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堪稱世界歧視“強國”

就歧視而言,中國堪稱世界強國,無論對外還是對內,中國人種族和地域歧視的表現都非常明顯。

 

因為膚色,非洲人成為中國人種族歧視的最主要目標之一。許多中國人對非洲人持有負麵的刻板印象,將他們視為貧窮、無知和低人一等的群體。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偏見表現為對非洲人外貌特征的嘲笑,如稱呼他們為黑鬼黑猩猩。在社交媒體和公眾場合中,非洲人常常成為某些中國人種族主義言論的攻擊對象。

 

一直高高在上的西方白種人,也難逃國人歧視的法眼。客氣一點的,稱這些白種人洋鬼子,不客氣的,稱之為白皮豬。曆史上的殖民經曆,現代的國際政治摩擦,以及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使得一些中國人對白種人充滿敵意和蔑視。

 

貧窮是國人歧視的另一個原因,最直接的是對印度人的蔑視,給印度人取了個阿差的外號。對阿差的歧視,主要集中在對印度社會貧窮和衛生條件差的刻板印象上。中國人常常嘲笑印度的基礎設施不完善、社會秩序混亂。印度文化中的某些習俗在中國人眼中顯得奇怪和不可理喻,這加劇了中國人對印度人的負麵看法。此外,中國與印度之間的曆史和地緣政治衝突加深了這種歧視,使得中國人對印度人的負麵評價和嘲諷之詞更加普遍和深刻。

 

中國自古以來笑貧不笑娼,東南亞因為相對貧窮落後,也被國人嗤之以鼻。東南亞國家如越南、菲律賓、泰國和印尼等地的人民在中國人眼中,往往被視為廉價勞動力低級文化的象征。國人認為東南亞人缺乏文化素養和經濟實力。這種現象,特別明顯的表現是東南亞的一些中國遊客,儼然為腰纏萬貫的土豪,對東南亞本地人沒有絲毫的尊重,居高臨下,充滿優越感。

 

這一係列的種族歧視態度可以追溯到中國曆史和文化中的中心主義思想。中國古代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其他國家和民族都是蠻夷,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地影響了現代中國人的種族觀念。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對外來者和異族的排斥情緒就十分強烈,特別是在麵對外部威脅或文化衝擊時,這種排外情緒往往會被激化。在與西方國家接觸並經曆了近代屈辱史後,中國人對西方世界更加抵觸,導致了中國人對外來種族的排斥、輕視和敵視。

 

 

如果說中國人對外表現出的是種族歧視,那麽對內表現出的則是更加複雜的地域歧視。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在曆史、文化、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巨大差異,這種差異導致了不同地區人民之間的歧視與敵視。

 

中國南北方的文化和經濟差異使得南方人對北方人的歧視尤為明顯。南方人常常自詡為勤勞、精明和經濟發達的代表,而將北方人視為粗魯、懶惰和落後的象征。在南方人的眼中,北方人由於受限於自然條件和曆史發展,總是難以擺脫貧困和落後的形象。這種歧視不僅體現在語言上,如使用北佬這一帶有貶義的稱呼,也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公平待遇。

 

河南人是中國國內最常遭受歧視的群體之一。由於曆史上河南地區頻繁的自然災害和社會動蕩,使得河南人在中國其他地方的形象長期以來都帶有負麵色彩。許多中國人認為河南人狡猾、善於投機取巧,不值得信任。這種刻板印象在求職、婚姻、租房等社會活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使得河南人在外地生活中常常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和社會排斥。河南人在中國社會中承受了巨大的歧視壓力,主要集中在騙子偷竊等負麵標簽上。許多河南人因此在外地生活時,不得不隱瞞自己的籍貫,以避免被歧視。

 

對河南人最具殺傷力的是這句順口溜:十億人民九億騙,河南人民是教練,總部設在駐馬店當然,湖北人和江西人也不能幸免: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九個湖北佬,不如一個江西老表。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的中國,河南人、湖北人和江西人在整個國家內與人鬥中的江湖地位可見一斑。

 

此外,北京人與外地人,上海人和鄉下人,北京人同上海人之間也相互歧視、矛盾重重、明爭暗鬥……(此處省略敏感詞404)

 

中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藏族等,長期以來遭受種族歧視。由於這些民族在文化、宗教和生活習慣上與漢族存在顯著差異,他們往往被視為異類,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被視為威脅。漢族主流社會對這些少數民族的排斥和歧視不僅僅體現在語言和態度上,還在就業、教育和社會資源分配等方麵表現得尤為明顯。

 

還有一些極具中國特色體製歧視:當官的對下級嚴厲訓斥,公務員對打工仔橫眉冷對,正式工對合同工指使嗬斥,顧客對服務員大聲吆喝,黨員對群眾英明領導”……(此處省略敏感詞404)

 

種族與地域歧視(當然,還有體製歧視)不僅僅是一種偏見,它更是深深植根於社會心理中的一種優越感。中國社會中的歧視現象是一種複雜且廣泛存在的問題,其根源深植於曆史、文化和社會經濟等多方麵因素。無論是對外來族群的排斥,還是對國內少數民族和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的歧視,都是中國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麵臨的重要挑戰。這種現象不僅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還對中國的國際形象產生了深遠的負麵影響。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