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自給率不足50%,財政部再次要求過緊日子
9月14日,財政部發出報告,要求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不動搖,控一般、保重點。這兩年,從中央到地方,反複提出要過緊日子。比如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到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今年3月,財政部發出通知督促各地區各部門堅持過緊日子不放鬆。
這日子到底有多緊呢?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支缺口超過2萬億元,最關鍵的是收入下降了2.6%,支出卻還在增長。
從地方來看,上半年隻有上海財政自給率超過了100%,實現了盈餘,其它全部入不敷出。而總共有17個省市財政自給率低於50%,最低的西藏隻有10.2%,基本都要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而每年獲得轉移支付最多的河南、四川,上半年財政自給率也隻有44.5%。
相比2015年或者是疫情前,大部分地區財政自給率都出現了下滑,有些地方降幅超過10%,這讓它們的可用財力愈加捉襟見肘。
有人可能會問,過去十幾年,光靠賣地,就讓地方賺的盆滿缽滿,這些錢都花哪裏去了?
主要有三個方麵,一個是基建,一個是民生,還有一個是債務利息支出。其實,光靠賣地收入,來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是遠遠不夠的,還得舉債。所以,地方政府就成立了大量城投公司,然後大搞基建,修地鐵,公路,橋梁,公園等等,改善基礎設施,吸引人才和企業過來。另一方麵加大教育、衛生等民生領域的支出,促進消費,這其實就是經濟運行的邏輯。
但是借錢是需要還的,每年要還本付息。過去經濟發展快,財政收入多,還能讓地方不斷的借新還舊,可以維持運轉下去。
現在的情況是地方債務達到頂峰,今年上半年地方顯性和隱性債務合計超過了100萬億。債務付息支出快速攀升,占財政支出比重,由2017年上半年的3.0%,增長至2024年上半年的4.6%。今年前8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發債約5.4萬億元,竟然有2.3萬億是用來償還舊債。
債務支出大幅增長,但稅收收入和土地財政卻在下滑,這必然會導致收支逐漸失衡。所以,不少地方把非稅收入當作了自主拓展的唯一途徑,2023年,近80%的地區非稅收入在財政收入中的占比較疫情前有所上升,而2024年上半年非稅收入同比增長11.7%,大幅超過稅收收入。
在非稅收入中,罰沒收入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所以就出現了南京一位市民騎自行車沒有牌照被罰款的怪象。
那麽,債務雪球越滾越大,真的隻是為了經濟發展嗎?有沒有重複建設,有沒有為了追求麵子和政績的無效基建?有,而且還不少。
甘肅天水就被中央相關部門通報盲目舉債上馬“有軌電車”項目,造成巨大資金浪費。一年沒多少人乘坐,收入隻有160萬元,運營成本卻高達4000萬元,這就是無效基建。另外,還有廣東珠海,佛山高明的有軌電車都被拆除,這裏麵就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貴州的李再勇,主政六盤水三年,為了政績,大搞基建,給當地增加了1500億的債務。興建的23個旅遊項目,竟然有16個閑置。一個滑雪項目舉債30多億,一條索道花9個多億,真的是錢不用自己還,隨便花就是了。
當然,更普遍的是重複建設,一條道路反複挖,不但浪費錢,還擾民。所以,財政部等六部門下發通知,嚴禁為沒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礎設施資產違法違規舉債,不得增加隱性債務。
真的到了反思並做出調整的時候,不然天量的債務就是一顆定時炸彈。另外,過緊日子要落到實處,不能成為一句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