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為何難當美國總統?
世界上已有相當數量的女性成功登頂總統大位。例如,伊莎貝爾·貝隆於1974年至1976年擔任阿根廷總統,瑪麗·羅賓遜在1990年至1997年擔任愛爾蘭總統,利迪婭·蓋萊爾於1979年至1980年擔任玻利維亞總統。今年8月14日,墨西哥聯邦選舉法院確認6月總統大選結果,克勞迪婭·辛鮑姆正式當選為墨西哥首位女總統。作為民主先行者的美國,為何至今沒有產生女總統呢?
其一,從製度層麵而言,女性獲得總統的職位比在議會製下獲得總理的職位更加困難。梳理曾經擔任國家領導人職務的女性,其中擔任總理的要更多一些。原因或許和議會製與總統製的製度運行模式有關,在議會製國家,女性要想執掌大權,隻須在選舉中成為議會多數黨黨魁,便可幾乎穩當地坐到首相或總理席位上。在總統製下,女性候選人在得到所在黨派的提名之後,往往要經過一場全國性的選舉活動並且獲勝,才有機會當選總統。
其二,從政黨挑選候選人的機製上看,總統候選人往往因為“身份價值”而被選中。一般而言,美國民主黨的候選人具有多重身份標簽,以便吸引更多的少數族裔選票,比如借助奧巴馬的膚色爭取有色人種支持。對於女候選人而言,政黨看中的是性別上的獨特性。但女候選人往往既不能贏得男選民支持,也很難整合女性群體的偏好,因而單純地以性別來吸引選民,並不是明智舉措。因此,當一個標簽更多、更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候選人出現時,政黨往往會做出其他選擇。
其三,從不同性別關注的議題來看,美國選民中的男性常常更關心商業、戰爭等議題;女性則更多關注社會福利、教育、醫療等領域。當然,隨著女性選民的受教育程度、政治意識提高,也更關注社會政策之外的一些議題,這些議題在傳統上屬於男性專利。
其四,美國政治與生俱來的男性色彩濃厚。製度設計之初,政治就是男性的遊戲,女性被排除在外。在爭取選舉權之後,女性有機會進入政壇,但不少情況下也依附於男性。第一位女州長內莉·泰洛·羅斯、第一位女參議員海蒂·卡拉韋,都是由於丈夫在任上去世,才被任命接替職務。希拉莉從政生涯到獲得候選人提名,很大程度上也與“前第一夫人”的光環有關。同時,在美國政治中,女性也常處於男性權力的從屬地位,往往出現在副職崗位上。另外,媒體對於女性的關注往往也不是執政能力,而是迎合社會市場的偏好,將女性政客“花瓶化”。
根據最新民調,哈裏斯的支持率明顯高於川普,兩人也在采取不同的計劃爭取更多支持。要注意的是,首先,分析美國大選曆史發現,允許或者選擇女性當選總統的可能性並不樂觀。其次,2016年在希拉莉和川普正式對決之前,一些民調數據存在偏差。對希拉莉勝選概率預測較為保守的Nate Silver的模型就認為,希拉莉的獲勝概率為71.4%。也就是說,川普的民調數據容易被低估,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他的言論中有不少包含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的內容,因此他的支持者不少都傾向於不表態。
哈裏斯也許並不會因為女性身份而當選,反而是因為她的當選使得女性的力量得以證明。總之,在最後這段時間,她必須卯足勁吸引選民關注,並贏得足夠多的支持,才有機會問鼎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