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戰爭是相對人海戰術而言,比如二戰美軍在西太平洋奪取琉球群島的戰役,看過電影"鋼鋸嶺"的都會被那種慘烈震撼。未來開戰可能隻見武器不見人。前三軍聯席參謀長米利評論說"到2039年美軍至少三分之一的作戰部隊是機器人",據我的觀察和讀到的報道,這是保守的評估,以目前趨勢達60%都不足為奇。如果戰爭今天爆發,通過國防動員法,暴增到更高比例都說不定。
上圖是隱形噴氣無人機示意圖,想象一下戰場上這玩意兒滿天飛,投放自主導彈或電子戰無人機,讓對手如何應對?
在現代或未來戰爭中機器人指各類型的AI無人機,包括空中,地麵,水下,甚至太空的,大的和小的,仿生的和輪子上的,一次性的("自殺式")和能回收的,旋翼渦扇的和噴氣的,常規的和隱身的等等。它們的共同點是"無人自主"。美軍現代戰爭策略(Doctrine)的轉變,例如EABO(遠征前進基地作戰),ACE(敏捷作戰運用),分布式作戰等的出現和形成,都與AI及無人技術的到來有極大關係,成為未來戰爭製勝的新決定因素。當然,美軍還有比無人武器重要得多的大殺器(必須有人牢牢掌控),畢竟總體打擊力量(數量和質量的乘積)是戰爭製勝的另一決定因素。一些武器屬高度機密,到時說不定一鳴驚人,就像原子彈實戰前沒人預料它的出現和威力一樣。眼下美國軍方與前沿軍工科技初創公司的合作正方興未艾,新的概念,高效率製造工藝和流程在徹底改變軍工製造,傳統製造業已"英雄無用武之地"。
據報道,某初創公司在加州某地已建成大型數字化製造工廠,承接各軍工大廠的供應鏈產品,未來還要在"全國所有核心製造領域"再建20座大型工廠,產出速度至少是競爭對手的10倍,那種藍領車間將成為過去。隨著國防預算的增加,更多的零件製造生產初創公司/生產商會加入。從軍工到民用產品,一個真正新型,有AI/AGI融入的美國製造業,以類似二次大戰前和之中蓬勃發展的趨勢在迅速形成,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製造能力。以此趨勢,不用多久,你會看到那些人工密集型的產業將回到西方和美國,以數字化流水線取代(圖紙和藍圖數字化,設備模快化,3D打印,諸如此類等等),澳大利亞,加拿大的廣闊大地有了用武之地。初創和大型軍工公司,如Northrop Grumman,Lockheed Martin 有了他們的加盟,可以集中精力創新。那些無人係統從概念到原型製出的時間將極大地縮短。
舉兩個例子,美軍剛定型一款eVTOL電動無人機,它垂直降,取名"午夜"(Midnight,見上左),是一種悄無聲息的飛行器,主要用於前線彈藥運送和傷員撤離,將取代戰場直升機的部分功能。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遺落戰境"(Oblivion)中,他直升機可以無人駕駛,和美軍研發的這款類似。哦,對了,貝爾公司的V-22魚鷹傾轉旋翼機將被最新款的V-280取代,那句話是怎麽講的,"更快,更高,更遠"(見上右)。隨時局需要美軍把科幻電影中的"概念"一個接一個地變成現實。這就提到第二個例子,還是和湯姆·克魯斯有關,電影"Top Gun 2"中的一個情節是測試高超音速飛機,現實中他使用軍方的"暗星"(Dark Star)新概念模型用於拍攝。影片中克魯斯將飛機加速到10個馬赫以上最終導致解體。這種在大氣邊緣飛行的高超音速飛機,駕駛艙本身也是逃生艙以保證測試員的絕對安全。克魯斯落地後搭便車來到一個小鎮的餐館要水喝,他狼狽不堪,身著太空服手拎頭盔,以至於就餐的小男孩以為來了位外星人。
一杯清水下肚,克魯斯問道:"Where am I?"
遲疑了一下,小男孩搶答:"Earth" ,觀眾席發出會意的笑聲。
電影中的飛機現已變成CIA和美國空軍的實驗機,取名SR-72 Dark Star,Sounds familiar?因為它被戲稱為冷戰時期SR-71黑鳥的兒子。SR-72時速達6馬赫以上,升限80000英尺(24.4公裏),用於ISR,具有發射高超音速導彈的能力。美國電視劇JAG中曾戲劇性地呈現了這種飛機躲避導彈的能力,它一騎絕塵,眼睜睜地把導彈給甩了。到時Dark Star大搖大擺地到對手的上空"瀟灑走一回"(隱身和無人駕駛,見上圖),一切就都在掌握之中了。
美軍極少搞"閱兵"或耀武揚威之類的"震懾",最多在機場擺拍"大象行走",在需要時讓大殺器現身某個地方,防患於未然,那是一種軍事物流和戰爭組織能力的間接表達,更別提每架戰機做為突防A2/AD的尖刀和以一當十的打擊能力了。幾周前,連續在水下巡邏722天的佛羅裏達號俄亥俄級常規打擊核潛艇(SSGN)回到母港,美軍有四艘SSGN,由彈道導彈核潛艇SSBN卸了核彈改裝而來,攜154枚戰斧。它這次巡戈涵蓋三大艦隊區域,俄國入侵烏克蘭時停靠北歐盟國港口,哈馬斯偷襲以色列時在地中海浮出水麵,實戰方麵,參加了對紅海胡塞武裝的打擊,雙方的遠程攻擊和截擊,簡直是無人戰爭的縮影,提供了絕佳的實戰機會,形成的戰略戰術將適用於未來更大的戰爭。新的和改裝的弗吉尼亞級快速攻擊核潛艇(SSN,已服役25艘)增加了VPM,已接近俄亥俄級SSGN的打擊威力,並增加了海底作戰力(可放置武器,水下投送66位海豹突擊隊員),正在建造中的新型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將取代俄亥俄級,全在為應對新形勢分秒必爭。馬上服役的AIM-174B(射程400公裏/250英裏)空對空或空對艦導彈(SM-6衍生的增程廉價版),加上FA-18EF/F-35的作戰半徑,可以使航母遠離戰區仍能有效發揮作用,尤其能對敵方加油機和指揮預警機等資產造成致命打擊,使其處於群龍無首的混亂中。有四管或八管魚雷發射能力的上述各類潛艇,一部分會用來伏擊和跟蹤對手的SSBN,是先發製人打擊不可或缺的部分。海狼級核潛艇又稱"大洋黑洞",將部署在致命的戰略位置,伺機行動。
神出鬼沒的核潛艇,水下大型無人艇專打對方措手不及,專獵漏網之魚。改裝的弗吉尼亞級攜帶的巡航導彈有高超音速助推器(不久前的模擬中,弗吉尼亞級在不同海域同時進攻,悉數團滅對方艦隊)。最新報道的AC-130J 幽靈騎士槍炮艇飛機(C-130J 大力神運輸機改裝或改造,見上圖)已裝備防區外精確製導彈藥(30mm和105mm),在奪得製空權後,它長途奔襲,對海上兵員"密集型"目標進行毀滅性打擊(這是本人最津津樂道的一款戰場"神器",另外一款是A-10 Thunderbolt II 又稱 "Warthog")。改裝的 C-17 環球霸王 III和C-130大力神運輸機可空中投射巡航導彈(AGM-158 JASSM,Joint Air-to-Surface Standoff Missile/聯合空對地防區外導彈,也可用做艦艇殺手),每架次可投射45枚,美軍現役C-17總數的百分之二十是55架,理論上可投射2475枚。這樣的算術隻是開始,我可以繼續.......,進入美軍硬實力的"黑洞",恕不綴述。
實際戰爭千變萬化,與地緣政治和軍事息息相關,也許逐步升級,也許一次性摧枯拉朽。評論大戰製勝的手段?一個簡要的方法是將各種武器應用到一場想象的戰爭中。這裏以美國及美國重大利益受到攻擊時,向對手發出"阿爾法打擊"(Alpha strike)為例,透過想象看美軍發動大規模無人戰爭的能力。以下是本人根據知識做的"臆測",你也可以據以上和以下提到的軍事硬件發揮自己的想象。順便提一下美軍的核戰姿態,有兩種爭論,一種是核威懾,一種是先發製人。如果大戰時刻何種成為實戰手段將不言而喻,或會隨科技手段和局勢進展而定(美軍核威懾政策剛剛更新,已由拜登總統宣布)。
(注:Alpha strike,是美軍的術語,意思是拿出全部家當進行還擊)
戰爭的硬件是決定勝負的先決條件。從水雷封鎖到導彈發射,從無人機數量到戰略轟炸機部屬,從航母巡戈大洋到艦船分布(包括無人艦船/水麵平台,各型快速攻擊核潛艇,SSGN,SSBN),從海軍陸戰隊的全球分布到戰機的前沿快速到達,從三位一體協調到戰場態勢掌控,從網絡攻擊到秘密戰線運作等等,都需要硬件布局的廣度和深度。戰爭的軟件是人與技術(AI)的互動和應用,即戰爭指揮控製的神經中樞。至於戰場經驗,指揮藝術,決勝意誌,正義感和人道主義等等,那是有人參與的更高緯度,不在此文範圍。
未來大洋上,硝煙彌漫,戰爭硬件分布在遼闊的海麵上,碧波下,海島叢林中,藍天裏,太空中,就等一聲令下。說到這裏,想起80多年前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號令"Tora Tora Tora!"(虎 虎 虎!可參見好萊塢的同名電影),可以想象,當美軍總司令發出"Alpha strike"的號令時,你會看到什麽?
網絡攻擊和黑客大戰將在硝煙升起之前開始。作戰網絡和數據中心等一旦脆弱,就像拳擊手吃了迷幻藥,後果不堪設想。二戰的類似行動是竊聽和破解密碼,英國破解納粹德國的恩尼格瑪機贏了歐洲戰場,美國破譯日軍密碼贏了中途島大戰和成功斬首山本五十六。另外,對戰略和經濟要道的海空封鎖,石油,原材料和糧食禁運也會先於熱戰,很可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必須得說,戰爭是殘酷的,一定要盡量避免,戰爭僅是最後選擇。
戰爭開始會是萬箭齊發(其縮微版是電影 Top Gun 2 裏轟炸伊朗核設施的行動),地麵,空中,水下,無人艦船/無人潛艇等移動發射,海底智能水雷(一些水雷是隱蔽在水下的戰斧導彈發射裝置,最新的戰斧戰鬥部高爆彈藥重450公斤或核彈頭20萬噸TNT,航程2800公裏,能在目標區上空待命盤旋2小時)等等,從四麵八方朝目標一波又一波進行長,中,短程超低空奔襲,這些具有AI自主能力的導彈/無人機能規避防空網(慣性,GPS,紅外,雷達,地形導航/艦船圖象記憶等多重製導),不擊中目標誓不罷休。這波打擊會有無人駕駛F-16參與,由AI agent 操縱,我稱之為七代戰機的"爺爺"版(空軍正在考慮開發比F-16更小更敏捷的隱形版),與防禦方戰機空中格鬥,中和對手攔截能力,提升亞音速巡航導彈/無人機的生存率,在機翼電子掃描傳感和機外傳感融合/ISRT的幫助下能探測隱身武器並加以鎖定。經過加固的無人駕駛F-16無生理極限(即G-lock,指高G下駕駛員腦缺血短暫失去意識),將是有人駕駛戰機的噩夢。這種萬箭齊發就是幾個月前一位美軍軍官說的"地獄景觀"(hellscape),但戰場本身無美軍存在。必須指出,我們談論的無人機,已非原來的概念,無人是表象自主才是真髓(AI agent),非遠程遙控,而是按作戰原則和意圖,實時整合戰場態勢,自主飛行自主尋的。
當然,對手不會束手就擒,必然奮起反擊,雖然美方被擊落無數,但隻要一部分導彈/無人機突防成功完成任務,清除地空導彈網和水麵艦艇,就為後來的攻擊梯隊撕開破口,開辟縱深攻擊大道(請記住,未來戰爭一旦開始,將是一場對方不投降誓不罷手的行為。區域性戰爭也很可能如此)。
第一波次打擊奏效後,美軍F-22(全新塗層,更先進的航電,外掛隱身電子戰吊艙等)和NATO(屆時將包括澳,日,韓等國家)的F-35,協同伴飛的CCA(隱身忠誠僚機,加油-,彈艙-,傳感-,電子幹擾-,誘餌-無人機)突入對方防區,分波次對縱深防空和進攻資產進行速雷不及掩耳式的毀滅性打擊。如果你認為這是我想出來的"天方夜譚",看看二戰英德兩國的空戰就有數了,動轍上千架"烏泱烏泱"地出動。
第二波將會是戰略轟炸(B-2幽靈 B-1b輕騎兵悉數出動,這也是空軍在未來需要100到300架B-21 Raider六代機的原因),清除對方核武器和戰略資產,然後是第三波等。所有上述戰機均能攜帶超音速導彈,戰術核武器(百噸級TNT)和高當量核彈頭(百萬噸級,進行先發製人或核武報複)。
空中打擊平台攜帶的彈藥種類就不多談了,從小巧靈活威力無比專對移動目標(坦克/艦艇)的亞音速滑翔彈(由F-35或隱身無人機發射,多重製導,能向後迂回,中途改變目標,實時互動,短時盤旋是它的幾個小技巧,腦筋轉一下就能悟出它的"副業"),到重磅穿甲彈,到毀壞地下幾十米的"掩體毀壞者",再到不傷及無辜的旋刀炸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在戰場AI/AGI軟件(如 Overmatch,功能之一是多軍種多國協調)運作下,大規模及局部打擊一氣嗬成,讓對手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麵對美軍極柔韌的雷霆萬鈞之力,到最後對手勇敢得就剩下投降了,和帝國日本當年的下場如出一轍。順便提一下,美軍對於襲擊美國重大利益的恐怖頭子,軍頭或主要責任者從不手軟,而當今的手段更有力,情報更準確,決心更堅定,一旦這些人輕舉妄動,他或她的末日,少則數天多則數年,已指日可待。
這非叫囂戰爭而屬好意提醒。戰爭乃實力的較量,須認識到美軍及盟國壓倒優勢實力的現實,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否則除了普通大眾遭殃,他們悲劇的重演是任何一方都不希望看到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