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感:文明的衝突和碎片化

“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的係統性論述來源於美國學者撒母耳.亨廷頓。他針對二戰以後,尤其是冷戰以後,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和文明的特征,提出了以國與國之間的衝突為特征的時代的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各個文明之間的不同(內涵和包容性的不同)而發生的衝突。他以車臣和南斯拉夫戰爭為例,做了很多的分析。911事件以後,又一次證實他的論述的有效性。筆者在觀察所經曆過的從裏根總統以來的曆任總統選舉,美國社會在政治上的兩極化(兩極是個不準確的描述,英文是“polarization”,更準確的翻譯可能是“趨極化”)從奧巴馬總統就已經非常的顯著。到今天拜登總統和特朗普總統之間的選舉,幾乎已經進入宗教化和信仰化。這是亨廷頓沒有論述到的。這樣的衝突算不算文明的衝突,也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是對他自己的學生弗朗西斯.福山的“曆史的終極和最後的人類”(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的回應。福山將自由民主主義(liberal democracy)定義為人類社會的終極社會,降低了文明的不同所帶來的對自由民主主義的衝擊。

20度年前讀的這兩本書,有助自己如何理性和批判性看今天的世界,發現美國的總統大選,英國的首相辭職,法國明天(7月7日)的大選,麵對以巴戰爭的以色列內閣,歐洲剛剛結束的歐盟的選舉,德國的聯合政府,都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這些地緣政治上的碎片化,和一個國家內的碎片化,加上科學技術上的碎片化,是今天世界的特征。寫到這裏,一直在困惑,如何表達“碎片化的世界”,World Fragmentation?或更直觀的World In Pieces?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