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這樣下去,廣州很多老板頂不住!

再這樣下去,廣州很多老板頂不住! 

10月24日,廣州市統計局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GDP突破22149億元,相比去年前三季度,增長2%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17.28億元,同比下降2.6%; 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422.00億元,同比增長1.1%;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6510.67億元,同比增長2.4%。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廣州的經濟數據,可謂慘淡!

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33462.0 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 增長 5.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 71.5 億元,同比下降 0.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 4757.9 億元,增長 5.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 28632.5 億元,增長 5.1%。

上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34389.18 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 增長 4.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60.78 億元,同比增長 5.5%;第二產業增加值 8032.81 億元,增長 1.2%;第三產業增加值 26295.59 億元,增長5.8%。

深圳:地區生產總值為 25934.28 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 增長 5.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 16.95 億元,同比下降 2.1%;第二產業增加值為 9679.45 億元,同比增長 8.7%;第三產業增加值為 16237.88 億元,同比增長 3.5%。

相比北上深動輒4-5%的增幅,廣州僅有的2%增長,已經遠遠掉隊。

廣州的GDP不僅增長落後,絕對值也被遠遠甩開,就連曾經在廣州身後緊追不舍的重慶,都已經反超廣州。

重慶前三季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244.3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 同比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486.83億元,同比增長2.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991.33億元,同比增長6.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766.15億元,同比增長5.8%。

重慶GDP的增幅是廣州的3倍,絕對值反超廣州1000億元。

雖然具有省級體量的重慶,以直轄市的身份全麵反超廣州,顯得並不是那麽公平,但重慶亮眼的經濟數據,依然讓廣州顯得黯然失色。

統計局的數據是冰冷的,隻是宏觀上的體現,數據的背後,是廣州大大小小老板的生存實錄。

我在生活了近十幾年,在廣州工作了十幾年,特別是最近幾年,接觸的中小老板不計其數。

我感覺這麽多年以來,從來沒有哪一年,像今年這麽難。

一、年銷3個億,如今被輪番起訴

林總是廣州一家IT分銷公司的老板,他幹了十幾年IT分銷,今年終於幹倒閉了。

他曾是一個名不經傳的小老板,在藏龍臥虎的廣州IT界,林總屬於後起之秀。

2019年左右,國內IT某大廠,在國外碰壁之後,全力開拓國內市場,林總有幸成為了該大廠的核心代理商。

隻要你有足夠的現金,隻要你能墊付資金,隻要你能壓貨,該大廠有足夠的生意,帶你事業起飛。

短短兩三年時間,林總的公司,從一個一年銷售額幾千萬的小公司,迅速壯大成為一家年銷幾個億的中型企業。

這是多少小老板遙不可及的夢想,幾年時間,林總走上人生巔峰,如夢幻一般。

林總一時之間,成為該大廠的代理的成功標杆,出席大廠的各種大會,在大會上成為座上賓,鮮花掌聲不斷,成為了風雲人物。

然而,表麵上的風光,隱藏著常人不知的淒涼。

為了完成大廠既定的出貨指標,林總不得不把大量的貨物壓進倉庫。

壓什麽貨?什麽時候壓?

大廠的客戶經理,會根據自己手上的項目情況,給林總指導,讓林總根據他們的項目清單,來提前備貨。

林總提前壓貨,能給這些客戶經理,提前帶來銷售額。

客戶經理為了完成了任務指標,會向林總誇大項目的成功率,以及虛假承諾項目周期。

為了完成大廠的任務,林總隻能饑不擇食,用真金白銀換取大廠畫的餅,來給自己充饑。

如果廣州的市場需求依然像 往年一樣大,客戶經理承諾的項目能完全落地,林總倉庫裏的貨,或許能夠順利出掉。

但是,天不遂人願,廣州的IT市場崩塌了。

2024年,廣州賣地收入銳減,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政府沒錢上馬項目,大量非必要的項目被無限期延後,有些項目甚至被取消,極少數項目縮減規模采購。

林總庫房裏的貨,堆積如山。

有些貨,項目丟了,就再也賣不出去;有些貨,項目延期了,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出。

更為糟糕的是,廣州整個IT行業的流動性非常緊缺,到處都缺錢,林總放出去的賬期,無法回收。

一方麵是庫存占用了幾千萬的資金,另一方麵幾千萬應收款收不回,每個月百來號員工一兩百萬的固定開支,林總難以為繼。

苦撐一年之後,林總的供應商,以及銀行們,坐不住了。

先是兩家銀行,前後腳起訴林總公司,追討貸款。

林總公司崩塌的多米諾骨牌,被推倒了。

看到銀行起訴,總代理商慌了,又有兩家總代公司,接連起訴林總公司。

走到被起訴這一步,林總已經無力回天。

有人說林總早已轉移了資產,但林總堅決否認,無論如何,他是無法全身而退的。

被林總坑得 最慘的,就是那些給林總公司供貨的總代理商們。

唯一全身而退的,就是這家IT大廠商。隻有它,能讓總代理商背負賬期;也隻有它,能讓代理商乖乖壓進大量的庫存。

接下來,等待林總的,將是被執行,然後限高,成為老賴,在個人征信上,永遠無法翻身。

總之,林總已經認命,躺平!

在廣州,像林總這樣倒下的老板,還有很多。

二、刷信用卡創業替恒大還債

張總是一個90後創業者,早年在一家IT代理公司做銷售,懂行之後,自己出來單幹。

為了不和原來的老板衝突,張總不碰原來的客戶,憑借著打工那幾年認識的廠家資源,他重新拓展一些大客戶。

2020年左右,張總抱上了一條大腿——恒大,那個時候,這條腿不僅粗,看起來還很有肉。

彼時,我在張總公司喝茶的時候,總是見他滿臉笑容,暢談著恒大又有幾個框架采購的標,金額有多大,他能拿下多少份額。

張總的公司不大,含財務、商務、技術和他,也沒超過10個。

我當時很是疑惑,為什麽恒大這麽大一個客戶,一年上千萬的生意,怎麽會找他做,廠家也為什麽要支持他來做。

由於我和張總的業務不多,不是經常見麵,偶爾見麵聊一聊,並不深入。

今年再去張總公司時,恒大已經暴雷3年之久,他的公司也隻剩下三個人,一個財務兼商務,一個技術,再加上他。

和前幾年不一樣的是,現在張總是滿臉愁容,蒼老了許多。

他和我吐槽恒大暴雷之後,他有800多萬款收不回來,他創業多年賺的錢都賠進去了。

供應商的款,他一分也不能拖欠,隻能借新債,還舊債,靠自己和兩個員工的信用卡、借唄、消費貸來閃轉騰挪,除了維持小公司正常運轉,隻能勉強渡日。

張總是還沒有躺平,也還沒有倒下,他還年輕,窟窿他還有能力和時間補上,他現在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在替恒大還債。

現在跟著他的兩個員工,都是他的心腹好友,是前幾年創業的時候從前東家帶出來的,他們不願意走,他也不能裁。

這兩個員工跟著他享受過恒大生意紅火時候的虛假繁榮,現在也陪著他,為當時的泡沫埋單。

在廣州,倒下的房地產商遠不止恒大,曾經地產界的華南五虎,現在已經銷聲匿跡。

在他們背後,是幾萬、幾十萬家像張總這樣的老板,他們多年的積蓄化為烏有,背著沉重的負債,負重前行。

今年,我看到好幾個這樣的老板:有一個踩了雪鬆控股的雷,目前還有1500萬項目款血本無歸;有一個同時踩了恒大等華南五虎的雷,將近1個億資金無法回收。

多年前,我在張總公司的疑惑也得到了解決,這些大地產商的大生意,之所以給這些名不經傳的小公司做,根本原因在於大公司不願意做了,不願意再墊資了,所以像張總這樣的小公司,有了可乘 之機。

當一個大機會輪到小公司的時候,這個機會往往是一個陷阱。

在廣州,還有成千上萬家中小企業老板,在替前幾年高歌猛進的房地產開發商,艱難還債!

三、廣州的老板到底有多難

上文的林總和張總,是廣州大大小小老板的一個縮影,有的已經躺平,有的還在苦苦支撐。

特別是那些還在苦苦支撐的老板,他們每天都在失血,他們到底有多難?

1.營業額急劇萎縮

我身邊的老板都不大,大的老板員工100-150人,營業2-3個億,今年基本上跌 到1個多億。

中型的老板公司20-30人,一年體量在6-7千萬,今年基本跌 到4000萬以下。

小老板公司10個人以下,曾經一年營業額2-3千萬,今年基本跌到1000萬以內。

業績腰斬、膝蓋斬,屢見不鮮。

業績下滑,不是他們不努力,也不是他們的員工不努力,而是市場需求突然沒有了。

2.資金鏈非常緊張

生意好的時候,資金鏈會緊張;生意不好的時候,資金鏈更緊張。

根源在於財政沒錢,很多項目大總包拿不到錢,中小企業作為大總包的分包商,也拿不到錢。

分包商沒有收入,他們隻能拖欠設備供應商的款。

這樣,就造成設備供應商應收賬款高企;他們還麵臨另一個挑戰,那就是廠商給的業績壓力,為了完成業績,他們還要背負大量的庫存。

一麵是應收款收不回來,一麵還要借錢備貨,再加上業績下滑,預付款也急劇減少,導致他們現金流為負,資金鏈異常緊張。

為了能夠讓公司正常運轉,為了給員工持續發工資,老板們不得不把多年積蓄全部投入公司,房產抵押從銀行貸款投入公司,從民間高息借貸投入公司。

這些老板們,將個人全副身家,牢牢地 綁在了公司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3.不敢裁員

很多人說,業績不行,可以裁員啊,大幅裁啊。

但現實並不是裁員就能解決問題,裁員本身也是一個大問題。

和平裁員需要一筆不菲的賠償金,如果不賠償,仲裁和訴訟就會不斷,牽扯到老板們的精力。

裁員還會導致業績進一步下滑,業績斷崖式下跌,會導致銀行貸款額度縮水,很多靠銀行借新還舊的老板,會因此崩盤。

所以,但凡老板們還能從民間借到錢,但凡還能借新還舊,他們都不敢大幅裁員。

因為裁員,真的 會引發崩盤,那是萬劫不複的深淵。

4.看不到希望

以上種種困難,如果隻是暫時的,有一個期限,老板忍一忍,熬一熬,或許就過去了。

但沒有人知道,這種狀況會持續多久,沒有哪個老板知道,這種艱難時刻,還要多久才能過去。

有人說明年會好一點,有人說明年會更差;有人說後年應該經濟會起來,還有人說今年可能是未來最好的一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但沒有一個人能夠確切地知道未來。

上麵出台了很多政策,利率一降再降,廣州樓市也徹底放開了限購,但目前廣州的經濟,還沒有好轉的跡象。

所有老板都在翹首以待,期待政府發債的項目,能夠盡快落地下來,遠水雖然難解近渴,但那是希望。

希望接下來,廣州的經濟能有起色,不然,再這樣下去,廣州很多老板頂不住。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