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地方沒錢,引發連鎖反應

地方沒錢,引發連鎖反應 

 

收稅,其實就是稅收。

 

最近,很多人明裏暗裏大概都越發清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隨著房地產的下行,地方的財政收入銳減之下,各種問題開始變得嚴峻起來了。

盡管沒有特別明確的數字,但我國由於地緣遼闊,財政供養人員比例一直都是不低的,有的說是8000萬,有的說是6000萬,對比我國14億人口的基數來看,這個比例依然不低。

過去之所以沒有特別大的問題,那是因為有房地產在撐著,對很多地方來說,土地出讓金占財政收入的50%以上沒有任何問題,哪怕是成都這樣的超兩千萬人口大都市,2022年的土地出讓金都占到55%。

現在,隨著房地產開始走低,地方也不得不把目光放在了其他方麵。

過去,占據我我國稅收比重前五的分別是國內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國內消費稅、進口增值稅和消費稅、個人所得稅。

今年國內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年內分別累計同比下滑7.6%和7%。企業所得稅、國內消費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分別累計同比增加0.9%、8.3%和1%。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是不存在所謂的“倒查30年”這個問題。

畢竟企業所得稅僅僅增加了0.9%,而國內消費稅增加8.3%反而是大頭。

但對地方來說,局部性的個別性的查稅也的確存在。

最近多家上市公司都收到了補交若幹年前的稅款通知書,最久的追溯至30年,金額達到數千萬甚至上億元人民幣。

6月13日,維維食品飲料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表示,該公司近日收到原控股子公司湖北枝江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轉發的國家稅務總局枝江開發區分局的《稅務事項通知書》。

該通知書顯示,枝江酒業因未按期納稅申報1994年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的消費稅,被相關部門要求補繳稅款總計8500萬餘元。

微微股份表示,上述稅收追溯征收事宜尚存在一定不確定性。若公司承擔補繳上述稅收追溯征收款項,將計入2024年當期損益。若不考慮滯納金因素,經初步測算,預計影響公司2024年度利潤總額約8500萬元。

維維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後一家。

除了維維之外,順灝股份、北大醫藥、華林證券、聯建光電等多家公司都發布了補稅相關公告,其中博匯股份更是被責令補繳5億元稅款,一氣之下發布了停產公告。

不難看出,這些和稅務總局應該沒有多大的關係,這更像是地方因為財政上的困難,不得不在一些曆史性的問題上,開始征收所欠。

而怎麽收稅,自古以來,這就是一個技術活。

和西方經濟體不同的是,我國一般采取的是“隱形收費”,即消費稅、增值稅等稅收,在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時候,一般都是不可見的,這也導致至今我國大多數消費者,甚至以為自己隻有月收入5000以上才會繳稅的錯覺。

而根據一些律師的說法,“倒查30年稅款不屬於例行稅務稽查,行政稅法有一個基本原則是無違法推定,而倒查30年的行為,就屬於有罪推定。

而眼下,對一些財政困難的地方來說,讓企業繳納以前的稅款,或許能夠解決短期內的燃眉之急,但長期來看,最能夠增加地方收入的,還是要靠消費去帶動。

當地產靠不住,倒查30年稅務有損民營企業信心的時候,唯有靠消費拉動稅務增長,才是長期來看最可行的辦法。

今天的宏觀經濟,本來就麵臨諸多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對民營企業來說,更是嚴重缺乏市場信心,這個時候如果全國各地掀起一股“倒查30年”東風,那麽對民營企業的積極性,無疑是沉重打擊。

盡管查稅可以幫助一些地方解決短期的“燃眉之急”,但經濟發展,顯然不能顧頭不顧尾。

而各地倒查稅款,的確有愈演愈烈之勢。

廣東佛山的新世界酒店被倒查25年稅款,補稅90餘萬元;惠州泰基集團被倒查20年,追繳2000年至2008年偷漏應納稅款5304萬餘元;青海上市公司藏格礦業被倒查20年,補稅款及滯納金1.8億;湖南嶽陽一開發商被倒查20年,追繳補稅罰款更是高達9億多元。

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這麽做到底是利好市場,還是損害市場。

地方的財政困難,顯然不該由企業過去的情況去為此買單。

除了地方公司之外,根據澎湃新聞的報道,今年以來多家A股上市公司也被要求補稅,有公司收到的補稅金額近5億,也有一家酒業公司被要求補繳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附加等共計8500萬元,補稅期間自1994年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

盡管這看起來不是“倒查30年”,而是依法加強稅收征管的措施;但從今天的宏觀經濟和民營企業低迷來看,眼下查稅反而更讓市場“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在一個最不確定性的時代裏,查最嚴格的稅,這件事本身就值得商榷。

對一個經濟體來說,最重要的是商業活動下對未來的可預期行為,眼下各種不確定性密集襲來,而商業活動,最怕的就是這種不確定性。

如何收稅是個技術活,當地方財政麵臨困難的是,應該更多想的是去節流,而不是開源,開源也應該從增加社會更多商業活動中來,鼓勵消費、刺激消費,而不是靠著在企業身上把過去的曆史遺留厘清。

從法理的角度來看,企業過去欠的當然應該厘清,但肯定不是在宏觀經濟最低迷、市場最缺乏信心的時候。

在經濟好的時候不做這件事,在經濟低迷的時候反而去做這件事,當然不免會令企業懷疑這背後的動機,當動機不是法理而是財政困難的時候,這種猜疑和不確定性或許就會被無限放大。

要查,當然也應該一視同仁地查,不僅僅要查民營企業,更應該查一查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一個都不能漏,一個都不能忘,至少也應該給市場一種一視同仁的信心,這至少還能夠最低程度降低這件事所帶來的負麵影響。

對企業來說,在業績利潤紛紛受損的情況下,還要掏更多錢出來應對過去的稅款,而今天的企業,哪怕是大公司,又哪裏來的那麽多現金流呢?

地方要開源節流,開源的是在刺激消費上,增加社會更多的商業活動,稅收才能夠正向增加,當企業信心起來了,才補繳過去的稅款也不遲。

而眼下,顯然時機未到。

地方的債務、企業的困境,如今兩種時機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地方無奈、企業無奈,消費者支出放緩,在麵對如何擴大地方收入上,或許我們真正應該重視起來的,還是增加更多的家庭消費和收入。

或許,是時候考慮發錢這一措施了。

當工具箱裏的工具應用盡用市場卻不盡人意的時候,可能也隻剩下發錢這一條路了。

要知道今天這局麵越拖,對所有人來說就越不利。

在過去的兩周時間裏,深圳以及東莞已經有至少7家大型企業倒閉,其中包括深圳建泰橡膠廠、深圳鵬映塑料廠、深圳偉群精密設備、深圳萬裏印刷廠、深圳威雅線纜廠、東莞寰達運動器械以及東莞永聯織造廠。

隨著消費環境的低迷,在內需不足,外需壁壘越來越高的當下,再不設身處地給出實際性的方案刺激內需,可能對更多企業來說,眼下僅僅隻是開始,而不是結束。

當企業、消費者都開始越來越謹慎的時候,地方的財政,隻會更困難。而疊加曆史性遺留下來的龐大債務,地方這數百萬億的巨額債務如何化解,那可能比倒查企業30年,要難得多。

過去的高杠杆,帶來了高回報,同時隨之而來的,還有高債務。

出來杠杆的,總有一天會還,但不應該是以這種方式。

end.

作者:羅sir,關心經濟、社會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所有跟帖: 

領袖現在缺錢,隻能竭澤而漁了。 -weijiashan- 給 weijiasha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21/2024 postreply 08:26:56

地方沒錢, 啥地方沒錢啊? 標題看不懂。 -iloveCCP- 給 iloveCCP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21/2024 postreply 09:33:2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