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常震撼的場麵出現在德國碼頭。下圖是汽車和造船兩大工業合影,廠商是中集來福士,煙台龍口製造,船東是Zodiac Maritime,租給比亞迪,後者命名為BYD EXPLORER NO.1,能裝7000輛車,國產雙燃料發動機,燒LNG和油。滾裝船技術含量一般,但能造的國家也就三四個了。
這個圖是在煙台港拍的,船是比亞迪的船,但圖片裏的車是雪佛蘭,原因是煙台港是汽車出口大戶,上汽通用在煙台東嶽有製造基地,圖片裏密麻麻的雪佛蘭就是等待裝船的。另外船上裝了一批BYD了,然後又南下拐去深圳小漠港,又裝了一批,終點是德國不萊梅,抵達的時候轟動德國。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步如此勇猛,因為與中國其他產業一樣,都學會了韓國的三星發明的“逆周期擴張”手法。隻要我們有的產業,全部產能都急劇膨脹,將發達國家企業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率全部蠶食。通過這個方式,步步為營,逐步蠶食,這才是美國人最厭惡的,卻又無可奈何。2013年以後的光伏也是如此。相信芯片的成熟製程也要麵臨這樣的情況,這構成了保持領先的發達國家芯片企業的重大威脅。因為,成熟製程是他們用產量降低成本,賺利潤的大頭,先進製程則是他們保持領先的領域,可先進製程是高投入低收益,需要足夠的產量。中國拚命把現有的各個產業刷爆,這近乎是要逼所有發達經濟體集體“返貧”。
以犧牲利潤的方式,進行價格破壞,搶奪西方的大量產業,而且已經全麵進入搶奪先進製造業,這將是全球市場經濟史劃時代的分水嶺。首先,曆史上沒有一個經濟體可以做到近乎所有重要的製造業品類都能這麽幹。其次,如果西方飯碗全部被我們搶過來,西方就大規模返貧。
再次,製造業平時是生意,戰時是殺人技。如果中國進入戰時總動員,意味著全世界都是中國產的無人機與導彈。目前這種狀況已經徹底動搖二戰後美國所有的霸權基石。
中國新能源汽車如此步步緊逼之下,蘋果宣布取消10年的製造電動汽車計劃,再加上歐美車企巨頭放棄或推遲電動化轉型,日本豐田堅持氫能源才是汽車的未來。很多人發問:“我們梭哈了,老外卻在上岸,完全是相反的兩條路,電車會變成中國車企自嗨嗎?”甚至還有網友擔心:中國梭哈電動汽車,或許點錯了科技樹。
其實歐美怎麽樣不是關鍵,關鍵是新能源車對中國產業怎麽樣。眾所周知,中國是富煤缺油,西部更有廣袤無垠的沙漠適合搞光伏發電。我們用煤發電和光伏發電,用電車就可以減少燃油進口,這對中國的資源戰略是最大的好處。而且,由於發電廠的高效,汽車發動機能效和發電廠差距太大,燒煤發電驅動車比用油驅動車能效高一倍以上。還集中治汙減少大量尾氣汙染。能效對於西方一樣通用的,他們也需要這種轉化。
發展新能源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用動力電池加上電動機取代了歐美日有優勢的發動機和變速器,而且更容易智能化。這一下子讓中國產業實現了彎道超車的好處。現在全世界60%的新能源車都是中國造的,動力電池也是60%中國造,動力電池原材料中國掌握比例則更高。
因為全球73%的鈷、95%的錳、67%的鋰、63%的鎳,以及70%的石墨,都是在中國進行精煉。中國還生產了全球77%的陰極、99%的陽極、82%的電解液,74%的隔膜。更為強大的是,中國還製造了全球66%的電池組件。中國企業在全球五大洲都持有礦業公司的股份,掌握了超過一半的鋰礦和41%的鈷礦開采權。中國在電動汽車產業鏈的巨大優勢,世界上不管哪個國家要發展電動汽車,都繞不開中國。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中國占領主導地位的產業鏈。
而電動化與再智能化是任何國家也繞不開的,歐美不搞電動化,那麽智能化就會被中國產業鏈甩了一條街,得不償失。至於智能化重要不重要,你用回功能手機就知道了。
至於氫能源汽車,那屬於本身就走錯了。現在氫脆、氫泄漏技術問題沒有解決,氫閃那可不是鬧著玩,一棟大樓都可以飛掉。不會是主流的,問題解決之前永遠不可能進地庫的。
蘋果放棄新能源汽車,按照項立剛先生的觀點就是:蘋果已經不能像十幾年前一樣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不僅僅是理念,同時圍繞著新的智能手機,還有大量的技術,蘋果有能力把這些技術研發出來,讓用戶有非常好的體驗,產品也在全世界摧枯拉朽,這就是當時蘋果的科技實力。但是今天美國已經沒有這個實力了,美國今天不僅僅是沒有生產製造的能力,美國也沒有高科技產品的研發能力了。
他認為智能汽車是現代科技集大達成的產品,汽車是人類第一大大眾消費品。汽車今天在中國就有10萬億的產值,對經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曾經美國、德國、日本經濟非常強大,重要的支柱就是汽車,未來的經濟支柱當然也是汽車。
智能汽車不僅僅是要把一輛車組裝起來,它還包括智能電機技術、智能底盤技術、智能車燈技術、智能座艙技術、智能駕駛技術、電池技術、電源管理技術、感應技術,這些技術從硬件到軟件,是一個龐大的係統。這是從材料、精細製造、人工智能、物聯網各種技術形成的整合,是當今人類各種技術集合起來的最高高度。
智能汽車不是生產,而是底層技術的研發。
蘋果從2013年宣布造車,組織了龐大的團隊,花了數十億美元,最後以失敗而告終。這意味著蘋果已經失去了一個達到新高度的機會。為什麽會這樣?就是蘋果缺少一個龐大係統的綜合研發能力,美國已經不具有這樣的科技實力。
很多人對智能汽車的理解就是一個自動駕駛,事實上智能汽車在安全性、舒適性達到了人類前所未有的高度,這需要想象力,也需要創造力,需要強大的創新能力,這個能力目前隻有中國有。
其實每一次能源轉型都是世界霸權轉換的拐點,如“美元 – 石油”體係挑戰“英鎊 – 煤”體係。2023年,中國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的比例達到約44%。2021年和2022年,這一比例分別約22%、32%,保持快速上升趨勢。2023年,中國新能源裝機增量遠超行業預期,其中光伏更是一枝獨秀,全年新增裝機容量2.2億千瓦,同比增約1.5倍,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近六成。光伏在2023年一年的新增裝機數字接近2019~2022年四年的新增裝機總和。
這都是因為我們這幾年都是以全國固定投資20~40%的比例投資新能源,籌建電力交易場所,籌建碳市場。這就使得我們在技術、市場規則、場景應用、東西部經濟發展再平衡等很多領域全部考慮進去,堪稱史詩級的。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新能源體係,我們依然大量依賴進口石油,那今天美國用美元卡脖子,會是什麽樣的後果?現在,中國在能源轉型,美國販賣天然氣,能源霸權爭奪戰開啟。但天然氣是開采,我們新能源其實是製造業產能擴張。真要拚起來,誰將來產能可以無限放大,這是顯而易見的。到了今天,中國製造業已經有了走向能源不被完全卡脖子的底氣。放眼全球,隻有中美俄,但是,俄羅斯的製造業是工業革命2.0版本的,而眼下我們跟美國PK的是誰先進入工業革命4.0。
麵對“新能源 - 人民幣”體係的逐漸完備,美國大使伯恩斯也不裝了。他最近接受媒體CBS的采訪時候承認和冷戰相比,中國是一個比蘇聯更強大的對手。蘇聯隻是軍事強,經濟弱,中國經濟極其強大。然後主持人問:“能脫鉤嗎?”伯恩斯非常尷尬地說不能。“這樣做的後果會是75萬個美國家庭將無法解決晚餐問題”。
其實真正原因是中國不是一個完全資本化的國家,仍然有巨大的韌性。美國是一個杠杆加杠杆的純粹的金融帝國,任何的違約,企業業績的大幅下降,都會帶來金融損失,金融衍生品放大就會帶來金融風暴,發達的做空機製會讓一旦風暴形成,必然形成金融危機。所以脫鉤之所以不是選項,根本不是75萬個家庭的晚餐問題,而是放大一百倍可能是7500萬個家庭。
現在美國債務以每100天增加1萬億的速度飆升。34萬億的國債相當於中國、德國、日本,印度、英國的經濟。也難怪美國現在開始用戰爭的威脅,逼各國把產業轉移去北美。
伯恩斯最後感歎了一句:“我們不想生活在一個由中國主導的世界”。明顯表白了非常擔憂中國對美國霸權的挑戰。於是中美開始在全球範圍搶產業。其實早在去年4月底,沙利文也公布了所謂的“新華盛頓共識”。簡單總結:
質疑市場高效配置資本的假說:所謂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建立在一個荒謬的假設上;
保護敏感行業,在至關重要的領域進行長期投資;
友岸外包:與夥伴國家合作,建立一個強大的、有韌性的、領先的技術工業基地,讓美國及其“誌同道合的夥伴”能共同投資和相互依賴;
用“小院高牆”來保護美國的基礎技術;
超越傳統的貿易交易,建立創新的新國際經濟夥伴關係。
與之對比的是冷戰結束後提出的“華盛頓共識”,核心內容是:私有化,大市場小政府,自由貿易等。其實也暗合“弗裏德曼周期律”,簡單說就是每一輪百年左右,西方社會會在“強人保護主義——自由市場主義”之間反複來回搖擺。
美國非常明白,現在他已經不是超強,已經不能用所謂自由市場經濟的理念去逼其他弱的國家開放市場,讓美國產品傾銷。現在是時候開始強化幹預。如果再不去守住現在手裏的產業,如果再不去搶奪其它國家的產業,如果再不去投資美國引發新的技術革命,帝國就崩潰了。
目前我們的“一帶一路”就是複興絲綢之路,也是以陸權挑戰海權的鬥爭。雙方都不容有失,而在這個爭霸之戰,最後有可能催生新技術的突破。一般來說,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大型戰爭總動員之後。當每一個國家麵臨生存危機的時候,一定大力發展升級製造業,力求自己的武器能碾壓對手。如果我們重溫大航海以來西方工業的發展就非常明白了。
話說自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便有著兩條通向東方的貿易路線:其一是始於埃及和伊拉克的海上路線,其二則是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陸上路線。海上路線利用了季風的特點:在每年的4月到6月之間,船隻從蘇伊士或巴士拉出發,分別經由紅海或波斯灣進入阿拉伯海,再順著從海洋吹向大陸的西南季風航往印度洋和中國海。大約在6個月後,也就是在10月到12月之間,吹向海洋的東北季風又會將航船帶回其始發地。
作為陸上路線的絲綢之路,其貿易路線西起地中海東岸,主要有亞曆山大港、大馬士革與阿勒頗等城市與黑海沿岸。從這些地方出發,經過裏海南部進入亞洲並穿過巴格達,分為幾條支路穿過內陸地區後再匯集於鹹海附近。在中亞的布哈拉,開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裏與阿格拉。經過布哈拉,到達帕米爾北部的撒馬爾罕後,絲綢之路再次出現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圖,往東穿越中亞,並沿昆侖山脈或天山山脈行進抵達中國城市西安。
從地中海東岸出發,沿著絲綢之路穿越中亞抵達中國的西安,甚而抵達太平洋西岸
商業貿易的急迫需求催生探索時代。最初的遠洋航行,是為了尋找從西歐前往亞洲的海路航線,以帶回東方的香料。因為,從陸路到達亞洲的路程十分遙遠,商隊必須穿越亞洲的多個地區;而當時歐洲同亞洲的貿易已被威尼斯和熱那亞等地的意大利商人壟斷,相當於現在香港與新加坡。穆斯林在大部分時期裏都控製著通往東方的各條商路。亞曆山大、阿勒頗與大馬士革被稱為當時的“鐵幕”。
隻有在13世紀下半葉到14世紀,當成吉思汗家族的蒙古帝國極盛時,以馬可·波羅為代表的歐洲人的絲路貿易才比較順暢。這些貿易路線雖然可以運送寶貴的香料,但卻不得不遭受沿途關卡的層層盤剝。此外這還要承受多變的政治局勢和盜匪的騷擾等風險。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歐洲作為一個逆差地區需要向印度、中國分別進口香料、茶葉、瓷器和絲綢等各種商品,作為貿易中介的阿拉伯、塞爾柱和奧斯曼隻認黃金,貴金屬的流失讓歐洲陷入持續性的通縮。歐洲經濟建立在金、銀貨幣的流通上,通貨的短缺會讓歐洲出現經濟蕭條。還有一個因素是,在收複被穆斯林摩爾人占領的西班牙的所謂“失地運動”中,位於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與葡萄牙等基督教國家已與穆斯林國家作戰經年,極需去尋覓海外盟國來反擊當地的伊斯蘭勢力,例如傳說中的祭司王約翰,從而打破伊斯蘭教的製約力量。
進入十五世紀,歐洲多次被阿拉伯、奧斯曼威脅,阿拉伯甚至占領了西班牙,而奧斯曼也從海洋、陸地兩個方向對歐洲產生威脅。控製絲綢之路,令阿拉伯、奧斯曼憑貿易更為富裕,實力更為強大,他們就像如今的中東產油國一樣。阿拉伯人對於東南亞產生的影響遠早於歐洲列強,因為他們早就開始在東南亞采買商品,這就是李光耀所說的,東南亞的穆斯林是因商業而來。
斯曼土耳其閱兵
後來連威尼斯都受到奧斯曼土耳其的封鎖與入侵,西方人急迫地需要找到一條通往東方的新商路。隨著技術的進步,卡瑞克帆船與卡拉維爾帆船相繼在伊比利亞半島出現,為遠洋探險提供了條件。這些融合了傳統阿拉伯船隻與傳統歐洲船隻特點的帆船,首次能離開風平浪靜的地中海,安全地航往大西洋的開放水域進行探索。此外,通過從阿拉伯人手裏重新獲取的古希臘地理文獻,歐洲人首次對非洲和亞洲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
於是一場海權挑戰陸權的鬥爭開始了,而這些紛爭,包括對殖民地的爭奪,對海洋霸權的爭奪,伴隨著戰爭的同時,為以後工業革命也提供了技術基礎。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