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台灣上至政客,下至民眾多不熱衷於統一?
在歐美持續炒作台灣所謂民主共同價值觀,頻頻打台灣牌之際,馬英九的登陸無疑對兩岸關係,有著一定的緩衝作用。
馬英九作為前台領導人,首次回大陸祭祖,一路走來可以看出他的糾結與彷徨,作為在台陸二代,他一麵強調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這個中國他指的是中華民國。一麵又避談統一,暗示中華民國的正統傳承。
馬英九祭拜中山陵,訪問南京國民總統府,以及祭祖,表現了他慎終追遠,緬懷曆史的情懷,承認兩岸血脈相連的事實,但也糾結於國民黨的曆史所謂傳承,有不願被中共大陸所統一的心理表現。
馬英九在位時"不獨,不統,不武"的兩岸政策,實際在這次陸訪行程中再次得到體現,他雖倡導"九二共識",兩岸屬於一個中國,但要讓他旗幟鮮明表達兩岸統一,仍有難度。
台灣上至政客,下到多數民眾,為什麽並不熱衷於祖國統一呢?
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吧!
1.社會製度以及民眾心理不同的原因。
兩岸社會製度不同,民眾心理也相差巨大。大陸建國後,進行社會組織改造,實行社會主義製度,聯合社,人民公社化,以國有經濟為主,以集體組織的形式進行工農業生產,以集體形式進行各種社會群眾運動,在社會生產和群眾運動中形成了崇高的集體,國家榮譽感,以集體榮為榮,以集體恥為恥。國家觀念強烈。
台灣實行的是資本主義製度,私有製,使民眾形成"小國寡民"各自為政的鬆散組織形式,各自追求個人幸福的"小確幸",缺少大陸民眾的集體榮譽感,國家觀念比較淡薄。
大多數人隻關心自己眼前生活的境遇,並不關心統一與否的問題。
另外,台灣受日殖民50年,受國民黨,民進黨治理70餘年,新生代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逐漸背離,民族凝聚力逐漸消失。
2.對大陸社會主義製度的誤解,以及自身仍有的優越感。
台灣民眾在資本主義民主人權思想的熏陶教育下,一部分人始終認為大陸製度缺少所謂民主,認為他們是直選領導人,而且有言論自由,對大陸的間接選舉存在所謂政治上的優越感。
無論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國家,對國家的治理都是由少數精英完成的,直接選舉並不比間接選舉優越,反而會耗費大量社會人力財力,使選舉成為職業政客表演的舞台,並不能體現治理能力的高低。
所謂言論自由必須要有限度,無限的言論自由,反而會出現無休止的相互攻伐,相互纏鬥,製造內耗,阻礙社會發展。
在經濟上,台灣原為亞洲四小龍,無論個人工資收入,還是人均社會財富都高於大陸平均水平,台灣最低工資5000多元人民幣,大陸最低2000元左右,再加上各種社會福利,台灣民眾在經濟上對大陸仍有優越感。不過這種優越感已所剩不多了。
社會主製度是大政府小社會,權力集中利於決策執行,效率高,能極大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但難免腐敗叢生,需以極大勇氣反腐。
資本主義是小政府大社會,權利分散互為製約,但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台一部分民眾仍對社會主義製度心存戒心,尤其中上產業階層,懼怕利益得失。
3.台灣政客的私利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台灣宣稱中華民國,無論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政客,都以自己能當選所謂領導人為榮耀,把地區領導選舉稱為"大位"之爭,反映了這些政客狹隘的濃厚封建意識,映射出井蛙胸懷,更不用說出任過所謂"大位"的馬英九,蔡英文等人,肯定不會同意立即統一,他們認為"一國兩製"是把"台灣降格了",認為"國共不對等了",這些看法都反映了他們隱藏內心的個人的私利。所謂民意成了拒統的擋箭牌。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祖國統一的大勢不可逆轉,當前,我們要繼續發展經濟,進行社會改革,加強兩岸交流,消除兩岸誤解,當台民眾心存的誤解及所謂優越感消失,對大陸有更多向往之時,就是祖國自然統一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