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詞:一場與”細頸瓶“的無聲較量

前不久,知乎上一位不明真相的網友,提問如何徹底清洗細頸瓶,卻不曾想,這條問題,因與習近平的名字發音相似,直接被係統送進了“404禁區

 

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敏感詞是一門與時俱進的藝術。它們的存在就像文字難民營,永遠在被更新、被淘汰和重新定義的循環中掙紮。我們所熟悉的那些經典敏感詞”——比如“64”法輪功香港自治等,早已是審核係統的釘子戶。隨著社會事件的更迭,更多敏感詞如雨後春筍般,讓中文互聯網進入了一場持久的躲貓貓大戰

 

比如,微博上學習不好也可能踩雷。誰能想到,在全民學習強國熱潮中,這句無心的吐槽,居然被審查係統視作對最高領導人的褻瀆?更魔幻的是,姓的也受牽連。趙家人出自魯迅《阿Q正傳》中那個耀武揚威的趙太爺,在現代語境下成為對中國權貴階層的隱喻。民間巧妙地以趙家代指這些統治精英,中國成了趙國,而趙王則指向習近平。既隱晦又直擊要害,成為一種曲線表意的語言藝術。敏感詞篩選機製,不僅對用戶智商提出了挑戰,也讓網絡審查員每天麵臨這是諧音還是諷刺的靈魂拷問。

 

 

這種審查機製的荒誕在於,它試圖將語言的複雜性簡化為某種機械規則,卻最終讓中文互聯網變成了一個迷宮。每個網民都在想方設法與審查機製鬥智鬥勇:敏感詞不讓發?那我拚音縮寫;縮寫也不行?那我用表情包;表情包也被禁?那我發圖。最終,圖文並茂的微博成了一個個拚貼畫展,讀者卻像在解密碼。

 

隨著審查機製的強化,網民們也開發出了自己的敏感詞替代品“ZF”代替政府,“JC”代替警察,真理部代替宣傳部。這些簡寫和隱喻,不僅讓人會心一笑,也成為社交媒體上的地下語言。甚至,像“1984”大洋彼岸的燈塔等詞語,也都成為暗指權力批評的象征符號。

 

但問題是,這種語言上的對抗無法永遠奏效。畢竟,AI審查員的升級速度,遠遠快於網民的創造力。你剛發明一個新詞,它立馬就會被算法加入黑名單。有時,一條微博,可能觸碰多個敏感詞,三連炸號的現象並不罕見。這讓網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語言焦慮:我該用什麽詞才能既表達思想,又不觸碰紅線?

 

敏感詞的存在,逐漸將中文互聯網推向了荒誕的深淵。在微博、知乎和微信公眾號上,不少網友感歎,自己每天寫東西就像走鋼絲:既要規避審查,又要讓讀者理解,還得保證語言幽默有趣。這不僅對創造力提出了高要求,也對心態提出了巨大挑戰。

 

更為諷刺的是,審查機製的無形壓力,逐漸讓人們學會了自我審查。這種自我審查的結果,就是討論內容的縮減,以及公共話題的回避。原本可以用於深刻討論的時間和精力,都被用來與敏感詞庫鬥智鬥勇。長此以往,公眾輿論的空間會越來越狹窄,而社會問題的解決也會越來越難。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麽中國的網民沒有更強烈的反抗?原因其實很簡單:在長期的審查環境中,人們已經習慣了繞道而行的思維模式。與其冒著風險直麵敏感話題,不如用娛樂化的語言調侃一番。於是,我們看到,無論是細頸瓶事件,還是趙家人術語,最終都被網友轉化為一種無奈的自嘲。

 

這種娛樂化討論的代價是顯而易見的。它讓嚴肅的公共議題,失去了應有的分量,也讓人們逐漸喪失了對言論自由的追求。當我們用細頸瓶調侃審查機製時,或許會有片刻的愉悅,但這種愉悅,能否掩蓋語言空間縮小的痛苦?

 

敏感詞,是中國互聯網的一麵鏡子。它不僅折射出審查機製的荒誕,也揭示了社會輿論空間的壓縮。我們隻能一邊捧腹大笑於敏感詞的奇葩案例,一邊在鍵盤上,小心翼翼地敲下每一個字母,祈禱它們不會一不小心誤闖禁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