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擔心,隨著中國政府加大對半導體行業的投資、尋求在關鍵技術上實現自給自足,歐洲的芯片製造商可能失去在中國的大量市場份額。
據彭博社星期五(6月28日)報道,一份來自歐盟委員會的報告點名,荷蘭的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德國的英飛淩公司和日本的芯片製造商瑞薩電子,都可能受到中國扶持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影響。
報道稱,這份報告是為歐洲、美國、日本和韓國星期三(6月26日)舉行的會議而準備的。
報告寫道:“歧視性標準、本土企業份額要求或其他非關稅壁壘可用來、或已用來激勵中國國內MCU(微控製器單元)公司的發展,這些公司可以利用龐大的電動車市場,從而損害歐洲和日本芯片供應商的利益。”
微控製器單元是一種小型計算機,用來控製電子產品中的單個功能,如激活汽車的安全氣囊或控製洗衣機的水溫。報告稱,中國生產的微控製器單元占全球需求的30%。
彭博社3月份曾報道,中國政府已要求比亞迪和吉利汽車等電動車生產商加大從本土企業采購汽車芯片,以提振國內半導體產業、減少對西方進口的依賴。
同時,為扶持半導體產業發展,中國已設立有史以來最大的半導體投資基金,注冊資本達3440億元(人民幣,640億新元),募資規模遠超之前兩期。
SEMI貿易組織預測,在2023年至2027年間,中國將有41家晶圓廠投產,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區都多,其中包括34家生產300毫米晶圓的晶圓廠和七家生產200毫米晶圓的晶圓廠。
華盛頓一直擔心中國芯片製造商會逐漸擴大產能並開始向全球市場傾銷大量產品,就如光伏板和鋼鐵產品。歐盟執行機構正評估歐企使用中國成熟芯片或低端芯片的廣泛程度,但最新分析發現,上述擔憂“不太可能”實現。
報告引述荷蘭阿斯麥數據說,中國半導體需求極高,至少到2030年,任何額外產能都將被國內市場吸收。報告還寫道,即使出現供應過剩,中國國內芯片製造商也可能會在激烈的價格戰下被迫削減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