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發布報告 公開批評中國
世界貿易組織(WTO)近日公布對中國貿易政策的審議報告指出,中國政府為了扶持國內特定關鍵產業,不僅製定不透明的法規,且對外國企業實施歧視性待遇。
《自由亞洲電台》報道,WTO指出,盡管中國越來越融入國際供應鏈體係,近幾十年來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包括製造業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近3成(26%至28%),工業製成品更占其出口的95%以上,但這樣的成就與中國政府提供的財政支持有關。
WTO針對中國對國內行業的補貼進行調查,但中國拒絕向WTO提交相關資料,其中包括WTO試圖了解中國政府透過股權或債權等方式,成立鼓勵創業的“政府引導基金”,但最終無法得知具體規模,目前學術和私募股權基金估計,該基金的規模介於1.89兆至6.51兆元人民幣之間。
WTO認為,這些財政補貼和支持,是導致中國目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原因,包括電動車、造船、鋁和鋼鐵等。
WTO貿易官員表示,許多成員國要中國更加主動和坦承,而我們的報告也指出,中國沒有明確的競爭中立框架,能確保中國的國有企業是在所謂市場準入的條件下運作。
考量到中國產能過剩帶來的傷害,歐美等國近年來開始以損害他國企業為由,對中國特定進口產品提高關稅。
除了補貼,WTO的報告也提到,盡管中國持續加強保障外企的司法和產權機製,新的“外商投資法”更進一步取消準入限製,鼓勵外企投資半導體、幹淨能源等關鍵產業,並且在多個城市試辦更開放的服務業貿易體製,但中國國企仍然擁有相當大的市占率,占據行業總資產和利潤主要部分。
WTO的貿易政策檢討機構主席阿卜杜勒哈米德(Adamu Mohammed Abdulhamid )表示,會員國肯定中國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第14個5年規劃,但“他們也對某些法規的不透明應用和對外企的歧視性待遇等問題提出擔憂,認為削弱中國自由化措施帶來的好處”。
歐盟與美國則發表聲明,呼籲中國正視改變現狀的迫切性。歐盟聲明表示,中國加入WTO 20幾年來,人均GDP已接近高收入國家的1.4萬美元,因此建議中國不要為了享有特殊和差別待遇,持續以發展中國家自居;若中國持續施行扭曲的產業政策,又不推動改革促進消費或降低國內高達45%的儲蓄率,其他國家將不得不采取貿易保護手段。
美國副貿易代表畢斯比(David Bisbee)也發表聲明指出,中國2001年加入WTO後,不僅未如預期實現開放的市場貿易政策,還加倍推行國家主導的非市場經濟政策,損害美國和新興發展中經濟體的工人和企業,這類“掠奪性”作為乃至“經濟脅迫”,意味著外國公司不單與中國公司競爭,還得和中國政府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