條(1930年代)
    1929年的股市崩盤和大蕭條暴露了美聯儲早期政策的不足。當時美聯儲未能有效提供流動性,導致銀行大量倒閉。自此,美聯儲的角色和權力逐漸擴大,例如通過《1933年銀行法》和《1935年銀行法》加強了對銀行的監管。
  2. 二戰與戰後(1940-1950年代)
    二戰期間,美聯儲支持政府融資戰爭,通過保持低利率購買國債。戰後,1951年的《美聯儲-財政部協議》恢複了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3. 滯脹與沃爾克時代(1970-1980年代)
    1970年代,美國麵臨高通脹和高失業並存的“滯脹”。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於1979年擔任美聯儲主席,通過大幅提高利率(一度超過20%)成功遏製了通脹,但也引發了短期經濟衰退。
  4. 2008年金融危機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美聯儲扮演了關鍵角色,通過降息至接近零、實施量化寬鬆(QE)以及救助金融機構(如AIG)來穩定經濟。這標誌著美聯儲政策工具的進一步創新。
  5. 新冠疫情(2020年至今)
    麵對2020年的新冠疫情,美聯儲迅速將利率降至零,並推出了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同時通過緊急貸款支持企業和地方政府。

美聯儲的使命與爭議

美聯儲的雙重使命是:

  • 價格穩定(控製通貨膨脹);
  • 充分就業(促進經濟增長)。

然而,美聯儲的曆史也伴隨著爭議。一些人認為它過於獨立,缺乏民主監督;另一些人則批評其政策(如量化寬鬆)加劇了貧富差距。還有陰謀論者認為它是私人銀行家的工具,盡管其實際運作受國會和總統的法律約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他還想上火星 -niwolf- 給 niwolf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1/2025 postreply 05:56:5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