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人很重要!
如果說我們的初心是這樣的,或者說應該是這樣的,至少應該認為這樣是對的,大約不會有太多的人表示反對。但現實是,絕大多數的人大多數時間是被當作工具,而剩下的時間則是被當作需要警惕的對象,自古已然。“水亦載舟,亦覆舟”這句經典名言說出了很多內情。
或許認為“人很重要”的隻是我等小人物,而小人物的價值觀不會成為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哪怕小人物數量巨大,哪怕小人物們也有共識。
那麽規則是個什麽鬼呢?規則就是必須遵守的東西,否則你就要受到懲罰。可規則這麽多,稀奇古怪的,有些聽都沒聽到過,先不說怎麽遵守,就問為什麽要遵守?我又沒有壞心,又沒有想害人。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在規則這個問題上,既有“規則就是規則”的規則主義者,也有“世界第一條規則就是沒有規則”的自由主義者。當然上麵的說法是極端的情況,絕大多數人會站在兩者之間,先看看那種說法對自己比較有利。
就算是我自己大大地質疑了一番規則,如果捫心自問要不要規則,答案也不會是否定的。理由是“沒有規矩,那可怎麽得了啊”!看吧,其實我們大腦中早就固化了些東西,就像那個“固”字,厚厚的城牆,好有安全感,但也被封禁其中,出不來。
咱也不說什麽稀奇古怪的規則,就說你去商店買東西,你得給錢,不給錢不能拿東西,否則叫搶,這沒毛病吧?零元購帶著計算器搶,警察帶著計算器算要不要抓,這個屬於段子,另說。
不過,買東西要算數,不然多了少了的說不清,所以數字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商業、經濟都離不開數字,數字是我們的好夥伴。然而,細思極恐的是,真是這樣嗎?
數字是工具還是目的,數字重要還是人重要!?
我們苦哈哈地去做那些心不甘情不願的事,難道不是為了數字?國家發展經濟難道不應該是為了人,為人提供需要的衣食住行,而是為了GDP?據說今年國家發展經濟的重點是拉動內需,讓經濟這個車輪轉起來,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配置資源也要讓人們去花錢,從經濟學上講似乎也沒毛病。但是以前我們講美德是勤勞節儉,以後變成花錢大手大腳?好像有點轉不過這個彎。
想想挺奇怪,人和數字的關係怎麽就變了呢?什麽時候變的呢?咱們往前倒騰倒騰曆史,最早人類處於刨食階段,那時候沒有私有製,沒有所謂的經濟,賺了賠了肚子說了算。那時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肚子,所以肚子是老大,那時候如果有經濟學,那也是肚子經濟學。後來人長本事了,有剩餘了,於是需要區分這東西是誰的,於是有了交換,多啊少了,賺了賠了的,於是,用到了數字。似乎自從有了數字開始,就有以獲取數字為目的人。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生長在由大山、荒漠以及大海圍出來的相對封閉的一大塊地方,發展出的是大一統的農耕型文明,重農輕商。雖然也擺脫不了為了數字的宿命,但也能守本分,知道根在哪兒。即便今天的中國人,也還是有了點數字就想著怎麽換成房子和地,老祖宗那點尿性都刻在基因裏了!
而起源於中東的基督教文明,講究重商守信。這和地緣也有很大關係,在三大洲交匯處,任何一個方向的背後都是無窮無盡的戰爭潛力,自己想種地吧還特麽的是沙漠,隻能夾縫中求生存,所以能活下來到最後的,一定是人精中的人精!
猶太人放貸積累下的經驗發展出基於信貸的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也就是數字加規則的一套組合拳,最後嚴謹地證明了,你的都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為什麽西方文明特別重視這個信和規則,以及強調形式正義呢?我好不容易嚴謹地證明了,你的都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而你要是跟我耍賴不認,那豈不是很麻煩?所以你必須有信!
信不隻是誠信的信,同樣還是信仰的信。現代西方經濟學是披著科學外衣的信仰,是一個“理性人”定義下的算法,而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相信,人就是“理性人”。至少你認為人應當理性,在社會及經濟生活中,人按照“理性人”那樣選擇、決策就是對的,是好的,是善的!是這樣吧?是這樣嗎?
人在數字麵前顯得如此的弱小,為了數字人可以殺人,可以發動戰爭,大量地殺人,美其名曰“理性”。這些早就不是什麽意外了,而是活生生的現實,甚至是“哪怕是我,也會這樣選”的理所當然。
而我們今天要麵對的問題是,數字還成了精,進化成了AI,這還怎麽練?也難怪馬斯克要跑,或許到了火星下麵的問題會有另一套答案。
人和數字哪個更重要?哪個是工具?哪個是目的?
這時候我想到的一個詞叫:智慧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