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泰豐撤店,10元一個的小籠包不香了?

鼎泰豐撤店,10元一個的小籠包不香了? 

「核心提示」
閉店前,鼎泰豐坐滿了前來懷舊的食客,人們不隻是在追憶那10元一個的小籠包,還有消費升級的年代和它曾帶來的全部幻想。

作者 | 詹方歌‍‍

編輯 | 邢昀‍

鼎泰豐要退出華北市場了。

這個消息對於一些中產家庭來說,多少有些苦澀。這裏曾是他們工作日的午餐據點,也是節假日帶孩子就餐的好選擇——環境好,菜品清淡健康,分量也不會太大。

於是,一波懷舊潮席卷而來。自從宣布閉店,北京的諸多鼎泰豐門店再次擠滿了食客,人們不止為鼎泰豐傷感,更懷念那個人人都願意花44元買一碗蔥花蛋炒飯的年代。

諸多不舍背後,是變化太快的餐飲市場。快到篤信匠人品質的老派標杆餐廳還沒能弄懂,人們為什麽突然就不再願意為一隻精致的灌湯小籠付費

無論懂或不懂,被裹挾其中的品牌都隻有兩個選擇:要麽順勢而為做出改變;要麽激流勇退,讓一切停在最好的時候。

鼎泰豐雖然宣布在此時閉店,但日後將做出怎樣的選擇似乎還不明朗。在公告中,其表示:“未來,我們持續看好大陸市場,將繼續關注餐飲行業的動態和發展趨勢,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再次攜手合作。”

1、14家鼎泰豐將落幕‍‍‍‍‍‍‍‍‍

8月26日,鼎泰豐官方發布消息,將在2024年10月31日前陸續關閉包括北京、天津、西安等地在內的共14家門店,並將妥善處理員工經濟補償金和會員儲值卡業務。

消息一出,社交媒體上呈現兩種情緒,對於一部分食客說,少了一個就餐的好去處,再也吃不到高度標準化、不會踩坑的“玉脂冰清”“酸辣湯”“排骨蛋飯”,甚是可惜。

而更多的情緒則是,“這麽貴,早該關門了”“服務一般,還收服務費”“漲價後,更沒有性價比了”。

員工們是最先受到衝擊的一波。

據中國台灣媒體報道,本次大概有800名員工將被遣散,其中23人為台籍,537人資曆在5年以上,員工工資也相對較高,遣散費加上商場違約金或達到人民幣6000萬元。

鼎泰豐雖然一直堅持不上市,但是公司人事費用較高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前些年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露,公司的人事費用(占成本的比重)達到56%。

虎嗅此前援引鼎泰豐北京漁陽店員工的表述稱,鼎泰豐的員工福利確實較好,年底會有年終獎,還有旅遊機會。

鼎泰豐方麵透露,這14家門店閉店是因為背後運營方——北京恒泰豐餐飲有限公司在大陸的20年營業執照已滿。後續報道中,真實的原因浮出水麵——鼎泰豐方麵沒有同意與恒泰豐的續約。

鼎泰豐在大陸有兩個運營主體,北京恒泰豐和上海廣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前者負責華北區域以及廈門門店,後者負責華東區域和華南區域。

除了品牌方鼎泰豐之外,二者還擁有一位共同的幕後股東——同樣來自台灣的大成集團。公開資料顯示,大成集團對恒泰豐的參股比例為9.09%,對上海廣成的參股比例更高,達到20%以上。

在恒泰豐宣布不續約之後,上海廣成對外發聲稱,鼎泰豐在上海、杭州、廣州、深圳等區域的其他18家門店運營均不受影響。

就華北關店一事接受采訪時,大成集團方麵表示,自己對北京恒泰豐沒有主導權,隻是大成集團的掌權人韓家兄弟和鼎泰豐董事長熟識,因此一起投資了恒泰豐。

如今,這場始於情麵的生意,或許要在不明朗的市場環境中寫下句點了。

近年來,鼎泰豐在大陸營收金額確實下滑幅度較大。這一點不僅有台媒報道的佐證,在大成集團的財報中也可見一斑:雖然2023年上海廣成的利潤達到1525萬元人民幣,但2024上半年度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虧損。

2、台式餐飲大陸遇冷?

不止一位台灣消費者告訴《豹變》,鼎泰豐在台灣的運營情況很好,甚至是常年要排隊的餐館,節假日的等位時間大概在15到20分鍾。

某種意義上講,鼎泰豐之於台灣人,很像四季民福之於北京人,是頗有地域特色和知名度的餐廳。“如果有外國友人來,會選這個餐廳。”多位消費者表示。

鼎泰豐在國外的知名度的確相當高。公開資料顯示,鼎泰豐一直很注重海外市場的拓展,1996年就已經在東京開出了第一家分店,到2001年,日本開出了5家分店,遠遠早於內地市場的布局。

到目前為止,其海外市場已經拓展到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地,在當地華人和留學生心中,鼎泰豐都占有一席之地。

北京恒泰豐總經理楊炳坤在接受采訪時也透露,大陸門店20%到30%的客源是外國人。虎嗅此前也援引鼎泰豐店員的敘述稱,“漁陽店背靠使館區生意較好,一天(營業額)可能六七萬”。

換句話說,鼎泰豐是一個深受外國人喜愛的中餐品牌。但顯然,隻靠外國客人並不能維持鼎泰豐在大陸市場的份額。

事實上,2023年以來,餐飲行業在複蘇過程中迎來一波洗牌調整。台資餐館品牌在大陸的經營狀況似乎都不算樂觀。它們中的大部分已經在大陸深耕多年,但卻都開始摸不清市場的全新邏輯。

除鼎泰豐,大成集團還是台灣菜度小月、欣葉,中式簡餐品牌大成家、日式炸豬排品牌勝博殿、意式休閑餐廳季諾的運營方。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品牌知名度更高的度小月和擁有“拳頭”產品的勝博殿都實現了盈利,但大陸的季諾、欣葉和大成家都處於虧損狀態。

不僅大成集團旗下的餐飲品牌遇冷,源自台灣的呷哺呷哺2024上半年在大陸的經營也呈現下滑趨勢。

8月28日發布的財報顯示,上半年度,呷哺呷哺在大陸市場實現收入為13.1億元,比上一年同期下滑4.7%。相比之下,其在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和新加坡市場實現的收入則有所上漲。

3、中高端餐飲受困

北鼎泰豐閉店背後,是消費降級的風最先吹到了高端餐飲。

疫情之後,包括北京在內的一線城市曾經曆了餐飲業的迅速複蘇,但到2024年,複蘇的趨勢戛然而止:2023,北京年營收1000萬元以上的餐飲企業營收同比增長幅度達到27.7%。

但到2024上半年,同樣是年營收1000萬元以上的餐飲企業,利潤總額僅實現1.8億元,同比下降88.8%,利潤率低至0.37%。

大成集團不僅僅是鼎泰豐的股東方,更是原材料供應方,甚至有專門為鼎泰豐供應特別調配的麵粉。從原料供應的交易金額,也可以感受到大陸餐飲市場環境的變化:2024半年報顯示,包括北京恒泰豐在內的其他關係人,向大成集團的采購金額相較去年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幅度約為四成。

艱難的市場環境之下,餐飲品牌紛紛順應時勢。

高端品牌最先放低身段。以往,作為大陸第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新榮記的人均價格在1000元上下,如今餐廳推出了398元的“窮鬼套餐”。上海的高端餐廳EHB,將經典套餐的價格下調了快三分之一,菜式卻沒有很大區別。

這樣的改變,無疑是為了迎合“中產”。消費升級的年代,高端餐館的增量由這部分人帶來。現在,這些餐館也必須設法抓住他們。

在大陸,鼎泰豐的客群同樣是這類人。如果說高端餐館是中產偶爾打牙祭和商務宴請的餐廳,那麽如鼎泰豐這類中檔餐廳,則是他們的工作餐食堂和帶孩子吃飯的首選。

於是,中端餐飲品牌也紛紛卷出了花樣:西貝蓧麵村不斷嚐試推出人均價格更低的副牌;海底撈從2021年起就不斷有將“牛肉粒”替換成素肉的傳聞;如西貝、金鼎軒、眉州東坡等餐飲品牌更是推出了自家的預製菜,搶占市場。

相比之下,鼎泰豐就顯得很保守了,除了售賣預製菜以外似乎並無其他操作。有媒體報道稱,2019年,其外帶冷凍食品僅有9種,但2023年已經增加到了21款,其中包括牛肉麵、粽子、水餃等等。

隻是,這其中並不包含鼎泰豐的拳頭產品——小籠包。它依然在透明櫥窗裏,由廚師們現場製作。

或許是因為較高的人力成本,或許是因為一以貫之的高端形象,到目前為止,鼎泰豐的大陸門店仍沒有降價的念頭。某外賣平台信息顯示,在鼎泰豐國貿店,招牌單人餐包含一碗蔥花蛋炒飯和一碟什錦豆幹絲,售價65元。

7年前,人們關心的是它顆顆分明的飯粒和如雲朵般輕盈的蛋花,並願意為此付費。而今天,類似的套餐在其他餐館可能隻需要30元,用券還能更便宜。換句話說,它“不劃算”。

在高端餐飲都被拉下神壇的今天,“品質”已經不再是主流敘事。如果完全為了麵子,白領們寧願點上一份價值40元的沙拉減脂餐,更健康、更自律,也更便宜。

閉店的消息一出,北京的鼎泰豐門店幾乎個個爆滿,甚至有店麵暫時關掉了線上配送服務,滿足線下顧客。

社交平台上,對於鼎泰豐的回憶也綿綿不絕。某種程度上,人們不隻是在追憶那10元一隻的小籠包和隻屬於華北區域的杏仁豆腐刨冰,更是在追憶那個消費升級的年代和它曾帶來的全部幻想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