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陝西西安,一名78歲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接受了“頸深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後一周,已經能認出家人,並且恢複了正常的作息習慣。這一消息引發了諸多關注:作為全球阿爾茨海默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我國國家統計局2023年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此類患者有983 萬,8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超過30%。阿爾茨海默病相關藥物研發市場一直十分火熱。如果手術治療能順利開展並推廣,對患者及家庭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
其實在一年前,湖南就有醫院進行了相關嚐試——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主任唐舉玉教授團隊聯合謝慶平教授團隊,共同為一位86歲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開展了頸深淋巴-靜脈吻合手術。術後,患者的阿爾茨海默病症狀得到有效緩解。另外在常德和衡陽,也有醫院開展了這類手術。
患者術後一周“能認出家人”,湖南多地醫院已經開展這類手術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管外科主任祿韶英在社交媒體發文介紹,醫院“成功為一名78歲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實施了頸深淋巴管-靜脈吻合術”。術後一周,患者已經能認出家人。
據介紹,這名患者術前經多學科評估,已處於中重度認知功能減退階段,表現為嚴重的煩躁不安、言語混亂、睡眠顛倒等症狀,夜間小便次數達數十次,需要子女們輪流看護。術後第一天,患者即可下地行走;一周後拆線,已經能認出家人。
此外,祿韶英主任還在社交媒體介紹,該手術總費用不到兩萬元。“沒有特殊耗材和自費項目,報銷完就沒有多少了。”
在湖南,這類手術已經在多地落地。
瀟湘晨報記者了解到,2024年3月,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湘雅醫院)核心PI、骨科主任唐舉玉教授團隊聯合謝慶平教授團隊共同為一位86歲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開展頸深淋巴-靜脈吻合手術,術後有效緩解了患者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
△術後第三天,唐舉玉教授團隊查看患者恢複情況
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是在顱內淋巴出顱匯入頸深部淋巴管、淋巴結的部位,使用顯微外科技術,對淋巴係統進行分流手術,降低腦內淋巴回流壓力,促進阿爾茨海默病的致病蛋白轉運出顱,減輕局部組織纖維化及頸部神經壓迫情況,從而可能逆轉大腦的退行性改變,減緩病情進展。
2024年6月,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成功實施了頸部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為兩位重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帶來了顯著的治療效果。2025年開年,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也開展了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
新藥研發市場火熱,早診早篩重要性不減
作為全球阿爾茨海默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該病治療手段的更新一直被高度關注,相關新藥的研發市場也十分火熱。
瀟湘晨報此前報道,2024年7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湘雅三醫院、湘雅二醫院等相繼開出侖卡奈單抗“樂意保”處方。侖卡奈單抗注射液是“樂意保”的醫用名,適用於由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和阿爾茨海默病輕度癡呆。
湘雅二醫院神經內科負責人張海南教授當時介紹,侖卡奈單抗適用於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由於疾病的異質性大,關鍵是要有明確的病理診斷。藥物使用之前,患者需要經過嚴格的神經心理學評估、頭顱MRI檢查、Aβ-PET或腦脊液-Aβ檢測,並排除禁忌症,充分權衡評估收益風險比。
到了2024年底,禮來多奈單抗注射液“記能達”獲批。多奈單抗注射液可以幫助身體清除過度積聚的澱粉樣蛋白斑塊,並減緩可能導致人們記不住信息、做飯、管理財務、以及獨立自理能力衰退的情況。
盡管新的藥物和治療技術給了人們更多戰勝阿爾茨海默病的信心,但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李柳紅依然呼籲社會各界都積極參與阿爾茨海默病的早篩、早診,“讓診斷前移”,以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