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是一大發明、還是多此一舉? ---- 由淺入深話日曆

來源: laokai829 2024-02-28 20:06:2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35555 bytes)

作者:蘇向陽

(全文共五節 25000字,第一節 農曆基礎概述,第二節 公曆(陽曆)農曆的優缺點,第三節 日曆編製規律第四節 為何中國未產生公曆第五節 羅馬曆從陰陽曆公曆演化)

 

看到標題馬上會有人跳起來反駁:24節氣已經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呃~本文不談文化,隻談科學。

分清楚何為科學、何為文化,對某些人來說,很難。

北美有“土撥鼠日”(參看電影《土撥鼠之日 Groundhog Day》),靠土撥鼠來預報春天的到來,也是一種文化,也可以申請聯合國文化遺產。嫦娥奔月,是文化,不是科學,也可以申請聯合國文化遺產。

 

第一節  月亮形狀是農曆日期的基礎定出季節和24節氣需另看太陽,而陽曆(公曆)日期直接對應了節氣

 

中國傳統曆法是以月亮形狀來確定日期的,也就是說幾月幾日由月亮形狀定出,這樣的日期常被稱作陰曆日期。月亮形狀高大上的名稱是“月相”。

後來中國把過去的傳統日曆叫做“農曆”。有的文章說1949年後改叫農曆”的,有的文章說1970年後改叫的。CCTV“開講啦”專家說清朝使用的《時憲曆》就是“農曆”。

不過,CCTV請來的專家說法很有趣

 

 

 

 

 

 

 

 

 

 

 

 

 

 

 

 

 

 

 

 

 

 

 

 

 

 

 

“慢慢發現”。一直在用的日曆,是陰曆、還是陰陽曆都不清楚?還是慢慢發現的?那麽經過多長時間發現的?什麽時候“最終”發現的?

乾隆登基,《時憲曆》為避諱乾隆的名字“弘曆”中的曆,而改稱《時憲書》。

反正何時算農曆,不是很清楚。

本文且把清朝以來的傳統曆法統稱為農曆。

農曆中的日期部分~幾月幾日,也叫做農曆日期。實際上,農曆日期是看月亮形狀為的,所以人們常把農曆日期叫做陰曆日期。

本文會把格裏曆、陽曆、公曆混用,因為這些名詞出現在不同的文章裏,出現在口語中,實為同一種日曆。它就是現在中國官方使用的、世界上最普及的日曆。台灣稱為國曆。

 

月亮形狀變化是中國傳統曆法的基準,不可動搖。每月的第一天(初一),必須看不見月亮,然後,月亮逐漸變大,到了15日左右,月亮是全圓、滿月。再然後,月亮逐漸變小,到了29日或30日,又看不見。如果某月的第一天看到了月牙,曆法編製者搞不好要掉腦袋,所以可以說他們“見光死”。隻要保證1日看不見月亮,到了15日或16日,月亮自然就又圓又亮。

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當然也必須保證看不見月亮,因為大年初一是1月(又叫正月)的第一天。而到了115日,這天叫做元宵節,月亮自然就全圓、滿月了。

但這樣定出的日期,也就是幾月幾日,不對應春夏秋冬四季,人們無法通過幾月幾日的日期來知道季節。順便提醒一下,當年的日曆本上隻有這一個月亮日期,壓根看不到陽曆幾月幾日。能看到陽曆日期幾月幾日,是辛亥革命以後的事了。

月亮形狀對應日期,比如每個月的7日、8日,月亮一定是半圓,每個月的15日或16日,月亮一定是滿圓。但月亮形狀與季節風馬牛不相及,看月亮,人們並不知道幾月幾日該幹啥農活。

 

萬物生長靠太陽。中國古人早就知道農業生產依賴季節、氣候。而季節變化是看太陽的,不看月亮形狀。

於是,中國古人不得不再看太陽運動,定出四季、定出24節氣在農曆裏的日期是幾月幾日。

若問24節氣在哪一天?辛亥革命前,隻能指陰曆日期的幾月幾日。所謂24節氣不過是把四季進一步細分而已。

 

中國曆法既看月亮、又看太陽,所以稱為陰陽曆。

下麵就看看日曆上的事實:

24節氣中的“驚蟄”,是初春時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開始耕地。

“驚蟄”在農曆日期裏的日子:2019年“驚蟄”(耕地時間)是130日,2020年“驚蟄”是212日,2021年是122日,2022年是23日,2023年是216日。

毫無規律吧?那麽你知道2024年哪天開始耕地?2025年又是哪天開始耕地呢?隻有逐一查看日曆本了。2024年“驚蟄”是125日,2025年“驚蟄”是26日。

“驚蟄”的日期每年不同,捉摸不定。

而用陽曆日期呢?驚蟄:2019年在36日,2020年在35日,202135日,202235日,202336日,202435日,202535日。

很簡單吧,“驚蟄”在陽曆日期裏每年都在35日,偶爾會是36日,主要是因為陽曆年的一年偶爾會是366天。

 

為什麽“驚蟄”在農曆日期裏會相差這麽大?而在陽曆日期裏基本相同?因為農曆日期是根據月亮形狀啊。月亮形狀本就與季節(以及24節氣)無關,按照月亮形狀來定日期幾月幾日,當然季節就與這幾月幾日無關了。

而陽曆本身就是根據太陽的運動定幾月幾日的,中國的24節氣也是根據太陽運動來決定的,當然24節氣的日子與陽曆(公曆)日期不謀而合。所以24節氣在陽曆日期裏固定,也就是固定在幾月幾日。既然陽曆日期幾月幾日與季節同步得好,西方也就沒必要像中國農曆那樣,另外再測算24節氣了,陽曆幾月幾日本身包含了相應的節氣。歌頌24節氣很莫名其妙。

在農曆不同,因為春夏秋冬四季以及四季細分的24節氣在農曆的日期裏(幾月幾日)每年不確定,才需要起節氣名,並測算這些節氣的日期。再說得明白些,農曆裏,無法用固定的幾月幾日來代表節氣,例如無法每年用35日來代表“驚蟄”。節氣的日期變化很大,超出了農業容忍度。而陽曆就行,如35日是“驚蟄”,每年都在35日,誤差最多一兩天。

看到這裏,聰明的讀者有沒有體會到節氣在陽曆中多此一舉因為在陽曆裏,“驚蟄”(或改名耕地日)每年都固定在35日或6日,節氣名詞“驚蟄”就可有可無了。農民完全可以在每一年的35日開始耕地,這不就是“驚蟄”節氣所起的作用嗎?

 

陽曆(格裏曆)日期幾月幾日不需要每年測算。1582年編製完成、頒布後,格裏曆就不需要再測算了,可使用數千年,精度夠用。也就是說24個節氣的日期都預知了,提前三千年知道,而且很好記。

節氣在農曆日期裏(幾月幾日)需要每年或經常測算,所以農曆的日曆本每年都要新編,官家正好賺錢

 

 

 

 

 

 

 

 

 

 

 

 

 

 

 

 

 

 

傅燕寧,紫金山天文台曆算室專家2017126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文章發表於127

如果陽曆工作者閑得發慌,當然可以像農曆那樣,每年測算一下,當然可以把節氣精確到具體某一天。知道“驚蟄”在該年的35日還是36日,甚至可以精確到幾點幾分。

對農業而言,節氣“驚蟄”有無必要精準到一天?差一天都不行?其實沒必要。實際農業生產中,還要根據天氣、氣溫。遇到雨天或倒春寒下雪,農民會推遲好幾天耕地,所以差幾天無妨。即便是大晴天,全國也不可能在“驚蟄”同一天耕地,因為在24節氣幹啥農活還跟地區有關。“驚蟄”耕地隻適合於黃河流域。其他地區必須根據當地的氣溫、物候(植物開花、候鳥遷移等),比照“驚蟄”日來決定當地何時耕地。比方說,南方地區會早於“驚蟄”10天耕地。如果用了陽曆,那就223日耕地。

極端情況,如果以半夜12點作為日期分界,節氣偶爾會差上兩天。這也無關緊要,畢竟現在沒有周扒皮,農民不用深更半夜起來在“驚蟄”那一時刻幹活。

所以在陽曆中,沒必要起個“驚蟄”名詞,人們知道自己地區每年35日或6日開始耕地就可以了。注意,這是每一年的35日或6日!固定的。

而在農曆日期裏,“驚蟄”在幾月幾日差別太大。地主也好、鄉紳也好,不得不每年查看“驚蟄”在幾月幾日。

在這也提個醒,辛亥革命前農民不識字的,幾乎看不懂日曆。再說,你一個當牛做馬的,要知道幾月幾日幹啥?想請假不上班?牛馬們有必要知道幾月幾日嗎?到時候地主或鄉紳叫你下地幹活就是了。

 

再來看看另一個節氣,“秋分”:

農曆日期(或稱陰曆日期)裏,2019年秋分在825日,2020年在85日,2021年在817日,2022年在828日,2023年在89日,2024年在820日,2025年在81日。毫無規律吧?

而在陽曆日期裏,2019年秋分在923日,2020年在922日,2021年在923日,2022923日,2023年在923日,2024年在922日,2025年在923日。

在陽曆(公曆)日曆裏,秋分每年固定在922日或23日。

還有大家所熟悉的“清明”,是節氣,也是傳統節日,祭奠先人。每年都固定在陽曆44日或5日。

所有的24節氣都是這樣。在農曆幾月幾日裏變化很大,而在陽曆幾月幾日裏固定,也就是說陽曆的幾月幾日自動包含了24節氣。偶爾差一兩天。那麽用了陽曆後,24節氣是不是多此一舉?

差一兩天的原因上麵說了,是因為四季一年不是整數天數,陽曆就分成有的年是365天,有的是366天。

讀者是否覺得若能省下每年費時費力的測算、省下每年買新曆的錢,“驚蟄”等節氣差一兩天完全值得?

西方人就是這樣,不願意費時費力,每年測量一次“驚蟄“(耕地日)。反正不是35日,就是6日,你看著哪天順眼,就開始耕地好了。其他的23節氣同理。後麵在第五節裏,介紹陽曆進化史時會細談。

 

事實也正是如此,歐洲使用公曆(陽曆)的國家,沒有“充滿智慧的偉大發明”24節氣,可這耽誤他們的農業生產沒?沒有!何日該幹何種農活,瞄一眼陽曆上的日期即可,比如35日耕地,沒有半點困惑。甚至不用瞄陽曆,反正每年的日期固定,每年35日,記住這個日期就行了。要節氣做甚?

真所謂,人家沒有嫦娥奔月,卻比你捷足先登,先登足月亮;人家沒有24節氣,卻比你更清楚何時種莊稼。

至於給節氣起什麽樣的名字?當然根據方便和季節意義了。比如,可以叫“耕地日”,也可以叫“驚蟄”,還可以叫“開耕”,這隻是一個代名詞而已。實際上中國古時,節氣的名詞,甚至24個節氣名的順序都發生過改動。

英語國家裏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四個特殊節氣的英語專有名詞。

不僅僅是農曆日期反映不出24個節氣的日子。你現在去買化肥,店家告訴你施肥時間,也不是農曆日期,而是陽曆日期。有趣吧?農曆不務農,農曆日期不與農業相關,所以“農曆”實際是假農曆,冒牌的。為何會這樣?根子農曆的日期看月亮,而月亮與季節24節氣農業沒有半毛錢關係。農曆的叫法實際是誤導民眾。

陽曆公曆、格裏曆才是真農曆,它的日期幾月幾日直接對應著24節氣,對應著農業生產。

 

孫中山從小受西方教育,後又接受中國的傳統教育,能比較出哪個曆法好,所以他終止了花裏胡哨的中國傳統曆法,改用陽曆。1949年後大陸也再次強調正式(官方)日曆是公曆、陽曆。台灣島保留當初的叫法,把陽曆叫做“國曆”。

要說“彎道超車”,孫中山采用陽曆(格裏曆)才是彎道超車。在當年(1912年),世界上許多國家尚未采用先進的格裏曆呢,後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才跟在我們的屁股後麵,改用了格裏曆。

孫中山是革命先行者,在這方麵也得到了體現。

 

第二節  公曆(陽曆)、農曆各自的特點(優缺點)

 

1)陽曆編製一次,長期使用,不再需要測算,不需要人為幹預;而農曆則需經常,甚至每年測算,費時費力。

陽曆不需要專門的人員、常設機構來測算、編算日曆,你聽說過哪國有個公曆(陽曆)曆算室嗎?沒有。

中國有沒有農曆曆算室?必須有,而且是官方的、常設的。過去叫欽天監,現在是紫金山天文台曆算室。

陽曆一旦頒布,就不再需要人為幹預、自己跑(後麵第五節有詳細說明)。日曆日期(幾月幾日)自己循環跑,全世界人們都可以自己排出、印製未來數千年的日曆。各人、各地區都可以自己掌握日期。民眾不必每年等教皇、朝廷的新日曆。

陽曆日期自動跑還能保證數千年後,日期不偏離季節、不偏離24節氣。

陽曆是高度“自動化”,不需要專家“豬鼻子上插根蔥”,每年編算、逢年過節出來解釋一番,這是最大的優點。

這一點在當年尤其關鍵。儒略曆(公元前45年頒行),以及其修改版、現在使用的公曆(格裏曆,1582年頒行)頒布時通訊不發達。如果日曆不自動跑、沒規律,每年由執政官、教廷修訂,再印製傳到全教區,得花費好幾個月時間。每年測算也費時耗力。

不過呢,大清皇帝未必樂見此景,他要控製日期。

農曆日期幾月有幾日不確定、沒有嚴格規律。每個月都有可能是29日,也可能是30日,而且大約3年就會有一年是13個月。普通民眾不知道如何預測、推算日期,更別說推算24節氣在日期中是幾月幾日了。於是,知道日期、節氣也成了一種特權。每年測算費時費力,專家們倒不愁沒有飯吃,正好逢年過節出來炫耀一下農曆知識,反正由民眾養活著。

(清朝日曆,所謂大月30,小月隻有29日。可以看出各個月有多少天不固定、沒規律。現在大小月也是沒規律、不固定

清朝時,往往是到了101日(當然是陰曆日期、農曆日期。那時可沒有陽曆日期)才欽定、印製下一年的日曆。日曆本傳到偏遠地區、越南等藩屬國,基本上是年底了。沒看到新曆,民眾就不知道下一年有幾月幾日。不過正如前麵所說,中國古時,百姓都是當牛做馬牛馬不需要知道日期到時候官員、地主一發話,你下田耕地就完了。你要知道日期幹啥?好提前請假去約會? 還是要約定日期造反?專製統治者決定你的生死、決定你的子宮,也隨意決定著日期。百姓就是個奴才,日曆、日期跟你有何關係?還討論起來像真的似的。

當然官員、地主也會告訴民眾啥時候過年。但一定由他們告知,而且不會提前很早告知。

 

你用農曆?新年(大年初一)在哪一天?不容易知道,因為年底12月是29天,還是30天不容易知道,得“特權人”告訴你,否則你連啥時過年都不知道。或你可以每年買一本農曆查看,但前提是你得識幾個字。

你用公曆,未來幾千年的公曆新年元旦在哪一天?很容易知道。實際上你和專家知道的一樣多,和專家比肩而站。你既不要聽專家瞎掰掰什麽“197閏、無中置閏”,也不要買新日曆本。

不知道讀者你喜歡用哪一種日曆?

民眾不知道未來的農曆日期、節日,必須等著官員、專家告知,或等著看官方日曆,這就體現了特權。陽曆呢?顯然上層人士沒有這種特權。

 

兩千多年前,羅馬獨裁官儒略?凱撒組織編寫儒略曆時,就有讓日曆自己跑、不需要人為幹預的考量。古希臘學者也正是這樣向他建議的。這說明他們都有這樣的意願:日曆規律化、平民化,君主不幹預日曆。這實際上就是科學化。

用著用著,儒略曆與季節誤差逐漸增大,最後隻得修改。唯一一次大的改動是1582年,修改成我們現在使用的格裏曆。格裏曆用了1252年~1551年公開發表、出版的數據(其中有哥白尼《天體運行論》裏的數據,1543年首版),對儒略曆的規則做了一項補充,並告知天下。格裏曆還是編製一次,一勞永逸。各地區、各教堂都可以自己去印製未來數千年的日曆。當然這並不妨礙人們去觀測、測量,以驗證日曆是否準確。後麵第五節有公曆(格裏曆)創立的具體過程。

僅憑這一點,讀者不難理解,為何在世界上普及的是1582年頒布的格裏曆,而不是中國農曆。

需要指出的是,1582年創立的格裏曆,依然用地心說模型。和當時的中國一樣,西方沒有望遠鏡、沒有精密鍾表,格裏曆卻相當精準。三十年後(1609年)伽利略才第一次用望遠鏡瞄向夜空,開普勒於1609年和1619年才發表三個定律。日心說才逐漸被接受,從此人類大不同。

 

清朝農曆不僅需要每年測算一次、每年發布新曆,皇帝還會幹預日曆,任性地規定哪年有12個月、哪年有13個月。下麵有實例。

 

2)陽曆(公曆、格裏曆)雖然隻在創立時編算一次,但可以預知未來長期的日期。農曆經常、甚至每年測算,卻隻能算出短期日期。

清廷通常101日(農曆日期)發布下一年的日曆。沒看到新的日曆本,大家就不知道下一年的日期,不知道有幾月幾日。

滑稽的事來了,中國傳統曆法(清朝農曆)隻能記錄過去的日期,不能確定未來的日期?我要這樣的日曆幹啥呢?好玩嗎?

你可以安排明年129日的活動,但你最好別安排30日這一天的活動。為啥?萬一1月沒30日呢?同樣別安排230日的事,很可能日曆上沒230日。這就是中國偉大、智慧的傳統農曆?如果某年12月隻有29天,到1229日就打住了。這樣的情況就是該年沒有年三十了。陽曆你知不知道12月有幾天?農曆大約每三年還有一年是13個月。這第13個月是29天還是30天?熱鬧吧。

那麽好啦,出趟遠門,沒法跟家裏人說幾月幾日回來。宇航員去火星,兩年後回來。如果用農曆,人們無法知道他們何時回來。因為明年的日曆還沒定呢。上學4年,用“充滿智慧的”農曆?那學生們不知道哪一學期會多出一個月(29天或30天)。有趣吧?不知道學生願不願意一學期多上一個月的課,嗬嗬。

陽曆日期早就固定死,哪個月有幾天,你都知道吧?2月天數有變化,你也知道哪年2月有28日,哪年有29日吧?

清朝結束,改用陽曆,大家都用陽曆日期來確定未來,用陽曆來製定課表。

當然現在網民還是可以繼續關起門來自嗨:“我們農曆多麽偉大。”

農曆日期沒規律,主要是中國古人規定看不見月亮為每月的第一天,而又不知道月亮形狀的變化規律。不知道哪個月排29天、哪個月排30天。中國古人試圖按某種規律排每月的天數,但月亮變形忽快忽慢,排著排著,某月的第一天(實際是那天的傍晚)會見到一絲月亮。完了,見光死、日曆錯。農曆的智慧,嗬嗬。

 

後來中國人從西方學到開普勒三個定律和牛頓引力定律,知道月亮繞地球是橢圓軌道。在遠地點月亮跑得慢,在近地點月亮跑得快。而且其他星球的引力會影響月亮的橢圓軌道及其運行周期。

現代中國專家利用上述定律和大型計算機可以排出月亮形狀變化的周期,也就是農曆月(或稱陰曆月、朔望月)的天數,哪個月是29天,哪個月是30天,排出未來的農曆日期。但日曆的長期性還是遠不如陽曆。

 

現在香港天文台可以排農曆排到公元2100年,也就是排出未來七十六年的日期。但也強調,日期會有一日的差錯。

 

 

 

 

 

 

 

 

 

 

 

 

 

 

 

 

 

 

 

 

 

日期排到2100年,農曆日期還是不太夠用。哈雷彗星七十六年一返回,用農曆日曆表示它幾月幾日回來,就比較困難。如果有再長的時間,如某X星二千年後返回呢?用“充滿智慧的”農曆就無法表達了。

顯然陽曆沒這問題,婦孺皆可輕鬆排出未來三千年的日曆,這陽曆可是4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了。即使不同的時間係統(如協調世界時、世界時)有個換算問題,但最起碼X星返回時間在陽曆裏有個日期,大家知道在幾月幾日。而農曆根本沒法確定二千年後的日期(幾月有幾日),連哪年有13個月都不確定呢。

農曆與陽曆,誰更科學?智慧?

 

有的民間網站,可以排到2200年(未來二百年)、甚至2400年(未來四百年)的農曆,但有待於驗證,讀者可以保留他們的日曆日期,二百年後驗證。讀者會說“我閑著沒事,保留他的數據二百年,誰去驗證?”這就是中國科學發展的困頓!沒有人負責長期數據,而且還廣泛造假。反正二百年後的事誰管?而古希臘人、古埃及人保留了上千年的可靠數據,才讓陽曆成為可能,才讓天文學發展起來。

 

3)陽曆規則非常簡潔、明確、不含糊;傳統農曆規則含糊不清。

具體應用上的好處,按陽曆規則小學生可排出長久的日期,便於做長久規劃。而按農曆規則,連專家都排不出長久的日期。

西方社會要求定好規則,大家都遵守,包括製定日曆規則。中國故意靈活,讓官員掌握,否則誰會求官員、賄賂官員呢?官員如何撈好處?如何顯示他們有權?

 

中國農曆規則不但複雜,而且都是“一般的”、“大約的”,馬馬虎虎的,顯然這不是科學的詞匯。如大約每三年有一個閏年(有13個月)。每一年的1月都有可能29日或30日,8月都有可能是29日或30日。普通人根本無法排出日曆129日的後一天是130日,還是跳到21日?有沒有130日這一天?還可能是13個月。有大致的規則197閏”(即19年裏,有7年每年是13個月,另外12年每年是12個月。這一規則古希臘就有)。這第13個月一般不加在12月後麵,注意,又是“一般”的含糊詞匯。那加在哪裏?有“無中置閏”規則,但這規則後來不靈了。那這第13個月是29天還是30天?一般是29天,但也有例外。何時例外?到時再說,嗬嗬。

所以農曆很多規則都是大約的、大致的,規則用不長。現在不少專家還拿“無中置閏”規則來騙人。這些專家或許自己並不懂農曆規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從大清《時憲曆》改用定氣法來計算24節氣起,“無中置閏”不再適用,一歲(通常指上一個冬至到下一個冬至)內會出現兩個無中氣的月份。

截止到2023/10/17,紫金山天文台專家談到農曆規則時,用的詞是“一般地…”,而不是嚴格的規則。不少網民還跟著歡呼農曆的偉大、古人的智慧,這不是愚昧又是什麽?

 

古代專家排不定未來數百年的農曆,說明古人並沒有掌握天象規律。中國古人沒有規則,沒掌握規律,“充滿智慧”的說辭從何而來?靠空喊口號、耍嘴皮子?讓天下人恥笑?

關於天象規律、曆法規律,後麵第三節會細談。

為何農曆大約每三年中有一年是13個月?也就是說要加個閏月?那是為了讓農曆月份與春夏秋冬季節大致吻合,使月份不至於偏離季節太大。舉例說明,保證每年的11月都比較冷、是冬天。如果所有農曆年(從上一個大年初一下一個大年初一)都是12個月,11月份會逐漸偏離季節,逐漸變熱。過了17年,11月變成大夏天。再過17年,11月又變回了冬天。其他月份同理,逐漸變換著季節。有毛病嗎?沒毛病,習慣就好。

伊斯蘭曆(回曆)就是如此,每年12個月(月亮形狀月),每個月份都會變換季節。告訴你4月,你並不知道此時是何季節,是冷季還是熱季。再舉個有節假日的例子,伊斯蘭曆的12月,某年此月是大夏天,經過約17年變成大冬天,再經過17年,12月又變回大夏天。此月裏的古爾邦節(宰牲節)會在不同的季節裏過。現在的伊斯蘭曆是純陰曆,不管太陽。

筆者認為,一個節日在不同的季節裏過倒是挺不錯的體驗。

聰明的讀者已經看出了,農曆年(上個大年初一下個大年初一)的天數是不固定的。每月的天數不定,一年還會有13個月,這導致最短的一年是353天、最長的一年是385天,即一年的天數會差到30來天。加一個月(閏月)可以使農曆日期大致不偏離四季,但顯然不夠精確。因為誤差會達30來天,農業生產不允許,所以才需要再搞出個24節氣來指導農業。

最初的伊斯蘭曆是陰陽曆,他們嫌麻煩,就拋棄了太陽、拋棄了四季,隻抱住月亮,也就是不加閏月。

如果專家們不服,認為中國農曆規則嚴格,規則可以用數百年,那就打個擂台。請專家按照過去或現在的農曆規則定出未來500年以上的日曆。

對陽曆而言,一個小孩都可以輕鬆編製出未來數千年的日曆。我們讓中國農曆專家PK一下少兒。

當代,有儀器:大型望遠鏡、大型計算機、精密原子鍾;有理論:開普勒三個定律、牛頓引力定律,以及廣義相對論對牛頓力學的修正,所以可以製定出比較可靠的農曆規則,有了2017年國家標準。

現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噴射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編製出的太陽係行星、月球位置被有的中國專家作為農曆編算的可靠依據。噴射實驗室(JPL)在計算星體位置時,用了343個星體作為參數,計算出它們之間的引力對太陽係行星、月亮運行軌道的影響。

補插一句,據說這個“噴射實驗室”的名字還是1936年錢學森起的,當初完全隸屬於加州理工學院,四周一片荒涼,方可試驗火箭。

但對普通人來說,即使知道新的2017年農曆規則,也很難排出農曆日期。即使對專業人士,按新規則排出,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前麵講到香港天文台排出的農曆日期到2100年。筆者希望能知道官方、可靠的農曆能排到多遠?能否趕過格裏曆?

陽曆裏有沒有“大約”,“一般”的字樣,是不是“大約”每4年一閏年?

格裏曆的規則非常簡潔、明確,平年365天,閏年366天。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閏年,多出的1天加在2月裏。這樣,雖然2月天數有變化,但規則也很明確。另外,還有一條規則:能被100整除的年份(雖然能被4整除)並不閏,2月還是28天,除非這一年也能被400整除。比如,1800年、1900年不是閏年,它們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而2000年是閏年,因為2000既能被100整除、也能被400除,所以2000年的2月是29

這一條規則我們不太熟悉,因為沒碰到過,中國1912年才采用格裏曆。

實際上格裏曆是每400年一個完整的循環周期,其中有97個閏年。由此可知,每一年的天數是365帶分數97/400,365.2425天。

格裏曆除了2月份,其餘11個月的天數是確定不變的,年年相同。

這樣定出的日期幾月幾日與季節同步,自動對應著各個季節,當然也自動對應著24節氣。

整個陽曆規則清晰明了,昭告天下,婦孺皆知,千年甚至萬年不變。平民、統治階級、教皇都遵守這個非常簡潔的規則。少兒都可以輕鬆排出未來數千年的日曆。這說明西方人已經掌握了天象、曆法規律。因為隻有掌握了規律,才能排出長遠的日曆。

 

既然農曆規則不清,日期富有彈性,那“受命於天”的皇帝自然可以做主了。這正好可體現他們的權力、權威。但也充分說明了中國傳統曆法不科學。比如,皇帝可以任意把閏月(第13個月)加在哪裏,拍拍腦袋就行。

清朝的嘉慶十八年(1813年)本應是閏8月,也就是該年多出的一個月加在8月後麵。但清朝普遍認為閏8月不吉利。在嘉慶十七年(1812年)年末準備發布新日曆時,嘉慶皇帝就改了日曆。下一年(1813年)不閏了,改為下下年閏2月。即1813年還是12個月,1814年變成了13個月,這第13個月加在1814年的2月後麵。

這一改,歪打正著。本來天理教約定嘉慶十八年閏815日各地起事造反。當天理教看到1813年的日曆時,才發現並沒有閏8月,有點懵圈,臨時改為915日起事造反。後來造反失敗,攻入紫禁城的天理教被團滅。有人說嘉慶改曆是造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上史料源自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毛立平“細說紫禁”係列視頻)。

 

再往前看呢,明朝朱元璋嚴禁民間研究天文、曆法,這可是坐牢、殺頭的罪。不知中國人如何有智慧?筆者覺得朱元璋是擔心百姓有了智慧。曆史上有無其他“好”皇帝,希望百姓有智慧?

再往上推,為了證明統治者的合法性,造假連連,鬧劇不斷,假托《太初曆》者眾。紫金山天文台專家說《太初曆》早就失傳。統治者假托就是想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類似“皇權神授”。現代人再扯什麽《太初曆》有意義嗎?《太初曆》是從魚肚子裏取出的?把傳說當科學嗎?再研究偽造的《太初曆》,還不如去研究嫦娥奔月,證明中國人第一個登上了月亮。況且那時候,天上有10個太陽,能跟現在的日曆一樣嗎?奇怪地是現在不少網民居然都相信了。大概假的《太初曆》能讓部分網民吃上精神鴉片,相信祖上的偉大、智慧吧。

 

在曆法方麵,筆者沒看到中國古代百姓“充滿智慧”,包括現在的一些網民,他們隻有愚昧。統治者,比如皇帝、大臣倒是充滿“智慧”。現代的“專家“倒是充滿“智慧”,充滿了如何造假、騙人的“智慧”。

現代愚民歌頌沒找到規律、沒嚴謹規則的農曆,不歌頌找到規律、製定出嚴謹規則的陽曆?

 

4)從實際使用精度上看。陽曆兩千年來一共就用了兩個,儒略曆和格裏曆。儒略曆隻大修改了一次,於1582年頒布,變成現在使用的格裏曆。當然,許多國家不是一開始就接受格裏曆,它們寧願用老曆~儒略曆。經過數百年的檢驗,格裏曆才逐漸被世界各國所采納。儒略曆從公元前452000多年前)頒布,用到公元1582年,中間隻有小的改動。如人為地把8月增加一天,變成31天,但同時把2月減少一天,說明他們知道要保持一年的總天數不變。

公元325年基督教統一了複活節日期,這個節日與“春分”有關,所以人們關注起春分時間。這春分和中國現在的節氣“春分”定義完全一樣。儒略曆日期321日與實際季節(春分日)的偏差是逐漸增大的,一開始不易察覺。前麵說過,24節氣與格裏曆日期會有12天偏差,但這隻在12天之間浮動,偏差不會變大,是因為一年有365天與366天之分。而儒略曆日期與節氣的偏差會累積變大,是係統誤差,越來越明顯。羅馬學者發現儒略曆日期每400年比春分日晚三天,也就是日曆日期比所有的季節(含24節氣)都晚了三天。教皇格裏不得不組織學者修訂儒略曆。從公元325算起到修改完畢,準備發布時,過去了1300年,那日期比實際季節會晚不少。因誤差累積,晚了10天。1582年頒布新曆時,順便減去10天。這新曆就是我們目前正在使用的格裏曆(公曆、陽曆)。

有網民嘲笑儒略曆與季節偏差了10天,可人家是1300年漫長時間產生的偏差。

 

在中國曆史上,有使用超過1000年的日曆嗎?沒有!最長的用了不過400年。為什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曆法用了一段時間後就嚴重偏離季節或天象,用不下去了。中國曆史上用了約100部曆法,使用時間最長的是郭守敬的《授時曆》,應該是古時中國最精準的日曆。公元1281年開始使用(比儒略曆頒布實行晚了1300多年),但用了約400年就用不下去了。筆者沒有查到相關資料,《授時曆》到底誤差多少。但想必誤差不會小。如果誤差不大,崇禎皇帝不會閑得發慌,違反祖製、違反朱元璋的意願,修改什麽曆法。關鍵是,1582年之前羅馬學者已經知道儒略曆錯在哪裏了,知道如何修改。而中國自己人還不會修改,不得不請洋人(洋教士)來幫助修改。

 

5)就日期(幾月幾日)對應天象來看,陽曆是真年假月,而中國農曆是真月假年。也就是說公曆的“年”有天文意義,農曆的“月”有天文意義。

農曆是假年,因為“年”的長度(即天數)不固定,差很多;陽曆是假月,“月”不對應月亮形狀。

其實,日曆幾月幾日沒有必要對應天象,沒必要對應月亮、太陽(引起的黑白天、季節或節氣)。

但日曆起源於古時,古人沒有鍾表,隻會看天象、太陽影子(日晷)之類。沒有照明設備,地球人要靠太陽照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自然就用天象(特別是太陽的一出一落)來定日曆,沿用下來。那人類將來去了X星咋辦?X星有三個太陽,八個月亮咋辦?

陽曆(公曆)是以春夏秋冬一輪回的年為基準,這是一個季節年、四季年,才是對農業有影響的年,才是我們感興趣的年(本文暫不討論一個叫“年”的怪獸)。這個四季年在學術上叫“太陽回歸年”或“回歸年”或“太陽年”。從地球上看太陽運動,它在南北方向上有一個往返周期(所以叫回歸年)。古人可以看太陽日落時,每天南北方向上有移動。也可以立杆看太陽影子,每天中午影子在北麵,但長短會變化。

公曆(陽曆)的“月”隻是象征,假月。可以人為分成10個月,也可以分成12個月,但一定要湊成365天(準確值是365.2425天)。隻要各個月的天數固定(公曆的天數變化隻在2月),這樣製定出的日曆,幾月幾日就自動對應上了季節,對應上了24節氣。農民一看幾月幾日,就知道是什麽季節、節氣了。沒必要再搞什麽24節氣、48節氣,費神起個節氣名。比如每年的35日或6日開始耕地就行了,完全沒必要給35日起個節氣名字,叫什麽“驚蟄( Surprised Snakes)”。35日直接代替“驚蟄”名詞,而且是每年!

使用陽曆後,24節氣純屬多此一舉。

前麵說了,之所以35日、36日不定,因為一年偶爾會366天。

其實西方有節氣,雖然沒有24個。4個節氣有專門的名詞:冬至Winter Solstice、夏至Summer Solstice、春分Spring Equinox、秋分Autumn Equinox

再科學一點,現在研究曆法,用 12月至點”代替“冬至”,因為“12月至點”這一天,南半球不是冬天,而是大夏天的夏至。也就是說,這一天巴西、澳大利亞都是夏至而不是冬至。其他三個節氣分別叫“6月至點”(北半球是夏至)、“3月分點”(北半球是春分)、“9月分點(南半球是春分)”,這樣不會產生誤解。

 

農曆以真月為基準。因要保證每月第一天(1日)看不見月亮,就要不停調整每月的天數,有時29日,有時30日,這並無嚴格的排列規律。這真月學名叫朔望月,反映月亮形狀變化。“年”隻是個象征,假年。用12個真月(朔望月)或13個真月湊成一年。

每月天數捉摸不定(29天或30天),根本原因是因為月亮形狀變化無嚴格規律,月亮變臉很隨意。今年2月有30日,明年2月可能就隻有29日,沒有230日了。今年8月有30日,明年8月可能沒有830日這一天。年年月月都如此。這難為了中國古人,即便是對現代專家也不是一件容易事,隻有一個近似公式可以推導。

話又說回來了,談談本質。中國古人未必知道那麽多道理,但現代人明白了:月亮形狀變化不穩定,不適合用月亮形狀來定日期幾月幾日,那為何還不放棄農曆呢?還抱著月亮形狀不放?自尋煩惱、自找麻煩、自欺欺人(假裝農曆很智慧)?當世界其他民族都是傻子唄。

 

在農曆幾月幾日裏找不到太陽天象、找不到季節。前麵說過,要另外測量太陽運動,才能得到24節氣。

在陽曆幾月幾日裏找不到月亮天象,找不到月亮形狀。西方人放棄了,不找了,省去這個麻煩。因為幾月幾日已經反映了季節,足夠了。月亮形狀有啥看頭?如果民眾非要知道,完全可以自己去數日子。反正每15天月亮從最小(看不見)逐漸變到最圓,每15天又從最圓變到看不見。

但西方人不知道中國詩人需要月亮,否則中國古代怎麽會出那麽多詩人、出唐詩呢?西方人還要感謝後羿,不是他,天上有10個太陽,忙死你們陽曆工作者。

 

有人說月亮形狀影響潮汐,陰曆日期可以幫助航海,但潮汐不光與月亮形狀有關。兩牙(西班牙、葡萄牙)、大英擅長航海,沒用陰曆,影響他們航海、漁業了嗎?反觀中國,經常自我海禁。你出海作甚?是要走私,還是要叛逃投敵?你百姓最好不知道潮汐規律,甚至最好不要有船!我們是農業立國,足夠了。

 

總之,陽曆才是真正的農曆。中國“農曆”日期是看月亮,日期幾月幾日是陰曆,這幾月幾日不與農業相關。隻有加上24節氣,“農曆”才算是農曆。

再提次醒,中國傳統日曆本上,可沒有標出陽曆的幾月幾日,隻有陰曆的幾月幾日。想知道“立春”、“驚蟄”在哪一天?想知道各月有多少天?要去查看每年的日曆本,日期年年都不同。

 

看完上麵的5點比較,讀者完全可以自己判斷哪種曆法先進、哪種好。知道為何在世界上普及的是格裏曆(陽曆、公曆),而不是中國農曆。

筆者的綜合總結是農曆隻有一個優點,日期幾月幾日讓民眾知道月亮的形狀,但缺點一大堆。農曆的優點恰恰是陽曆的缺點,陽曆的幾月幾日無法讓民眾知道月亮形狀,但其他優點一大堆。

 

顯然,100多年前的孫中山要比現在的不少網民聰明,他廢止了“充滿智慧的“農曆、24節氣,改用400多年前(1582年)頒行的格裏曆。100多年過去了,不少民眾並沒長進。

“專家”為了眼前利益,樂於造假,而愚昧的網民樂於吃精神鴉片,嗨起來。

其實也沒有必要列舉、比較那麽多的優缺點。一個人不必懂天文、曆法,隻要他懂基本邏輯、基本常識,就能得出正確結論。如果農曆比1582年的陽曆(格裏曆)智慧、先進,那現在世界都會普遍采用農曆,而不是采用陽曆了。

如果說農曆、節氣是傳統文化,紀念一下,過過傳統節日,可以理解。說農曆科學、充滿智慧,那就是阿Q了。

 

 

第三節  日曆的本質,製定日曆、曆法的一般原則與規律

 

編製日常生活用的日曆(民用日曆),沒那麽高深,也沒那麽複雜。

人類完全可以隨心所欲,製定一種日曆。日曆與太陽形成的四季、月亮形狀完全脫鉤,完全可以任意規定一年30個月,1個月20日。甚至120小時,這樣整整齊齊。

有問題嗎?沒有,沒有半點毛病。這樣大家600天一歲,顯得歲數小、年輕呀,嗬嗬。將來我們搬去火星上居住,製定日曆,也可依據上麵的原則。

如果你想知道冬至在哪一天,不難,反正中國農曆每年都測算一下,那就算一下唄。明年冬至在1512日上午9點。後年冬至在哪一天?急啥,到時再測算。其他23個節氣呢?也是同理,測量太陽運動,每年一測算。

要想知道月亮形狀?那更容易了。比如,今天看不見月亮,78天後月亮變成半圓。再過78天後月亮最圓,再過15天後,月亮又看不見了。大家自己把月亮形狀標注在日曆本上即可。

 

如果人類想要日曆自動(畫重點,“自動”兩字)對應上天象,也就是說幾月幾日有天文意義、對應天象,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有些人希望幾月幾日對應著春夏秋冬四季,也就是對應著24節氣。比如每一年的710日都對應著春天來到(陽曆、農曆中的“春分”),那就需要了解太陽的運動規律,了解太陽的直射與斜射,白天的長短規律,以為這些因素決定著季節。沒掌握規律,就無法保證每一年的710日是春天的開始。這樣定出的日曆叫做陽曆。實際上現代公曆(格裏曆)正是如此,春分在公曆日期裏固定在320日,最多前後差一天,因為一年在365天與366天之間浮動。

並非所有人都希望幾月幾日對應著四季、對應著2448節氣。世界有的地區壓根就沒有四季,如馬西亞隻有一個季節。而伊斯蘭國家對四季不感興趣,隻對月亮感興趣,他們還把日落時刻當做新一天的開始。可以不?當然可以。他們希望幾月幾日對應著月亮形狀,比如每一個月的第一天,1日,對應著看不見月亮。那就要了解月亮的變形規律,否則製定的日曆無法保證每一月的第一天都不見月亮。這樣定出的日曆叫做陰曆。

 

中國農曆麻煩的根本原因是測量兩個天體,既測太陽,又測月亮,而太陽和月亮之間沒有對應關係。得虧地球隻有一個月亮,如果像木星那樣有95個月亮,不得把中國古人忙死?

既要看太陽運動測量季節、24節氣,又要看月亮形狀,找出規律定出日期幾月幾日。幾月幾日日曆基礎,但月亮規律性很差,給中國古人增添了許多麻煩。古羅馬人則放棄了月亮,改用陽曆,這樣省事、簡潔,也夠用。

中國古人要求幾月幾日對應月亮形狀,又希望月份不偏離春夏秋冬太多,就經常倒來倒去,一會兒一年12個月,一會兒一年13個月。當然這樣還不夠精確,農業不允許誤差一個月,所以再搞個精確點的24節氣。

 

如果人類想要以某個天體、天象來製定日曆,那下麵就是一般的原則:

1、要能測準選取的天體的運動周期,讓日曆日期對應上。在地球上,常有兩個選擇,選太陽(太陽隻剩一個了,被後羿射落9個)或選月亮(碰巧也隻有一個。如果像木星那樣有95個月亮,選哪個有點頭疼)。2、要知道該天體的運動周期比較穩定。

一個能長期使用的日曆,不需要經常測算、修改的日曆,要依據上麵的原則。

 

如果月亮形狀變化忽快忽慢,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前年10月份形狀變化一個周期是32天,有1032日,去年10月份形狀變化一個周期是24天,那今年10月變化需要多少天?10月有幾日?還不好說。用月亮定日期,必須每一年測量、估算一次。這就是我們農曆的現狀。日曆每一個月的天數無法早知道。有人總結出月亮變化的公式,但那隻是大約的,隻能短期預測。如果硬要預測長遠,那就會出錯,某月1日看見月亮了。日曆錯了、見光死!

同理,如果太陽運動變化不穩定,也不便用來製定日曆。如果太陽從直射到斜射,再回到直射(學術上叫做太陽回歸,對應著四季),前年需要385天,去年是345天,今年是650天,那很難用太陽運動來製定日曆。

古人有的看日出、日落,與遠處山峰比較,發現太陽每天日出或日落在南北方向都有細小移動,300多天一個往返(太陽回歸了)。有的豎個杆子看太陽影子的變化,比較每天中午的影子長短。太陽直射時中午影子短、整個白天時間長,太陽斜射時影子長、白天時間短。影子短是夏天,長是冬天,300多天一個周期。

事實是,現代人用原子鍾對比,知道月亮形狀變化很不穩定、無嚴格規律。但中國古人、皇帝不知道啊,他們在某月1日看到了月牙,不會說月亮形狀亂變,隻會罵欽天監官員把日曆編錯了。那欽天監官員要摸摸自己的腦袋,還能不能保住。

舉個實例,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用原子鍾計時,測量2007年~2014年冬至到冬至的時長,與公認的太陽回歸年平均值36554845秒比較。最長的一年,多出10.51分鍾,最短的一年少11.94分鍾。

有的網站說,太陽回歸年,每個年差別最大會達到30分鍾。也就是說,經過約365天,太陽年差別小於30分鍾。

反觀月亮,比較慘,每個月亮變化周期(真月、月亮月,學術語叫朔望月)在29天與30天之間。百度上說最多會差到13個小時,有的網站說會差到18個小時。談月的平均天數沒有多大意義,還要看各個月的偏差。

哼,太陽跑365天裏隻差到30分鍾,而月亮跑(變形)30天裏會差到13個小時。月亮婆婆脾氣不穩啊,胡亂變臉,一個月的變臉遠不及太陽公公一年穩定。

聰明的讀者一下子就看出,用“年”的周期製定日曆,要遠好於用“月亮”周期來製定日曆。因為月亮運動不穩定、難預測,所以人類無法靠月亮編製出長期的日曆。這就難為了中國古人,因為他們正是用月亮形狀來決定農曆日期的。

這又滑稽了,中國農曆拿月亮周期當基本單位,但這周期本身卻不穩定。這相當於拿個一米尺子當長度單位,但這尺子本身亂變,你怎麽用它去測量其他物體的長度?你拿一個亂變的“月亮月”定日期,當然無法確定每一個月有幾日。幾月有幾日都不確定,又怎麽製定日曆?又怎麽告訴農民,兩年後“驚蟄“在幾月幾日?

月亮本身變化難捉摸,這是中國農曆的硬傷,不能怪曆代的編曆者。

那又回到了原點、本質。既然現在我們明白了,月亮變化周期不穩定,變來變去,不適合用來定日期,為何還要看月亮的形狀定日期?還不放棄農曆?抱住錯誤不放?

 

看到現在,有沒有人會發問:既然太陽運動(太陽的直射斜射、白天的長短)決定著季節,太陽運動對農業重要,為何中國古人不用太陽運動直接規定日期,定出幾月幾日?而要靠月亮形狀定日期,定幾月幾日?這月亮形狀變化並不重要啊。如果你能這樣發問,就說明你獨立思考了,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第四節  為何現代陽曆誕生於羅馬,而不是誕生於中國?

 

換一種提問就是:為何中國沒有發明出純陽曆?至於陰陽曆是不是中國的發明,也很難說,因為不少古文明地區用的是陰陽曆。

在日曆方麵對世界貢獻大的為何是羅馬天主教而不是中國皇帝?這是顯然的,目前大多數國家采用格裏曆,而不是中國農曆。誰的貢獻大不言而喻。

為何要討論這個問題?找到原因後,我們才能改進,中國以後才能對世界做出較大的貢獻,才能真正獲得其他民族的尊敬。

歡迎各位看官對筆者的觀點補充、批判。

 

1 中國古人並沒有掌握太陽回歸年,也就是四季輪回一年的精確長度(這才是對農業有意義的年),或不很肯定每一年的長度是否都相等、是否穩定。相比之下,還是覺得月亮更可靠一些。中國古人無法確信,太陽公公一年跑下來的時間,與月亮婆婆一個月變臉誰更穩定、更可靠,最後選擇月亮做日期。

看到這裏,會有人跳起來說,“不對啊,1000多年前的祖衝之或某某古人測量出太陽運動一年時間與現代值隻相差x秒。”

那就是胡扯了。中國古人沒有精密鍾表,有點準頭的懷表清朝初期才進入中國,十八世紀乾隆時期在上層社會普及。公元五世紀的祖衝之怎麽可能測量太陽年的時間精確到秒!

再說,祖衝之所處年代,地球的自轉、公轉速度和現代一樣嗎?如果不一樣,那祖衝之的測量值越接近於現代值,豈不是說明祖衝之的測量不準?這些磚家們學術造假到了何等喪心病狂的程度?

的確有“專家著書或寫文章寫到郭守敬的測量值跟現在幾乎一樣,“計算”出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精確到與現代值隻差26秒(還有的寫作25.92秒,有整有零的)。中國科院考古所論文,說明朝的雲路“求得值與現代理論值隻差2.3秒”。由此證明,中國古人十分偉大。

 

 

 

 

 

 

 

 

 

 

 

 

 

 

 

 

 

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恒星年)與公曆年(太陽回歸年、四季一年24節氣一年)能一樣嗎?

下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專家文章:

 

 

 

 

 

 

 

 

 

 

 

 

 

 

 

 

 

 

 

 

 

 

 

 

 

 

 

 

 

 

 

 

 

 

 

 

 

 

 

 

 

下是專家說的祖衝之測量法,正規出版社出版:

 

 

 

 

 

 

 

 

(該書說祖衝之用虛線延長相交得到L,就得到L時間軸(橫軸)位置,即精確冬至時刻。其中acb分別是1221日、1222日、1223日的杆影長,因為太陽起來對稱,所以兩個斜率一樣,計為m -m

筆者沒能看到上圖具體的數據,怎麽得出365.2428的?太陽運動(從地球上看太陽的視運動)不是線性的,影子變化不是線性的。祖衝之用直線斜率虛線相交的方法得到冬至精確時刻?得到現代非常接近年長?這得造多大的假啊?

 

以上都是造假文章,互相抄襲轉發。有的把恒星年(地球公轉一圈)與太陽回歸年混為一談。平常我們不求精確,可以不加區別地認為地球公轉一圈就等於太陽回歸年四季一年、24節氣一年、冬至到冬至)。但你這都精確到26秒了,能混淆嗎?公轉一圈比太陽回歸年長20分鍾呢。

筆者沒有查到郭守敬的原始測量數據,以及他的具體計算過程。還是根據常識吧,朱元璋十分推崇郭守敬曆法,其子孫不會隨意修改曆法、違背祖製。一定是與天象、季節產生了較大的誤差,影響了農業,崇禎才要修改曆法。

其實最有說服力的,就是做實驗證明。請那些專家用他們自己所說的古人方法,實際測量一下太陽年的長度(冬至到冬至),看看能否精確到秒?

很簡單、很容易驗證不是嗎?豎根杆子,用他們所說辦法(比如祖衝之加個虛線輔助線)量量太陽影,就得到精確值了,不要拿現代的秒表哦。總不能說,古人能精確到秒,你現在不能吧

紫金山天文台現在預測一年隻能精確的“分鍾”級別。

 

 

 

 

 

 

 

 

 

 

 

 

 

 

 

 

 

 

 

 

傅燕寧說,現在曆算室用精密計算機,提前一年測算節氣(如冬至)精度隻能到“分鍾”級,而前麵的“專家,古人豎根棍子就可以測量太陽年(比如冬至到冬至)的精度到“秒”。那些所謂專家是歌頌祖衝之、邢雲路呢?還是打臉現在的紫金山天文台曆算室?那紫金山天文台花錢買計算機做啥?買根結實點的棍子測太陽影子就可以了。

雖然紫台是測算、預測,與祖衝之等的實際測量有點區別,但也不至於差那麽多吧?

 

假如祖衝之、郭守敬的值是多年的平均值,那是可以“人為地”精確到“秒”級。“專家”們的文章要注明是“20、還是400的平均值”,祖衝之用了誰的數據。但即便是多年的平均值,祖衝之或其他中國古人測的是冬至到冬至的時間長度,西方天文學家常用春分點到春分點,而現代公認值則是黃道上所有點的回歸年的平均值,怎麽可能一樣?況且古時地球公轉、自轉速度和現代不同。偽專家們是不是知道了現代的精確值後,硬把祖衝之等人的觀測數值往現代值上靠,以顯示中國古人的偉大?那純粹是造假。

 

即便祖衝之、雲路等人的觀察數據十分精確,也沒人相信。你一個人最多有40個數據(40年,還假設每年冬至那天中午時沒有雲,更不能陰天雨雪,否則看不到太陽影子)。如果祖衝之用前人幾百年的數據,誰敢保證數據沒有篡改?新日曆可用幾百年、上千年不偏差?皇帝不敢貿然采納新的陽曆吧。

有學者說中國古時天文記錄經常造假,宋代最盛。現在又何嚐不是呢?

 

下麵這篇清華大學肖堯的論文,有點靠譜。元朝郭守敬預測、推算冬至精確到10多分鍾,和紫金山天文台現代能預測到“分鍾”級別邏輯上相符

 

 

 

 

 

 

 

 

 

 

 

 

 

 

 

 

 

 

 

 

 

 

 

 

 

 

 

 

 

 

 

 

 

 

 

 

 

 

 

 

 

 

 

如果中國古人真的測量準了、確信了四季一年(太陽回歸年)的長度很穩定,卻沒有想到把年的長度與日期聯係起來,發明陽曆,也說明沒有智慧的大腦。

 

月亮形狀變化大,變化快,非常直觀,最容易吸引古人和小孩(現在不少成年人的智商等於小孩),各國都如此。月亮從看不見、到最大圓月(滿月),大約隻需要15天,又經過約15天,從圓月到消失不見,變化明顯。月亮自然就成為古人們的記錄日期的首選。但月亮畢竟不能指導農業,它還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變化不穩定,隻能每年或經常預測、調整,無法象陽曆那樣確定長期的日期。

而太陽一年變化緩慢,平均到每一天裏,變化非常小。當然太陽不是形狀變化(盡管偶爾有日食),而是看其南北方向的運動變化。

古人如何看太陽的這種變化?前麵說了,有的看日出、日落,與遠處山峰比較,每天太陽在南北方向上都有細小移動,300多天一個往返(太陽回歸了)。有的看杆子留下的影子,每天中午時分太陽影子的變化,正中午影子長短變化反映了太陽南北方向上的往返。陽光直射時影子短、斜射時影子長。影子短是夏天,長是冬天,300多天一個周期。古埃及人看淩晨的太陽、恒星(天狼星),比較它們位置的變化,當然古埃及人這種方法測的是恒星年(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與季節變化的太陽回歸年略有不同。

這些變化的共同特點是每一天的變化非常小,不易觀察,不直觀。但積累起來變化還是相當大的,總周期要300多天。

要找到太陽運動規律,就需要長期觀察、精確觀察、積累數據而中國後朝推翻前朝,會把前朝的數據一把火燒了。我們現代人關注的不應該是渾天儀、觀象台等花架子,而是要看中國古代科學家取得了怎樣的觀測數據。數據多不多、準不準?數據比渾天儀重要。沒有數據,哪來的一太陽年的精確長度?哪來的陽曆?哪的規律?這是中國人的一個普遍弱點,喜歡花架子看外表,不懂得看本質。

 

2 出於保住自己權力的目的,神話自己。你改曆就會改變朝代,皇帝把日曆與本朝能否存亡聯係在一起。包括日曆的編製方法也不能變。你發明個看太陽定日期,完全顛覆了祖製,這怎麽行?所以中國曆朝曆代絕不會輕易改變曆法,除非萬不得已,如明末的崇禎皇帝。

經常還有當權者限製民眾自由研究曆法、天文。你能研究出日月星辰如何運行,那我“受命於天”不就露餡了?那你不就可以推翻我嗎?你最好什麽都不懂,最好隻知道勞作、安心當韭菜。比如明朝朱元璋嚴禁民間研究天文、曆法,違者坐牢甚至殺頭。大臣要控製兒皇帝,靠天象也是一個常用辦法。明朝張居正利用一顆剛出現的新星來嚇唬萬曆皇帝。而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開普勒定律發表,伽利略第一次用望遠鏡瞄向夜空。

 

3 當權者並不追求規則、合理,喜歡自己說了算,包括日期。

這是人的本性,一旦做了皇帝,都喜歡獨斷專行,啥都自己說了算。陽曆的一個優點是日期自己跑,不需要人為幹預。中國皇帝可不願意,能隨意規定日期,閏不閏,體現了皇權。

4 不相信自然現象有規律,不相信世人能夠找出規律、找到“天意”。

從官員到平民,整個民族還處在一種迷信、愚昧狀態,當然就不會對自然現象深究(沒認為日月星辰運動是自然現象),沒產生係統理論。看看直觀的月亮就行了,深究太陽幹嘛?它要300多天一個周期呢。不深究、不求甚解是中國通病。比較古希臘產生幾何、伊斯蘭國家產生代數,中國古代並沒有產生係統的科學或數學理論,隻有讀書人必讀的《四書五經》。祖衝之研究圓周率很早,但知道它是無理數嗎?據中國大學數學老師講座,祖衝之把圓周率約率寫成分數22/7,密率寫成分數355/113,那不說明祖衝之沒有無理數的概念嗎?這不是數值精度的問題,也不是小孩會背小九九的問題,而是數學基本概念的問題,評價是不是數學家的問題。什麽是無理數?就是無法寫成分數形式的數字!祖衝之時代中國還沒有小數點表達法,那無理數隻能用特殊符號來表示。

到了近現代,科學知識才由傳教士零零星星地帶入、徐光啟力推。橢圓是這時候引進的,它是天體運行的基礎。到了嚴複、孫中山、康有為,才被西方世界的學問體係震撼到。他們覺得西方的物理世界、自然世界概念與中國完全不同,才想把中國人從井底帶出來。

 

以上就是為何中國傳統曆法(農曆)不依靠太陽運動來定日期幾月幾日、不直接上陽曆的原因。中國古人寧可相信月亮,用它的周期來定日期幾月幾日,再輔以太陽運動定季節(節氣),搞陰陽兩套。

 

第五節  羅馬曆從陰陽曆到公曆(陽曆)演化、進

 

古埃及人因為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一次,非常有規律,所以很早就關注起這個周期現象。這就是年的周期,與太陽有關。比較一下,同為文明發源地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底格裏斯),河水泛濫不定期、無規律。

尼羅河泛濫前不能種地,否則白忙活,快泛濫時古人要及時逃到高處。泛濫後,河水帶來沃土,正好開始耕種,而且保證不會再有洪水。收割完後,尼羅河又要開始泛濫。這是一個完美的閉環、完美的周期,但取決於古人能否準確預知尼羅河何時泛濫。

大約6000年前,古埃及人注意到當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升起時,尼羅河很快就會泛濫。當然肉眼觀星,日子不會十分精確。但畢竟古埃及出現了以365天為固定周期的日曆,這是第一個最接近太陽回歸年(四季一輪回)的日曆(注意,農曆“年”至今都不是以365天為周期,而是以12個月或13個月為周期的,天數變化較大),這就是陽曆的起源。本質是看太陽,不看月亮。古埃及人把一年分成三季,泛濫季、耕種季、收獲季。

順便提一下,這種比較恒星(天狼星是恒星)與太陽位置的方法,實際上得出的是“恒星年”長度,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360度的時間長度。比較地球上固定物體與太陽位置,才是我們討論的四季輪回的一年、陽曆一年、公曆一年,又叫太陽年或太陽回歸年。古人更想知道的是四季一輪回、太陽回歸年,因為這個周期指導農業。

如何才能比較地球上固定物體與太陽位置?古人的方法:日出或日落時,看太陽與山峰的位置變化,每天南北方向都有微小的變化,但時間一長,累積變化非常明顯300多天一個往返;或立杆看中午時分太陽影子,每天長短都有細小變化300多天一個往返

恒星年與太陽回歸年(四季一年)略有不同但淩晨看天狼星與太陽同升本身就是個大概的日子,誤差較大,所以我們可以忽略古埃及人的恒星年與太陽年的誤差。

本文是科普,就不深入解釋為何恒星年與太陽回歸年不同了。隻是指出,盡管古希臘學者喜帕恰斯早在公元前127年就發現了這兩種“年”時間長度不同,但直到牛頓才得到解釋,為何這兩種“年”不同。現在的觀測值是:太陽回歸年(四季每一年都比恒星年少(短)約20分鍾。累積起來,大約每71年,太陽回歸年(四季年)就比恒星年少了一天。

 

古埃及人認定每年365天,顯然不夠精確,與四季變化周期有偏差,日曆日期會逐漸偏離冷熱季節。具體說,實際季節會越來越晚於日期的幾月幾日,日期扣不住季節。埃及的亞曆山大港很長一段時間是古希臘文明的中心,歐幾裏得是那裏的居民。古希臘學者研究了埃及陽曆,發現一段時間,埃及曆日期與冷熱季節又重新吻合了。這段時間大約經過了14551460次日曆循環。簡單點經過1455個“埃及年”後,季節重回開始的原點。也有學者認為古埃及人早意識到這種循環。

讀者有沒有對此現象感到眼熟?幾月幾日的日期逐漸偏離季節,但過了一段時間後,日期又重新對應上季節?對的,前麵第二節裏,為何農曆會有13個月提到,純陰曆的伊斯蘭曆。伊斯蘭曆幾月幾日也是逐漸偏離四季,但過了約34年後,季節又重新對應回原來的那個幾月幾日,完成一個周期。因為伊斯蘭曆國家並不介意月份偏離季節,所以不加閏月,讓月亮月(朔望月)隨便跑。比如今年7月是大夏天,然後逐年7月變冷,大約17年後,7月變成大冬天。再過17年,7月又變回大夏天,完成一個周期。每一個月都跟7月一樣,會經曆春夏秋冬。純陰曆的“年”,每年都是12個月亮月(朔望月)354天左右,每年比陽曆年都少約11天。度過相同的時間長度,他們的“歲數”比陽曆人大,顯得高壽。

回到古埃及曆,那些古希臘學者意識到,很有可能四季變化很有規律、周期性強。季節逐漸落後於日期,說明埃及日曆的“年”隻是長度測算略微短了一些而已。實際四季年的長度不是整數365天,而是多那麽一點點,因此導致季節與日曆日期相比,每年都晚一點、推遲一點。這是很小的偏差,但累積1455年後,就整整多出了一個季節輪回(365天),所以相同季節又返回同一個日期。如果在365天的基礎上補加上這一點時間,那麽每一年的日期幾月幾日豈不是不偏離季節了?每一年的幾月幾日豈不都扣住相應的季節?比如,每年的31日都扣住春天的起始日,每1225日都扣住冬至。日曆不旦簡、每年一樣,而且顯示季節比如,每年到了31日,民眾知道春天到了。

那應該補加上多長的時間?除一下就知道了。平均每年多出365/1455=0.25086天,約作0.25,就等於1/4,也就是說四季一周期年的實際長度應該是365又1/4天,即365.25天,並不是埃及人估算的整365天。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希臘學者很有智慧。學術界普遍認為,古希臘數學家、力學家、天文學家尤得賽斯(又譯歐多克索斯 Eudoxus,約公元前390年~約前340年人)最先認定一年平均365.25天,認為這個長度是他的貢獻。這個長度就是四季一輪回的年、太陽回歸年,對農業有意義的年。

每年是3651/4天,日曆不能有1/4天啊。但可以累積四年成1天,定這一年為特定年,有366天。多出來的1天可以加在某一個月裏,這樣每一年的日期與季節最多偏差一、兩天。關鍵在於,這偏差並不逐年累積,而是四年一擺動,精度對日常生活、對農業來說足夠了。

但這類設想並沒有引起大眾的重視,直到羅馬人儒略?凱撒的到來。

 

古羅馬曆,基本上是陰陽曆。一個普通年平年12個月,共355天,少於太陽回歸年的天數。為了讓月份與季節基本同步,不偏離過大,就采用加“閏月”的方法。大約每2年~3年,有一個閏年,該年多一個2728天的“閏月”,通常是插在2月與3月之間。同時減去鄰近月5天。也有學者認為“閏月”固定為27天,而把臨近月的天數減去56天。這樣閏年的總天數是377378天,年與年會差到23天。平年355天少於太陽回歸年天數,閏年377378天多於太陽回歸年。如果閏年添加的適當,羅馬曆的“年”和太陽回歸年(也就是四季一年)能基本同步,配合得不錯。

看到這裏,讀者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和中國農曆幾乎一樣,隻是他們常把“閏月”插在2月與3月之間。

但古羅馬掌管日期的大祭司經常卷入黨爭。古羅馬執政官、司法官是有任期的,時間按照羅馬曆。那“日期權力”就會被濫用,大祭司可以延長自己這派官員的任期、也可以縮短對手官員的任期。

古羅馬獨裁官儒略?凱撒(又譯尤利烏斯?凱撒,即常說的凱撒大帝)希望曆法改革。新曆要能吻合太陽回歸運動(也就是四季季節),日期自己跑、不需要任何人為的幹預。他刻意留心各國、各地的不同曆法。在接管了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後,他來到位於河口的亞曆山大港。在那裏,他不僅收獲了“埃及豔後”克麗奧佩特拉,還幸會了埃及智者。在一次宴會中,凱撒向埃及教士、天文學家阿科魯斯(Acoreus)請教埃及曆史、埃及曆法,表露出對尼羅河每年一次定期泛濫、泛濫原因很感興趣,於是阿科魯斯就詳細說明了泛濫的時間和可能的原因。凱撒了解了埃及曆把一年長度(天數)固定為365天,及其好處。而羅馬曆,年的長度變化達23天,導致大祭司濫權(現在中國農曆年,長度也變化,會差到30多天)。很大可能,也是這次亞曆山大之行,凱撒認識或聽說了當地著名的希臘天文學家、數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索西琴尼相信太陽回歸年(四季一年)的平均長度是365.25天,而不是埃及曆的365天。

最終凱撒相信了希臘學者,相信數千年來古埃及、古希臘人對太陽的觀測和總結,相信四季一輪回的平均天數365.25,準確而且穩定。

他決定徹底拋棄月亮。

回到羅馬後,凱撒召集了當時最好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編製新曆。來自亞曆山大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索西琴尼(又譯索西吉斯)是主要貢獻者。他們製定出簡潔的新曆以取代舊羅馬曆。一年采用舊羅馬曆的月數~12個月,采用埃及曆把一年長度固定的方法,但長度采用索西琴尼確定的365.25天。年度長度設準了,幾月幾日就自然扣住一年四季季節。

采用365.25天一年,每年多出0.25天,即1/4天,也就是四年就積累了1天,叫“閏日”。可讓第4年多出1天。而舊羅馬曆是加“閏月”,某一年會多出2223天。

1/4天,當然也可以寫成10/40天,每40年多出10天,可以把積累的10天放在某一年裏。但還是每四年就一閏好,積累1天就閏,不讓季節偏差積累過多,官員任期年與年最多相差1天。再定下每隔四年就有一閏年的規矩,不讓人來幹預,不能隨心所欲規定哪年為閏年。

新曆於公元前4511日開始實施,這就是儒略曆,是陽曆。

儒略曆實施後優點立現。公元前37年,瓦羅(Varro,《論農業》的作者)用新日曆確定了一年四季的起始日期,這日期是固定的,每年都一樣。陽曆才是真正的農曆。舊羅馬曆是陰陽曆,做不到這一點。

 

畢竟儒略曆是公元前45年開始使用的,觀察、測算的數據更是上溯到數千年前的古埃及,太陽年長度不可能那麽精準。

經過一段時間,已經有人發現儒略曆日期與季節不吻合,逐漸發生了偏離。時間越長、累積偏離越大。大約每129年實際季節提前了1天,或每400年提前了3.1天。日曆改革的呼聲逐漸高漲。

再做幾個比較,埃及曆用365天為一年,日期比實際季節提前。而儒略曆用365.25天,日期又落後於季節。我們目前正在使用的格裏曆呢?400多年前創立時,取的數值是年長365.2425天。如果用紐康Newcomb)測量的1900年數值,365.242 198 781 25天,時間用Terrestrial Time計算,考慮到太陽回歸年每個世紀縮短0.53秒、平均太陽日每個世紀變長1.5毫秒,那一萬年後日期將落後於四季31733秒,或每3200年日期落後約1天。所以1923年有人建議再次改曆,減少閏年的次數,即減少366天的次數,讓日曆跑快一點。但大家覺得精度現在夠用了,還不知道幾千年後地球公轉、自轉怎麽變呢,暫時不用改曆。

儒略曆在使用了1600年後(即1545年開始準備曆法改革時),日曆日期比公元325年(此時儒略曆已經使用了300多年)“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所確立的“春分”晚了10天。春分決定著複活節日期(不是現在的複活節日期),這很重要,要修訂日曆。那肯定是366天的年數多了,原來是每4年有一個366天的年,肯定要減少,讓日期跑快點。

1545年,曆法改革(reform)進入準備階段。修改日曆,就是要把春分點恢複到公元325年大會所確立的準確時間(日期),並確保以後不會再發生偏離。

這是陽曆至今為止的唯一一次大修改由儒略曆改為現在使用的格裏曆(陽曆、公曆)

主要貢獻者有意大利醫生、天文學家、哲學家阿洛伊修斯?裏利烏斯(Aloysius Lilius)、德國數學家克裏斯托弗?克拉烏(Christopher Clavius)、意大利天文學家、數學家Pietro Pitati(拉丁語Petrus Pitatus)等人。他們研究了自古以來的各種星表,許多星表的太陽年長度不一致。歐洲有三個出版物上的“平太陽年(mean tropical year)”的長度比較吻合、比較一致,這三個是《阿方索星表(修訂版)》(1252年出版,星表又稱星曆表)、《天體運行論》(哥白尼著,1543年首版)、《普魯士星表》(伊拉斯謨?賴因霍爾德著,1551年首版)。

提個醒,與此同時期,大明奉行朱元璋的規矩,嚴禁民間學習、研究天文,違者坐牢甚至殺頭,不知歌頌中國傳統曆法偉大的人有何感想?

這三個文獻給出的太陽年平均長度分別為“3655小時4916秒,換算成十進製小數點的形式是365.24254606天”、“365.24255185天”、“365.24254352天”。

這三個平太陽年小數點後四位數字相同,都是.2425(當然都已經經過了六十進製到十進製、小數點等必要的轉換)。在古代巴比倫六十進製中,小數點後兩位數也對應著.2425。故.2425被用來製定1582年的格裏曆,即天數為365.24253655小時4912秒)。

.2425寫成最近的分數就是97/400,也就是每400年裏有97個閏年。

儒略曆的天數是365.25,小數點後.25寫成1/4,或100/400,即每4年裏有1個閏年,或每400年裏有100個閏年,這樣就可以看出儒略曆裏每400年多了3個閏年,這3年本應是普通的平年。減去3個閏年就對了,閏年數就變成97個,即97/400

這些數值都是多年來的平均值,不是每一年的精確值。那時還沒有望遠鏡、原子鍾,測不出那麽精確。與古巴比倫六十進製數據比較,小數點後換算成十進製都是2425,說明“太陽回歸年”的長度相當穩定,千年來變化幅度小,遠遠比“月亮月”長度穩定得多。所以改用此數據的陽曆可以放心用上千年。

那麽在400年裏,如何安排、排列這97個閏年呢?原儒略曆每四年一閏,凡能被4整除的年是閏年。

裏利烏斯還用數學表述了如何閏,在原來規則的基礎上加了一個補充規則。能被100整除的年不是閏年(雖然能被4整除),隻有同時能被400整除,那年才閏。

這樣,在格裏曆裏,1700年、1800年、1900年都不是閏年,雖然能被4整除,但能被100整除、不能被400整除2月還是平年的28天。而2000年是閏年,因為能同時被100400整除229天。

中國1912年才用格裏曆,沒碰到過1900等特殊年,所以人們並不熟悉這個特例規則。

1577年裏利烏斯的提議稿在修改後被采納,新曆取得重大進展。

從學者發現儒略曆偏差,到要實施新曆時,已經過去了13個世紀,累積偏差達到10天,即日期落後季節10天。這次改革順便減掉10天,以恢複準確日期。在1582年格裏曆實施時,104日(周四)下一天直接跳到1015日(周五)。

需要指出的是,格裏曆還是基於地心說模型。開普勒三個定律發表於1609年~1619年,被後人視為“科學革命”的鑰匙。1609年底伽利略首次用望遠鏡瞄向夜空。之後,日心說才逐漸被接受,因為理論需要一個被充分檢驗的過程。當然羅馬教廷的反對,也是一個原因。

同樣,格裏曆1582年由羅馬教廷頒行時,許多國家、地區並未接受或壓根不知道有格裏曆。基督新教的大英、東正教國家,一開始抵製新曆,繼續用儒略曆。美國當時未獨立,為大英殖民地,當然也是如此。隻是若幹年後,覺得格裏曆確實精確,才逐漸采用。大英(含美國)於1752年改用格裏曆。

烏克蘭去年(2023年)第一次在1225日過聖誕節。

格裏曆頒布(1582年)的40多年後,1629年(崇禎二年)西方傳教士湯若望、明朝官員徐光啟開始編製《時憲曆》農曆,1634年編製完成,1645年(順治二年)頒行。

 

十七世紀(1600年~1700年)科學大發展。開普勒對太陽年長度的測做出重大貢獻,1627年他根據第穀的數據,發表了魯道夫星表。開普勒估算出“平太陽年”(是平均值)為365太陽天5小時4845秒(或365.24219天)。

牛頓受開普勒定律啟發(不是被蘋果砸疼),發現了放之四海皆準的牛頓定律,特別是萬有引力定律。前麵提到過,牛頓還成功解釋了自古以來的謎團,為何太陽回歸年(陽曆一年,四季一輪回)和恒星年(地球繞太陽一圈)長度不一樣。直到現在,學者們,其中不乏業餘愛好者還在利用開普勒定律、牛頓引力定律,在“紙上”發現新天體。比如數學家不用看天空,根據已知天體的軌道偏差,哪怕是偏離開普勒定律一丁點,就可以在紙上計算出某個未知天體的位置和軌道,正是這個未知天體幹擾了已知天體的運動。數學家“發現”新星,指導天文學家用望遠鏡去觀察、發現、證實。

我們常說的年是陽曆年,是太陽回歸年、四季一輪回的時間,其長短主要受地球公轉與進動的影響,在兩萬多年裏,會發生規律性的變化。同時,年的長短還會受到其他近地天體的影響,一年的長度壓根談不上精確到“秒”,現在公認值到“秒”,都是多年的平均值。

( 全文完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希臘埃及有一年四季嗎?英國有二分二至?巴黎天文台1667年歐洲第一個 -美國老師- 給 美國老師 發送悄悄話 美國老師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8/2024 postreply 20:25:07

後麵有說,古埃及“人為地”把年分成三季。人為可以隨意分,分成300季也行,主要是“季節一輪回”,全球一樣,都是太陽回歸年 -laokai829- 給 laokai829 發送悄悄話 laokai829 的博客首頁 (205 bytes) () 02/28/2024 postreply 22:01:06

屬於沒有曆史發展觀念的糊塗貨。古時沒有先進觀察手段的時候,隻有月亮的形狀是天然的日曆。 -監考老師- 給 監考老師 發送悄悄話 監考老師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8/2024 postreply 20:52:36

這麽長的一篇文章,能不能分個段,每段加個標題,讓整篇讀起來有點邏輯? -gushen- 給 gushe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29/2024 postreply 04:08:00

準備搞個簡潔版,增加可讀性 -laokai829- 給 laokai829 發送悄悄話 laokai829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01/2024 postreply 23:06:4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