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炸,太絲滑了!人類史上首次“筷子夾火箭”,星艦能叩開星際之門嗎?

2024-10-13 17:52·錢江晚報

 

北京時間10月13日晚上20時30分許,人類航天史上首次“筷子夾火箭”的大戲終於上演了。

有史以來最大的運載火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星艦”的第五次測試飛行,從美國得克薩斯州點火升空。

據環球網報道,直播畫麵顯示,火箭第一級——超重助推器,在發射後約7分鍾時,在一座高約145米的塔架完成“曆史性著陸”。塔架上的一對巨型機械臂,如同筷子夾雞肉一般,“夾住”將近300噸重的箭體。

這恐怕是航天史上最驚險的動作之一,稍有不慎就會放一個“大煙花”。人類首次使用如此大膽的方式回收航天器,成為星艦第五飛的最大看點。

馬斯克2019年分享的藝術渲染圖:“星艦”降落於月球基地。圖源:IC PHOTO

在科幻巨作《三體》中,當今人類的化學能火箭飛向深空被形容為“劃著獨木舟橫跨大洋”,是“癡人說夢”。伊隆.馬斯克就像劃著獨木舟橫跨大洋的“癡人”。他要把化學能火箭的潛力壓榨到極致,想把人類曆史快進到移民火星這一集。

在他的火星移民藍圖中,“星艦”將擁有今天人們難以想象的效率——巨大的運載能力、驚人的數量和發射頻次,以及極低的價格,以實現“100萬人去火星”。這仰賴於三大關鍵技術的“王炸組合”——

箭體材料,用的是你手裏保溫杯的不鏽鋼;燒的燃料,是你家煤氣灶每天在燒的甲烷;而回收火箭、重複使用,就像你用筷子夾菜。

低成本、大規模進入太空,是人類一直孜孜以求的夢想。如此“接地氣”的航天器,真的能為我們叩開通向月球和火星的“星際之門”嗎?

王炸之一:“筷子”回收

“垂直反推返回、塔架機械臂回收,是星艦係統未來實現快速回收、快速發射的關鍵一步。”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王慧泉教授告訴潮新聞記者。

用來抓住“星艦”的塔架被叫做Mechazilla,直譯過來為“機械哥斯拉”。兩個機械臂均為長36米、高18米,承重達700多噸。

圖源:@北京科協

2021年8月,馬斯克發推稱:“SpaceX將嚐試用機器人筷子捕捉史上最大的飛行物體……就像用筷子夾小塊兒壽司。”同年10月28日,Mechazilla 進行了首次測試。

與采用四條折疊腿直接著陸的獵鷹9號火箭不同,SpaceX從一開始就沒有給超重助推器和星艦飛船設計著陸支架。

據王慧泉解析,“筷子回收”主要有兩方麵好處——

首先,回收時在空中就讓火箭掛在機械臂上,然後直接把一二級火箭堆疊在一起。馬上就能加注燃料、簡單檢修,然後就能直接再次發射,極大加快了重複使用的速度

而獵鷹9號火箭就麻煩多了,著陸後要運回工廠翻新、更換、檢測眾多零部件。此外,“星艦”的甲烷發動機在燃燒後幾乎無殘留,而獵鷹9號的煤油發動機卻有大量結焦、積碳需要清洗,必須返廠。

其次,省去了著陸支架,火箭有效載荷大大增加,就能裝更多人、貨物和燃料。

“不過,要想實現塔架抓取回收,還麵臨著三大‘攔路虎’。”王慧泉提醒道。

第一,。塔架回收需要極高的精度,從視頻看,連箭體上的承力點都要對齊機械臂,差一點就可能功虧一簣,甚至碰撞爆炸。

第二,。需要箭體承力點有足夠強度。萬一“筷子”把火箭“夾”壞了,就沒法重複使用了。

第三,。兩根“筷子”必須有強大的緩衝減震能力,能輕柔地把箭體接住,最大可能地減少衝擊力。

圖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事實上,中國航天的“腦洞”也不遑多讓。在2022年2月17日於北京舉行的近地軌道載人航天發展展望與合作國際研討會上,航天科技一院展示了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芯一級回收方案,采用繩網吊掛回收裝置令人耳目一新。通過數條活動的係繩,在火箭下降時把火箭吊掛住,實現軟著陸。這一方案的容錯度明顯比“筷子回收”更大,不過能否快速複用尚有待觀察。

“筷子夾火箭”和“繩子掛火箭”,究竟哪個逆天腦洞能幫助人類飛向“星辰大海”,我們拭目以待。

2021年12月,得州博卡奇卡的“星艦”原型機。圖源:IC PHOTO

王炸之二:不鏽鋼造火箭

“不鏽鋼最大的缺點就一個字:重。但優點有很多,強度高,耐高溫耐低溫,而且極其便宜。”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對記者說。

據測算,再入大氣層時星艦飛船表麵有20%暴露在1470℃高溫下,還有20%最高溫是1300多℃,其餘表麵最高溫低於1176℃,堪稱“鬼門關”。304不鏽鋼熔點通常在1400℃上下,比目前任何主流箭體材料都要耐高溫,“星艦”還有1.5萬多塊隔熱瓦,能經受1648℃高溫,而不鏽鋼也可以扛一扛。馬斯克本來想在“星艦飛船”用碳纖維,但是碳纖維抗高溫不行,就大膽改成不鏽鋼。

太空裏更多是極寒環境,不鏽鋼即使在零下160℃也能保持延展性和強度,在平均溫度零下63℃的火星表麵遊刃有餘。更神奇的是,不鏽鋼在低溫下強度會提高50%,甚至高於鋁鋰合金,添加鉻鎳的不鏽鋼還會增加12-18%的延展性,比碳纖維還堅固。

然後就是廉價,不鏽鋼簡直太便宜了。家裏的高壓鍋、保溫杯、櫥櫃……生活中隨處可見。

(我國正在研發中的不鏽鋼火箭朱雀三號。視頻來源:藍箭航天)

在馬斯克最關心的價格方麵,他算過一筆賬——用碳纖維造火箭,每公斤成本超135美元,同時碳纖維有35%的損耗,因此每公斤要花200美元;鋁合金也要每公斤三四十美元;用301不鏽鋼造同樣的火箭,每公斤才3美元!

這還沒完,碳纖維製造工藝複雜,技術人員時薪250美元,而焊接不鏽鋼板的焊工時薪不到50美元。馬斯克曾說,NASA的SLS重型火箭花費的錢,夠“星艦”炸100次。

“太重的確是個很大缺陷,因為航空航天材料都追求一個‘輕’字,為減重每一克而奮鬥。”楊宇光介紹,“箭體太重,推力又不變,能帶的燃料和貨物就少了。”

因此,想要采用不鏽鋼造箭體,必須有前提條件。“發動機必須夠優秀。‘星艦’的‘猛禽’全流量分級燃燒循環液氧甲烷發動機,做得個子小、推力大、比衝又高,彌補了不鏽鋼在重量上帶來的損失。”楊宇光說。

另外一點,如果火箭做得特別大,也可以部分彌補不鏽鋼太重的缺點。換言之,就主打一個“大力出奇跡”,這也正是“星艦”的設計思路。

不過楊宇光強調,我們不能單純以為“星艦”就是“傻大黑粗”,其實“星艦”的不鏽鋼箭體非常有技術含量,“它做得非常薄,又大又薄又耐壓,背後的材料技術和加工水平都非常高”。

2023年4月20日“星艦”首次發射雖然失敗了,但在天上翻滾了好久才解體,恰恰說明其不鏽鋼箭體的強度相當大。

而采用“筷子回收”方式的承力點在中部,對箭體強度要求很高,不鏽鋼材料同樣能發揮優勢。

2022年12月14日,朱雀二號遙一火箭在酒泉發射瞬間。圖源:央視新聞

王炸之三:燒甲烷

2023年7月12日,藍箭航天的朱雀二號火箭搶在“星艦”前麵,成為全球第一枚成功發射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而“星艦”的“猛禽”則是世界上技術最先進、推力最大的液氧甲烷發動機。

根據燃料不同,火箭可分為固體火箭和液體火箭。航天發射主流是液體火箭,當前主要是液氫液氧、液氧煤油、液氧甲烷三種。在《中國航天》執行主編張京男眼裏,液氧甲烷是當前火箭發動機的最終狀態。

為什麽是甲烷(CH4)?因為太香了。“液氧甲烷是目前可複用火箭最理想的動力,沒有之一,而火箭的複用代表著人類航天未來發展方向。”王慧泉扳著手指給記者一條條分析。

第一,液氧甲烷推進效率不錯,理論比衝達390秒,僅次於氫氧動力。簡單科普一下,比衝指1公斤燃料推動1公斤重量能維持的時間,是火箭發動機的頭號性能指標。

第二,燃燒結焦少,發射後管子更幹淨,修複比煤油發動機省事省錢多了,使得回收後在塔架上加油、檢修後直接再次發射成為可能。這一點最適合大規模、高頻次回收重複使用。

第三,能量密度低於液氫但高於煤油,發動機噴口直徑小,結合“泵後擺”技術能大幅減小發動機體積和重量,能在箭體裏塞下更多發動機,大大增強火箭推力。

第四,極其便宜,甲烷遍地都是,可以用你家天天在燒的天然氣提純獲取,每公斤成本才5塊錢,是液氫的1/100!也不到煤油的一半,堪稱“白菜價”。

此外,甲烷還有儲存方便、所需氧化劑少、可在外星獲取、無毒無汙染等優點。

3月14日,星艦三飛。圖源:IC PHOTO

藍箭航天首席執行官張昌武認為,選擇液氧甲烷是曆史的必然。“為了適應未來星際旅行,需要更經濟、更適合回收的推進劑,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甲烷。”

據航天科技11所大推力發動機總體研究室副主任張曉光透露,我國在2000年啟動研製甲烷發動機,20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將用於中國重型火箭的芯一級和二級上,綜合性能指標與“猛禽”相當。

太空旅行:普通人還要等

在SpaceX的“星艦”藍圖裏,未來將完全回收一二級,同時每台發動機理論上可複用50次。最終目標是發射成本隻剩下燃料、測控維修等雜費,將每公斤載荷發射成本降到10美元的極低水平,讓普通人都能圓太空夢。目前我們距離這一步還有多遠?

楊宇光坦言:前景不明朗。他舉了航天飛機的例子,來證明“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洛杉磯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展出的“奮進”號航天飛機。圖源:IC PHOTO

“航天飛機就是入軌級可重複使用,但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據楊宇光介紹,航天飛機全係統起飛重量達2000多噸,如果是常規構型的運載火箭,低軌運力至少能有六七十噸,但是航天飛機的運力隻有29噸。付出那麽多代價,第一是為了能載人,第二是為了能回來,能重複使用。

航天飛機每次回來還都要做非常複雜的檢修,它的每塊隔熱瓦形狀都不同,難以標準化量產。“星艦”好一點,大多數防熱瓦形狀是一樣的,但靠近頂部以及升降翼麵的防熱瓦也不一樣,要更換這些必然帶來時間和人才成本。“因為技術過於激進,首先能不能成功還要打個問號;即便完全複用在實踐中成功了,最終是不是省錢也不好說。”

尤其是未來“星艦”要計劃載人飛行,安全將會是更大的難關。航天飛機隻是載7個人,在135次飛行中就炸了兩次(1986年的“挑戰者”號和2003年的“哥倫比亞”號),共有14名航天員遇難。“星艦”一方麵要極致地壓縮成本,另一方麵要一次運載100人,萬一發生一次嚴重事故,基本可以肯定這100人都無法生還,這對於“星艦”計劃帶來的衝擊是難以想象的。

載人航天的安全要求有多嚴格?楊宇光舉了個例子:SpaceX本想在載人“龍”飛船上使用火箭反推著陸,但被NASA和FAA(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給否決了,還是擔心反推太不安全,要求SpaceX改回降落傘減速著陸。

首艘載人“龍”飛船。圖源:IC PHOTO

“‘龍’飛船外形非常短粗,其8台發動機隻需4台工作就能著陸,就這樣美國官方都不允許。‘星艦’二子級可比‘龍’飛船要細長得多,稍微一歪就可能倒、可能炸,風險太大,至今隻成功回收過一次。不載人也就算了,載人的話,官方怎麽可能開綠燈?”楊宇光提醒,“星艦”載人的二子級要想重複使用,其唯一的著陸方式就是火箭反推,因為其空重達120噸,這遠遠超出了降落傘的承重極限。如果管理部門不允許,那麽“星艦”載人飛行也隻是空中樓閣。

楊宇光進一步指出,“星艦”事實上不太適合送人送貨到月球、火星,最適合它的工作是繞著地球轉,比如發射衛星到近地軌道

“因為發射深空載荷需要更高的速度,隻有級數多,速度才能加上去。比如‘土星五號’是三級火箭,N1更達到了五級;再比如,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基本型是兩級半,專門發射空間站的長征五號B就是一級半。”楊宇光認為,“星艦”為了百分百可重複使用,選擇了兩極構型,對於近地軌道是合算、高效的,但對於深空運輸來說效率卻是極低的。

叩開星門:需要全人類勠力同心

目前,我國可重複使用火箭也已呼之欲出。

今年6月23日和9月11日,兩家中國公司成功完成了十公裏級火箭垂直起降試驗,分別是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和藍箭航天。此外,據航天專欄作家陳藍觀察,中國還有四家公司實現了低空回收,四家公司實現了係繩或航發驅動飛行及回收。

事實上,規劃有可回收火箭的中國公司不止以上10家,還有天兵科技、東方空間、空天引擎、箭元科技等也在摩拳擦掌,預計不久也會加入回收試驗俱樂部。

“實事求是地說,在航天技術重大創新方麵,SpaceX依然領先。”陳藍說,“在目前階段采用跟隨戰略是完全正確的,它可以讓人們避開許多別人踩過的坑,少走彎路,提高效率。沒有必要重複發明輪子。”

畢竟,邁向“星辰大海”征途漫漫,不是一個國家可以獨立完成的,需要世界各國的勠力同心。人類也隻能一步一個腳印、摸索著艱難前行,攜手在群星之間,共同譜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新篇章。

“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